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几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加大了投入,同济的文科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尤其是德国与欧洲研究领域发展速度迅猛、发展势头良好,已获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德国研究历史悠久、基础丰厚
作为我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同济大学已形成对德交流的传统、优势与特色。多年来,同济大学与德国合作交流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成效十分显著。而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也同样拥有坚实的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早在1985年,同济大学就成立了德国问题研究所,这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德国问题研究的实体机构。
2012年,以德国问题研究所为核心成立的德国研究中心,被列为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研究范围涵盖德国及欧洲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及中德、中欧关系等领域,中心旨在通过汇聚校内德国研究力量,搭建全校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为其拓展提供了广阔舞台。2014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德国研究中心被列为同济大学首个高校智库,并于2015年5月19日召开了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智库)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中心积极探索完善治理结构,明确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中心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高等研究院人员、校内双聘人员、校外兼职人员、校内外项目委托人员等5种类型构成,至今已汇聚校内研究员40余名,另有校外、国外兼职研究员若干,其中还有3名退休外交官和3名现职外交官。通过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心引进外籍研究员,加强与海外智库学者的联网。
致力提升智库五大影响力
近年来,德国研究中心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努力提升其作为高校智库的五大影响力。
在政策影响力方面,德国研究中心积极向地方和中央建言献策。近年来,针对国家外交发展战略,积极向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等提供政策建议,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中央和上海市主要领导人的批示,并主动承接各个部委的多项委托研究课题。
在学术影响力方面,中心通过德国研究系列出版物,引领公共讨论、推动学术研究,针对重大和热点问题提供智库专家观点。《德国研究》季刊于1986年创刊,是国内惟一一本综合性、全方位研究德国的社科学术季刊,亦是中国国别研究期刊中较为出色的杂志之一,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科院)。从2012年起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德国发展报告》(德国蓝皮书)逐年对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的形势进行跟踪介绍与分析,为了解和研究德国提供最新的信息、动态、发展趋势及相关学者的观点,该报告已成为我国全面跟踪、研究德国研究问题的权威出版物,并被列入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6)》获得第八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2016年10月,《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源泉》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携手校内外、国内外一流的德国问题专家,对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源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期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在媒体影响力方面,中心研究员每年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要媒体针对德国和欧洲重大和热点问题发表署名文章近百篇,甚至研究员在德国、瑞士等国家的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心媒体乃至社会的影响力和显现度可见一斑。围绕2017年9月24日德国大选,中心研究员在新华、文汇、解放等各大媒体多次接受采访并发表署名文章二十余篇,在澎湃新闻开设“同观·德国”专栏,中心研究员还先后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节目、上海电视台ICS“Shanghai Line”节目、上海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节目担任访谈嘉宾。
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中心每年举办30余场学术报告会以及各类国际、国内研讨会。从2013年以来,中心与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德论坛,针对中国和德国当今以及未来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主题分别为“新时期的中德关系”“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德国和美国”“数字化背景下的中德创新:互鉴与共塑”“中德关系的全球维度”“德国大选之后的中德关系”,每届中德论坛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此外,还有许多令中外学者通过脑力激荡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取得丰硕成果的国际研讨会,如2015年12月举办的“亚欧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会议”,2016年9月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KIT)科技未来研究所共同举办主题为“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数字化进程(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的国际学术会议,2017年9月的“法德大选后的欧洲一体化走向”国际研讨会等等。此外,每年5/6月举行的德国蓝皮书发布会暨德国内政外交走向研讨会也赢得了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还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7月7-8日,值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德国汉堡举行之际,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与同济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德中企业家联合会(德国汉堡)、德国全球和区域研究中心、波恩大学等机构在德国汉堡举办“‘一带一路’中德创新合作论坛”。
而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德国研究中心通过邀请撰文、参与或共同组织国际会议、人员学术交流、加入对方学术网络、合作科研等方式与国外智库、科研管理和资助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保持着密切良好的合作。例如,德国波恩大学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Ludger Kühnhardt教授2016年3月在中心客座研究,在媒体发表多篇评论文章,并作多场学术报告,其中,学术报告《德国在当前欧洲难民危机中的角色》吸引了100多人听讲,《文汇讲堂》微信转发报道报告全文。
注重人才培养,推动人文交流
作为高校智库,德国研究中心也积极为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心联系校内多个学院,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并进、以涉德课程和科研项目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格局,覆盖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后备科研人员的培养。中心鼓励并资助同济大学学生和后备科研人员在校内、前往德国和相关国家从事与德国研究相关的学习与研究;中心特聘的国际研究人员也以德语和英语为教学语言担任教学任务,并协助培养研究生。此外,中心为全校研究生开设“德国研究与可持续发展”辅修专业课程,并为校内德语国家留学生开设以德语授课的中国通识课程,为德国合作伙伴院校开设互认学分的暑期课程。
2017年5月24日中德两国正式宣布建立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应运而生。以加强中德人文交流研究、推进中德人文交流为宗旨,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目标,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将充分利用同济大学全方位的对德研究与交流的传统优势,为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持续向前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人文交流促对德学术交流,以智库建设促学科建设,通过学科交叉、团队凝练,为学校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增量。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在成立至今的数个月中已成绩斐然。例如,在2017 年5月24 日举行的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启动仪式上正式发布《为梦想插上友谊的翅膀——2016 中德青少年交流年文选》(中德双语版),该文选全面展示中德两国2016 年在中德青少年交流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出及维护“中德人文交流网”、“中德人文交流”微信微博,及时传播中德人文交流好声音、讲述中德人文交流好故事,搭建中德人文交流对话的重要信息平台;自2017 年6 月起,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在学校宣传部、外国语学院的支持下,负责同济大学官网德文版(http://de.tongji.edu.cn/)的维护和运营;
于2017年6月3日举办“中德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邀请中德、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和管理者围绕“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中德人文交流的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共同探讨中德人文交流的创新之路;
于2017 年5 月发起设立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基金,该基金是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的专项基金,接受社会各界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无偿捐赠,主要用于支持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广泛开展信息收集与发布、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