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好男儿,请祖国检阅!
90年前,南昌城头一声枪响,
宣告中国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90年来,人民军队高举着党的旗帜,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浴血奋战,勇往直前,
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
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莫道人间无大爱,
铮铮礼敬同济兵,
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
同济好男儿远赴黎巴嫩扎根维和,
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他们负重前行,他们英勇顽强,
他们用热血全力展现这份责任来自世界的东方,
他们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
同济力量
当地情况
关于黎巴嫩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被纳入中东国家,东部和北部接叙利亚,南邻以色列(边界未划定),西濒地中海。黎巴嫩与广东惠州大小相仿,虽属地理小国,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政治原因,黎巴嫩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国际政治的风口浪尖。1975年,黎巴嫩爆发了一场持续近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该国经济发展,而其后连续不断的党派冲突、宗教纷争,以及与邻国的领土纠纷,导致黎巴嫩局势扑朔迷离。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1978年,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简称联黎)成立,刚开始任务期只有六个月,但由于黎巴嫩境内冲突不断,任期一再延长,至今联黎已有39年历史,是联合国任务期最长的一支维和部队。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而就在当年,我们的维和英雄杜照宇在一场空袭中遇难。我们这批是中国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也是第一次出现惠州官兵的身影。在这一批次的维和部队中,有我校4位同济学子。
维和部队
同济人
四位同济人各有所长,作为注入维和队伍中一股新鲜的血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本职是作业手外,四名大学生都有很好的英语基础,给分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保障工作。如联黎对分队进行综合评估,例行战备核查等重要翻译保障任务中,他们认真细致,精确翻译,充分记录,赢得外军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
王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
王涛,生于1993年,重庆人,入伍前已读完博一。博士与战士,只是一字之差,却有万里之遥,一步步地走,也一步步地思索总结。看到战友们和外军协同施工时的一语不发,与雇员互动交流时的一脸茫然,他尝试着改变。在领导授意下,王涛举办了一个英语学习班,担任英语教员,也是“英语角”的负责人,通过吸收多种英语教学方法的经验和长处,总结提炼出一些速成教学方法,让很多官兵英语交际水平在短时间快速提升,满足基本的工作生活需要。课堂讲解、课后辅导、情景对话、重点帮带,尽管困难重重,他也依旧坚持,因为他相信,播下种子,就会收获希望。经过两个月的锤炼,战友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直线上升,英语培训班也从最初的18人,扩大到40多人。
作为一名党员,理论功底扎实,是战士们理论学习的“小教员”。在“维护核心,听党指挥”主题教育中,作为战士代表登台演讲,赢得众多掌声。
“虽然我只是庞大队伍中的一粒细沙,但我依然会尽己所能,绽放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辉。”
蒙艺玮——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大三学生
蒙艺玮,生于1995年,广西人,已读完大三。作为“电脑专家”,不仅能修理一般的故障,在编程和建模方面也非常擅长,通过编程和建模,为营区建设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施工规避了很多风险。
施工作业是维和的主旋律,但营区工作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维和的军功章,也有营区内的一半。虽然很少有机会外出施工,但是待在营区,也能创造价值。AutoCAD、VisualStudio、Unity3D,曾经自学的各类软件,如今有了用武之地:施工图纸设计、知识竞赛答题闯关系统编程、营区环境氛围营造数字建模,蒙艺玮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挑战,也一直在成长。
维和分队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对营区环境进行改造。在正式动工前,蒙艺玮用电脑将改造方案转换为成更加直观、形象的3D模型,方便官兵提供修改意见的同时,也为下步改造提供参考。
“这里,同样有实现价值的舞台,这里,同样有拼搏奋斗的美丽,我期待未来新的挑战!”
刘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一学生
刘昆,生于1998年,内蒙古人,已读完大一。 “艺术达人”刘昆可谓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平时,他是战友们的开心果,施工间隙,他用自己的才艺帮助大家解乏,重大活动或晚会时,他更是当仁不让,一次次将活动推向高潮。刘昆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相机记录下了官兵们施工、生活的精彩点滴瞬间,给枯燥乏味的维和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刘昆不仅会剪纸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而且在打鼓、葫芦丝等中国传统乐器方面也非常有天赋,创造了一晚从不会敲鼓到直接升入锣鼓队精英班。维和施工期间,他就把这些中国元素带到了外国营区,化身传播中国文化的“大使”。教外军和当地民众学汉语、写汉字,介绍中国鼓乐、葫芦丝和舞狮等中国传统文化,向他们讲述中国现在高速发展的故事,是他在施工间隙的主要工作。
“虽然背后是几十上百个昼夜的查阅资料、成千上万次的枯燥训练,但耕耘的汗水往往与收获的果实成正比,听到他们的称赞,看到他们竖起大拇指时,我为自己身为华夏儿女感到骄傲,也为能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而自豪。前路漫漫,我将倍加努力,继续奋斗。”
杨冰——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2012级学生
杨冰,生于1992年,山东人,毕业生。建筑工兵分队一大特点就是点多面广,经常是多个点位同时展开施工任务,而队里的翻译非常有限,说的一口流利英语的杨冰主动站出来,担任一名“编外小翻译”。杨冰凭借良好的翻译和沟通能力,多次代表中国建筑工兵分队与外军负责人协商施工事宜,确保了任务圆满完成,这位列兵“联络官”纯正流利的英语、专业精准的翻译和落落大方的谈吐,也给外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是在施工点,还是在营区内,杨冰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联黎部队和当地民众来营区送水送菜、看病、检修装备,都是由杨冰全程伴随翻译。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我将努力打造坚实的桥墩,一节一节筑起这座大桥。”
维和
生活
来黎巴嫩已经两月有余,我们依旧保持国内部队的生活制度和工作秩序。我们四名大学生因为英语基础较好,有时候专职翻译很忙,我们都能担任临时翻译,常常作为随队翻译,外出执行任务,参加外事活动,参加会议等,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小翻译”。
实际上,我们的基本岗位都是作业手,在外出执行任务时,履行好自己基本职责的同时,能为顺利高效完成任务提供语言保障。在科学文化学习,营区美化建设,丰富业余生活等方面,我们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维和分队注入新鲜血液。
施工作业
"蓝线, blue line"(图中的蓝桶),是联合国、黎巴嫩、以色列三方协定的临时边界线,中国军队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沿着100多公里的蓝线进行蓝桶栽设。这项任务很危险,因为只有一条一米多宽的安全通道通往施工点,两边都是雷区,对面又有以色列监视。而我们的作业施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序的推进着。
日常
生活中,我们的同济学子融入当地,与其他国家的军人们互动。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当地居民保持良好关系。
日常
训练
在出征前,我们根据任务需要,组织了基础体能、格斗技能、专业技能等训练以及形势任务、法律法规、外交礼仪等学习,出国后根据任务需要继续组织相关训练。
同小济
在部队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王涛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还是在来黎巴嫩后,某次外出时碰到一位黎巴嫩居民,年纪很大了。他当时坐在街边吃着黎巴嫩特色早餐,看到我们左肩上的国旗后亲切地跟我打招呼,握着我的手说‘I know many of China, Chairman Mao, Premier Zhou. I love all the Chinese people here. We appreciate what you have done for our Lebanon’,听到这句话,我由衷感动,很荣幸能亲自接收到这份对中国军人的称赞。我深深明白这份赞赏,是十几批维和官兵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淀下来的,而到了我们这里,不光要传承,更要发扬,以更加不怕苦,更加不怕累的精神完成好各项任务。
蒙艺玮
在部队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新兵营结业考核,3000米跑了全新兵营第一名,晚饭连队给我加了个煎蛋,班长和我一直谈心聊天到很晚。
刘昆
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新兵连单杠可以拉一个的时候。记得刚到新兵连的时候单杠一个都拉不了,挣扎了快一个月了一点起色都没有。看着班长每次失望的表情,我也渐渐怀疑起了自己。但突然有一天跑完三公里,我成功拉了一个。虽然离目标还差好远但我已经看到了希望之光。厚积薄发不是骗人的,曾经的汗水在那一刻都值了。从那一刻起,我彻底克服了对单杠的恐惧,纵使手上的水泡变成了血泡变成了血坑,但我一直坚持着。最后考核时成功拉了15个,拿了满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第一个!
杨冰
我还记得那一天,是6月20号吧,当时我作为随队翻译正和平面连的战友们一起在联合国营区进行施工作业。下午两点左右,联合国营区外突然传出枪声,伴随联合国营区所有警报同时播报。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微微一愣,当时我当机立断,与机械作业手沟通,停止施工,转移我方高空作业人员,带大家第一时间安全疏散,然后向带队干部汇报相关情况。等到所有人员安全登车完毕后,我独自一人前往警卫值班室沟通了解相关情况,直到警报解除。虽然只是处置了一个意外情况,但自那以后,老班长们不再把我当一个事事都需要照顾需要教的小兄弟,而是一个真的可以互相托付的,兄弟。
入伍的初心
部队生活的收获
王涛:入伍的时候我已经读完博一,若不是因为研究生入伍年限放宽到24岁,我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军人梦,非常感谢我家人、导师以及学校给予的支持。谈到入伍初心,处于自己从小对军人身份的崇敬和对军人荣誉感的向往,另外我觉得咱们这一代的大学生享受了国家繁荣稳定的带来的好处,也都急于在充满机遇的时代大展身手,而我更希望在自己青春有激情有精力的时候能先走入军营,略尽绵薄之力。收获便是作为一名军人,有了更大的责任担当,更荣幸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份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蒙艺玮:当初想要入伍只是单纯觉得当兵挺酷的,应该来体验一下。在部队的收获那就多了,总的来说就是身体素质提高了不少,作息也变规律了,更能忍耐吃苦了,纪律性更强了,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更成熟了。
刘昆:每个月22号我都会想,下个月我会在哪里,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会是什么心情。2016年9月22日,南下的高铁把我载到了祖国南端,内蒙古的小子一路辗转到了广东。忘不了临走前与好朋友在电话里哭的稀里哗啦,搞得像生离死别似的,现在想想就像两个智障。一路上看着窗外匆匆略过的风景,把军营的模样想了无数遍。那时的自己初尝梦想实现的味道。很甜。自己终于变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模样,一身迷彩,胸前还有尴尬的大红花,品尝着别人的祝福鼓励。壮志凌云,热血沸腾。未来,是未知的,是想要的,是想拼尽全力去追赶的。
白岩松说,人很多时候都需要经历一个人的战争,内心已经兵荒马乱了,但外表看起来只是比平时更沉默了一点。那时的我们每天都要和自己开战无数次。读书时为一个一千米担惊受怕好多天,跑的时候觉得那是天下最难受的时刻,可来了才发现跑一千米多轻松啊~
看到过一句话,舒服的日子永远是昨天。我一直用这句话勉励着自己。在三公里的跑道上,在强忍着撑起来的俯卧撑里,在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的仰卧起坐里,涌在我脑海里的是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为了他们,我拼尽全力,为了自己的梦想,我挣扎着前行。再苦再累再痛,也就那么过来了。
杨冰:作为一名大学生士兵,来到部队的最大感受就是,军旅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大学里的生活可以多姿多彩,充满了浪漫主义,就像云端的生活。来到部队,一切变得不同,没有个人主义,只有集体,高效、统一、甚至于不近人情,但是过得踏实。这里没有斑斓的霓虹灯,有的只是默默耕作和平的人们。在这里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满怀热血而来的我们,关于未来,有很多梦想,但在这里需要的,是把梦想埋在心底,努力工作,做一颗螺丝钉,甘于平凡,甘于寂寞,相信两年的沉淀,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变化吧。
寄
语
王涛:离开学校已经快一年了,很想念学校的一切,等我回来的时候硕研同学也都毕业了,所以祝愿同济的各位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又是一年征兵季,我相信凭借同济人的能力,都能为部队做出或多或少的贡献,欢迎报考部队这所“大学校”。
蒙艺玮:希望大家在学校开开心心地念书,当然要是能来和我一起玩那就更好了!
刘昆: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维和军人中的一员,在万里之外向世界展示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标准,我深感骄傲和荣幸。值此建军9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祖国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军队更加强大。也祝愿家人和同学一切顺利,等我凯旋!
杨冰:军事强则国强,衷心地希望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为维护世界和平,
同济人远赴千里扬我中华力量,
传承中国军魂,续写祖国荣光!
值此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
致敬我们的英雄军人!
致敬我们的伟大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