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11时许,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教授带领的科学家团队登上了前往厦门的航班,为我校主导的、将于下周一(16日)启航的“嘉庚”号遥控深潜科学考察航次作最后的准备。这是我校汪品先院士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组织的一次重要科考航次,所租用的加拿大遥控无人深潜器“ROPOS”将极大地助力此次科考,并将实现国内首次深海海底深潜的实况直播。
本次科考为期一个月,将于4月16在厦门启航,5月15日返回厦门。将租用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船上加载租用的加拿大遥控机器人“ROPOS”,围绕“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在南海的东北部与中部,聚焦海山、深海沉积和冷泉系统三大主题,开展水深1000米至4000米海底的原位观测、实验和采样工作。一共有来自国内9所高校、科研所的22位科学家参加此次科考,涵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等专业,我校周怀阳教授担任此航次的首席科学家。
周怀阳教授介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的科学深潜已经形成了以非载人的ROV、载人的HOV以及无机械手的AUV等三种主要水下运载器共存、各有优势、互相补充的局面,ROV在面对恶劣海况、工作时长、作业效率、自动化程度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这些观念在我国尚未形成共识。
“ROPOS”(ROV)是国际著名的遥控无人潜水器,被称为世界上“最能干”的潜水器,在深海的科考与工程应用上已有数十年的工作经历,工作水深从数百米至4500米,可在水下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并可实现对水下工作在岸上的实况转播。相信如果此航次成功实施,不仅将为南海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还有利于提高我国载人或无人深潜器的工作效率和协作方式。
此次遥控潜水器“ROPOS”除两个Shilling机器人学TITAN 4型号的7功能机械手外,还具有先进的高清摄像机、高灵敏度全画幅12.1万像素数码相机,以及功率为3700W的深海照明系统。它将携带多种作业工具(Push Core沉积物采样管、温度传感器、Suction取样装置等等),采用24小时连续水下工作的方式开展作业。船上科学家也将采用分班作业制度,与“ROPOS”操作人员密切配合,争取取得高效、高质量的航次科考成果。
ROPOS的生物箱
ROPOS的水下导航地形图
ROPOS拍摄的蠕虫照片
此次航次还计划面向国内大中学生及海洋科学爱好者,通过定点联网的方式,开展数次的水下直播科普活动。届时可观看到海底实况和遥控机器人在海底的采样和观测实况、科考船上实验室和科学家的工作情况,还可了解科考船在海上航行和作业的驾驶状况,并与船上科学家进行互动。
作为我国海洋科学领域迄今最重大的基础性综合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自2011年启动以来,参与该计划的国内30多个单位、400多位重要科研骨干广泛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深拖、载人深潜、大洋钻探,加上高效的国际合作,对南海海盆的起源、形成过程和现代过程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性认识。今年,“南海深部计划”进入“冲刺”阶段,此次遥控深潜航次的实施,将为该计划的圆满收官作出重要贡献。届时,南海有望成为国际上研究最为深入和全面的边缘海之一。
相关阅读
新华社:到南海追寻“尘世的诗篇”的同济人
大洋钻探:到南海翻阅天书
南海可燃冰的“前世今生”|同济专家详解这深海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