由故宫博物院与同济大学联合成立的故宫学院(上海)将于本月底签约。这也是继苏州、景德镇、西安和深圳分院后,故宫学院开设的第5家分院。
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规模和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学院设立的一大初衷,就是提升故宫在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方面的功能,而各家分院走的都是“因地制宜”的发展路线。
据悉,借助同济在建成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优势,故宫学院(上海)将致力于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水平,促进故宫遗产的国际化传播,深度参与国家级历史建筑保护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为什么故宫学院(上海)会花落同济?坐落在北京的故宫,在建筑文化脉络上和上海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联系?
对此,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常青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常青(中)和助手在外滩九号工地合影(来源:文汇报)
同济:培养历史建筑保护的“黄埔一期”,完成“造血”机制
北京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首屈一指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多样的身份,让故宫的保护和开放一直成为热点问题,也备受挑战。
随着故宫学院(上海)的落成,同济的专家团队将发挥他们在专精人才、特色实验室和多学科交叉方面的资源优势,从建成遗产的修旧存真到历史环境的与古为新,从保护规划、设计、管理,到维护、修复、活化技术,将多方面、多维度地助推以故宫为代表的国家建成遗产保护事业。
14年前,同济在国内高校建筑院系中率先设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而当初极力促成这个建筑学新专业方向的,正是常青教授。
常青介绍,古老的建筑学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面是设计的转化与创新。历史建筑保护在国外院校并不是新专业,法国的夏约学院已有100多年培养古建筑修复人才的办学历史,英国的剑桥大学、意大利的罗马大学等欧洲一流大学都设有这个专业。二战后,欧洲不少受战争蹂躏的城市进入快速恢复、发展期,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及行业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也开始跟进,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率先建立了该专业。而我国也是在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渐渐对建成遗产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保护的举措和力度逐年增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应运而生。
“记得2003年我们打算新办这个专业时,遇到不少阻力。因为当时报考建筑系的学生大多是冲着学习现代建筑设计而来的,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代表未来新方向的现代主义建筑,而不是去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常青回忆,即便是在院系教师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见。
但自从有了历史建筑保护的“黄埔一期”后,这个全新专业让同济建筑与城规学院的一些优质教学资源得以重组,不仅引进了高端特殊人才,完善了实验设备,最重要的是,学院无形中完成了“造血”机制———打造了一支专业从事历史建筑保护的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接受过系统训练的未来专业开拓者。
上海外滩建筑群中也藏着不少“故宫元素”
随着故宫学院(上海)的启动,同济大学的一些重量级专家,将全面参与故宫建筑的保护和故宫文化的推广。
法国夏约学院教授本杰明·穆栋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是巴黎圣母院修缮工程负责人;同济建筑城规学院教授、留德博士戴仕炳则是国内材料病理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参与天安门金水桥汉白玉桥面修复、山西平遥土城墙修复等一批中国古建筑保护工程项目。
在常青看来,在对故宫建筑遗产和建筑文化的研究方面,上海的专家团队需要群策群力、调动智慧,充分利用上海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优势,主动开启新的研究课题。
常青告诉记者,外滩的很多老旧建筑中,就富含着诸多“故宫元素”。比如,和平饭店龙凤厅里的红柱绿壁以及上面雕龙刻凤的图案,就是对故宫建筑风格的映射。由于当时龙凤厅的设计师是一位外国人,所以这种大胆的红绿用色风格,展示的是老外眼中的中国传统意象。
又如坐落于圆明园路上的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则是上世纪30年代美籍华人建筑师李锦沛设计的作品。当时,这位设计师大胆地用到了只有中国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三交灯毬六椀菱花”隔扇,楼里的一些灯具也和故宫里的相仿。
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隔扇、墙体装饰(来源:网络)
对建成遗产的保护,既要有先进的基础理论研究、最新的建筑修复技术,又要彰显海派特色和智慧。常青认为,这将是今后故宫学院(上海)正式启动后的一大看点所在。
原标题:故宫学院(上海)本月底落户同济大学,
中科院院士常青接受专访——
以专业实力“呵护”建成遗产
(文字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