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同济”人物 | 克里斯蒂安·博德:我愿意当好中德友谊的桥梁

同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感动同济”人物 | 克里斯蒂安·博德:我愿意当好中德友谊的桥梁

“1978年9月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个国家天翻地覆的变化简直不可思议。” 克里斯蒂安·博德博士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现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项目专员,兼任中德学部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已经年逾古稀的他回忆起40年前与中国结缘时的情景,依然情绪激动。从那时起,他同舟共济的岁月开启了。

同济大学

中德教育合作交流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1978年受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邀请,博德陪同时任联邦教育科学部国务秘书来穆特·约吉森(Reimut Jochimsen)来到中国。会谈在人民大会堂进行,方毅回顾了同济大学的建立,并鼓励德方继续发扬中德合作的传统,设立联合机构和高校,建立伙伴关系,并希望尽快选派500名奖学金生赴德国学习。

“这一想法比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超前了20年。”博德一方面惊叹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安排,一方面又担心德国国内面临的困难。回到德国后,他来回奔波,组织所承诺的500个赴德留学的中国学生名额,这个数字对当时一些德国校长来说有些大,“我们当时被中国的活力所感染,相应地调整了策略。”博德回忆说。40年后的今天,留德中国学生数量已增长至近4万。

上世纪80年代,博德频繁参与中德教育与科学领域代表团互访、合作项目对接、伙伴关系建立。1990年起,博德担任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秘书长,张罗在北京建立分支机构,持续增加奖学金名额,设立中国专项奖学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帮助下,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成立,“如今,它(CSC)已经从‘DAAD的小妹妹’发展为与DAAD并驾齐驱的合作伙伴。”博德自豪地告诉记者。正是因为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存在,中国从最大的留学生派遣国发展为一个吸引大量国际学生的留学生目的国。

40年间,他推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两国互派学生学者超过4.3万人次(其中中方科技人员约2.5万人次),对华资助金额超过2.1亿欧元,德国成为当前接收我国高水平研究生最多的国家。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德两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太湖、辽河、海河、巢湖等中国重大流域治理,为改善我国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博德表示,尽管中德高校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提档升级,但同济大学却始终走在最前端,充当领头羊。

不遗余力助同济对德合作再上台阶

40年的密切合作,博德与同济大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8年,在方毅副总理接见后,他便来到了同济大学,与时任校长李国豪畅谈。至今,他依然记得李校长在谈起自己德国留学时的一些美好往事。次年,同济大学便与波鸿大学和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1982-1990年间,博德担任西德高校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在他的努力下,又一让德国教育界难以想象的事情做成了。德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德语考试(PNDS)非常重要,考试由波鸿大学负责,考场设在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成绩证书盖的是西德高校校长联席会议的章,考试成绩被所有德国大学承认。当时,德国大学之间的考试成绩都难以做到无障碍的互相承认。多年后,这一情形还是令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哭笑不得——决策在本国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但在中国的同济大学可以实现!

1998年,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努力,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2010年68岁的博德在卸任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一职后继续担任同济大学教职,使同济的中德教育成为两国教育合作的典范。

他牵线搭桥,使同济大学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数十所德国著名高校建立起伙伴关系。他协调德国企业资源,使得同济大学获得教学科研经费超过千万。他还帮助同济引入诸多学术视野宽广的专家学者,其中不乏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的中外学者。“博德在提出很多促进中德科学合作的创新举措时,从中国视角思考,考虑中方利益,心里想着的是中德双方共赢。”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魏思(Thomas Willems)告诉记者,通过在同济的多年工作,他已成为一位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中国通,并且他致力于在德国塑造中国积极的形象。

谈起在同济的时光,博德总是意犹未尽:“中德学院已走过20个年头,让我难忘的故事和同伴实在太多,我们融合了中德双方的团队,团队中总是萦绕着自然、友好的氛围,我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大家一起围坐在餐桌旁共享中国美食。”

贡献享誉全球,心系同济发展

现在,博德已是全球知名的社会活动家,荣获法国国家骑士勋章、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大英帝国勋章等十余个国家级荣誉勋章,被授予英国伯明翰大学等诸多高校的名誉博士。古稀之年的博德依然心系同济发展,他坚持每年至少来同济两次。

如果你机缘巧合,在机场或者校园里,看见身材魁梧、文质彬彬,戴着无框眼镜、面容慈祥的老者,他的手中拖着大大的行李箱,迈着匆匆的脚步,忙忙地往前走,碰见熟悉的人还不忘打个招呼,他就是博德。知情人说,老人行李箱一放下,他的时间表里就没有“休息”二字,他就像一只陀螺飞快地转。老人自己说:“来,就是要做事情的。”

中德学院党委书记吴志红告诉记者,博德运用其强大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在德国科教界的影响力,争取优质的合作伙伴和教研资源,不仅顺利推动我校与德国9所工业大学联盟开展“80+80”硕士双学位培养,也从组织上保障了大型科研平台——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落成运行。

“中德学院得到了两国政府的认可,被视为高校合作的典范。但我们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谈起中德学院的发展战略,博德说:“首先要与更多的德国高校建立硕士双学位项目,其次是提高来同济学习的德国学生数量(他们还应在同济学习中国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三是拓展同济及其德国伙伴在优势领域的科研合作(如‘工业4.0’、智慧城市等),四是开展一系列中德对话。中德双方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互相学习,共商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话题……为实现这些愿景,未来,中德学院要与同济大学的其他学院和机构加强合作。”

“维护中德关系不只是努力工作,也为我带来了长久的友谊,我乐在其中。我愿意当好中德友谊的桥梁。”博德最后说。

作者:陈婷

同济大学

万里鸿影,一身飞跨,历史转折期的毅然担当,中德交流史上的闪光一页。重续着百年同济的学术血脉,寄托着万千学子的殷殷期待,匆匆来去的高大身影,耿耿如初的赤子之心。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我们向“感动同济”人物致敬!

他们是同济大学师生和校友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一言一行生动诠释着“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爱国奋斗、执著坚守、奉献大我,

让我们以这些同济人为榜样,

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奋发前行!

同济大学

●同济获批建设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同济八旬院士汪品先,深海“勇士”的慷慨和小气

●这是属于我们的第一个樱花季,你呢?

同济大学

在看点这里

同济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同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同济大学-“感动同济”人物 | 克里斯蒂安·博德:我愿意当好中德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