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缔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样本”!

同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20年!缔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样本”!

同济大学

我爱中国!我爱同济!

1100余名在校国际学生,来自100多个国家,包括预科生、汉语言本科生、汉语言进修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其中学历生超过三分之二。这里是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十大“教育部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之一,已成为外国学子来华学习的热门之选。

同济大学

20年来,这里的汉语国际教育一直给人们带来惊喜。同济学子角逐留学生汉语技能大赛、中国诗文朗诵大赛、汉语教学比武大赛,总能以出色的汉语水平和技能,一次次斩获奖项,彰显同济实力。

这里汇聚了上海华文教育基地、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基地、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语言应用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可称得上是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的重镇。出版丛书、举办论坛、开办讲座,既开放又务实的“同济模式”赢得各方瞩目。

走过20年奋斗历程,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迎来新的重要历史使命。

同济大学

随着国家吹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号角,同济人不忘身为“国家队”的初心和责任,他们主动担当、积极行动起来,以种种创新探索,努力推动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以此用心缔造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样本”。

预科+本科+汉硕

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说上一口流利的中文

“虽然有人说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然而我在同济大学学习中文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难,反而觉得很有意思,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很特殊。我们开玩笑说,在这儿学了一年,就连最不努力的学生也学会了汉语。” 同济大学预科结业生娜扎洛《学中文没有想象那么难》一文曾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我爱同济!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THE SEA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THE SEA

每年新入同济数百名预科生,来自近百个国家,汉语几乎零起点。老师们重任在肩:仅9个多月时间,就要让几乎全体国际学生通过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之后升入中国大学,与中国学子同堂开始本科专业学习,为此,预科教学的紧张程度有如“备战高考”。

事实证明,确如国际学生所言,“同济的老师很厉害”,她们个个都是教学能手,都有各自的教学法宝。尽管预科的人数、规模一直居全国之首,但每年同济预科结业汉语水平考试合格率均能超过95%,处于全国几大“本科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前列。同济预科,如今已成为同济汉语国际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同济大学

“汉语言”本科教育迄今已有20年办学历史,它并非只是纯粹的语言教学,该专业定位于“经贸方向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生不仅要娴熟运用汉语,还要熟悉中国涉外经济法律与法规,能用汉语从事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与教育交流的工作。

不仅教国际学生说中文,更要培养能教外国人说中文的优良师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项目自2015年在同济启动。设立之初,同济大学该项目为全国唯一采取“在职模式”来加以培养的,面向国内外招生。学生在读期间可赴海外孔子学院进行教学实践。此外,学院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同济附小、井冈山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地建立了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孵化与教学实践基地,为汉硕同学们塑造了一条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廊。

立足第一、第二课堂

培养“知华、友华”的中华文化传播的国际使者

同济大学

“我喜欢课堂上自由、友好的讨论以及实地考察,这门课为我们国际学生全方位了解当今中国的城乡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有用的信息。”这是来自德国的Stefanie在修读《中国城乡建设与发展》课程后写下的感言。

《中国城乡建设与发展》这门课,是重点面向同济大学国际学生而开设的文化传播通识课《当代中国》的子课程。《当代中国》包含《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社会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音乐与歌曲入门》等11门系列课程,以英语和德语讲授。该系列课程获评“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自2008年开课以来,其选课人数逐年递增,每学年选课超过1000人次。

同济大学

“《当代中国》这门课,紧扣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课题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子课程系统性强,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了课程路径,在国内高校中独树一帜。”南京大学许钧等著名语言学者作此点评。

专家认为,立足当代视角,通过这些系列课程的课堂学习、讨论探究及学术考察,国际学生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等各方面有全面了解和相对客观的认识,从而能成为“知华、友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的国际使者。

同济大学

“学在课堂、乐在实践、用在生活。”学包汤圆、猜灯谜、包粽子……在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同济大学一批国际学生的身影活跃在四平社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校区所在四平社区共建“汉语国际社区”,国际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本土风俗文化。

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江苏华西村、浙江滕头村、福建龙人古琴文化村、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如今都已成为同济大学国际学生的教育实践和文化交流基地。同济学子在此实地踏访,零距离触摸、感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图景、新农村建设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多民族语言与文化风情。

同济大学

学院还创新性地首设“中外融合”项目,让国际学生与中国学子结对子,携手一道做课题,让留学生融入中国同学朋友圈、生活圈。

承办4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学堂

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海外特色平台

《在希望的田野上》《小苹果》《最炫民族风》……一曲曲中国特色旋律在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唱响。令人惊叹的是,演唱者居然全都是热爱中文的日本青少年,其中还有不少汉语达人。迄今已举办八届的“全日本青少年汉语卡拉OK大赛”,已成为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的知名品牌文化活动,直接受益者达十几万人次。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一共在海外承办了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孔子学院、韩国庆熙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4所“孔子学院”,以及日本高岛孔子课堂、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大阪孔子课堂2个“孔子课堂”,这些学院、学堂一经问世后即在当地引发“中国热”。如今,它们“和而不同”、各具特色,成为外国人士学习体验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首选场所,成为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方重要阵地。

同济大学

作为日本关东地区**孔子学院的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它为学历教育、社会、企业、高中生量身定制汉语课程,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会、汉语广场、中日传统文化交流讲演会、中国文艺戏曲演出等一系列中国文化推广活动已在日本青少年中具有广泛影响力,还出版了由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编写、翻译的日文版“中国学丛书”,成为日本多所高校的中国文化教材。

汉诺威莱布尼茨孔子学院发挥同济大学对德深厚传统,致力于面向德国大众的中国文化传播,中小学汉语体验、跨文化对话、中德青少年书画交流等活动有声有色,每年还有百余名德国师生来华参加夏令营。

同济大学

庆熙大学孔子学院开设有汉语课及用韩语讲授《论语》,组织中小学校长互访团、学生汉语冬夏令营,还主办了中华美食节、高级中国文化沙龙、全韩高中生汉语写作大赛。

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以“设计创意文化”为特色,传播中国文化和艺术,在推进中意建筑、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上打造了诸多品牌项目。

两个“孔子课堂”也面向社会人士开设有初、中、高级汉语课程,多形式、多侧面推介中国文化……

每年,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开设汉语班级300余个,为大约3500名外国友人提供汉语教学服务。此外,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200场,有近3万名外国人士参与。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还将孔子学院作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建设项目”,将之确立为 “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展示中华文化与同济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架起了一座座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也缔结了一根根连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纽带。

研究引领

持续提升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教研实力

不久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2018年上海市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孙宜学教授主持的《“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丛书》获批。此前,该丛书中的《“一带一路”与海外华文教育”》《“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两书已被列入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

这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积极响应、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又一具体行动,从中也可一窥学院的学术科研影响力。

同济大学

“教国际学生讲中文,不要太小儿科哦,还用得着做科研吗?”许多人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可别小看汉语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这其中也蕴含着很深的学问。“学术引领、科研促教”,这里的科研氛围浓厚,每年都能亮出一张骄人的科研成绩单。

即便是同济预科,也主动发起、带头举办全国性的预科教育研讨会,出版学术论丛,带动全国范围内的预科教育研究。

同济大学

作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研究基地,同济大学近年来集结一批海内外语言学和文化传播专家,积极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已分别主办多届汉语国际传播论坛、汉语国际教育研讨会,共话当前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汉语国际传播的人才培养;所举办的“汉语国际传播论坛”名家云集,讲座已近百场。

2012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成立,秘书处设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多年来,该分会集中校内外优势学术力量,不断推进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助推汉语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尽快构建起以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为学科支撑,符合国际语言文化传播规律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体系。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汉语言应用研究所、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海外汉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正在构想并推动的3个研究机构。学院正汇聚人才、吸纳各方资源,多渠道、多平台推动同济成为“一带一路”汉语言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2015年以来,程妤副教授团队每年担纲同济大学智库研究专项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中外学子主动作为,来自60多个国家的同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181人先后合作完成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国情资讯与舆情研究,部分成果集结出版。这一研究旨在探索具有国别针对性的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效。

同济大学

自2016年以来,孙宜学教授团队一直担纲学校和国家语委“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文化国际传播”项目,接连取得丰硕成果。今年,他承担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国家中华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工程”,将基于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实践及未来的战略目标,在对世界范围内的中华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调查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一带一路”国家中华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现状,文化传播与外交、文化生态建设、文化安全、国家形象、文化产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关系,进而为上海及全国的中华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10月20日至21日,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20周年庆典之际,“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系列论坛”之第二届论坛开讲,聚焦“一带一路与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这一重要主题。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教学研究议题。“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系列论坛”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首届论坛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教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我爱同济!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

sdfd

以“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为目标,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前提,不断增进世界文明的理解与沟通,是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核。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院20年来,一直自觉承担起这份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使命,携手校内外同仁一道奋发有为、创新探索,共同推动来华留学汉语言学习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我们希望将学院打造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中国’预科培训基地,构建海内外双平台‘汉学与当代中国’国际课程教学实践体系,培养卓越的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人才,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发展贡献同济人的智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刘淑妍教授说。

作者:黄艾娇

同济大学

●全国十佳!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看同济人这五年的扶贫足迹!

●祝贺!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当选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

●TJAD 60岁生日快乐!献礼大片重磅首发!

●勇立潮头!同济团队荣获“互联网+”大赛金奖!

●官宣@同济大学

为同济人点10000+个赞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同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同济大学-20年!缔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