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已落下帷幕,上大学子荣获特等奖两项,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挑战青春,科创报国,上大青年在行动。他们将上大人的先忧后乐融入科技作品创作中,发扬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现我们推出挑战青春系列推文,带领同学们领略获奖队伍的风采,感悟青春与科创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走进特等奖“百年风华,劳工神圣——有关‘一战’华工文化记忆的调查研究”团队,聆听他们的挑战故事。
2018年11月11日,法国巴黎凯旋门前一位少女朗读了一篇华工团成员的日记。
同天,杨位俭老师在微信上发了一条讯息:“一百年后,当今天的大家在为购物节狂欢时,我们也应该想到,一百年前的今天,有一群华工,心怀期待,为了家国远渡欧洲。”
华工,是对一战结束时以工代兵赴欧洲西线战场的中国劳工的称呼,也正是项目组所调研的那一群伟大的人。
01
认知,成立一支队伍,朝同一个理想挑战
项目的灵感来源于一次现当代文学的课,杨位俭老师是这门课的老师,也是这个项目的指导老师。在讲解到五四运动时老师提到,一战期间,日本抢占了中国青岛。为了争国权、保和平,14万中国劳工以工代兵远赴欧洲西线战场。他们辛勤劳动,甚至献出生命,但今天大多数人却不了解这段历史。
这是项目组成员第一次听到这段历史,至今也都还记得课上听到这段历史的感受。每一名华工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背后都有牵挂的家人,他们不该被历史遗忘。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他们燃起了对这段沉睡的过往历史产生了浓厚的探知欲。
就这样,上海大学文学院的8名青年学子聚集在一起,成立了“百年风华,劳工神圣——有关‘一战’华工文化记忆的调查研究”队伍,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华工后代、文献整理等方式,试图重新唤醒海内外民众对14万华工的记忆。
02
追寻,怀一颗赤子心,向历史更深处漫溯
项目成立后,在杨位俭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了调研的步骤,基本划分为先进行资料文献查找、再展开实地调研、最后整理研究结果。
华工相关的资料文献特别少,网上的内容又较多重复,有些还存在着史实上的错讹。成员们首先从《申报》、《大陆报》等一些报纸入手,检索华工相关的消息,在资料中不断捕捉新的内容,然后顺藤摸瓜,进一步查找下去。由总到细的方式展开查找,项目组掌握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料。
在足够的文献资料支持下,项目组开始了实地调研。寒假期间,项目组去到了第一站——山东莱芜牛泉镇上峪村。山东是华工主要的招募地,在上峪村牛泉镇,曾经有十一位华工远赴欧洲。村里的老人回忆了不少父辈们赴欧的经历以及归国后的生活,宏观的历史化为了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记忆在项目组成员的脑海里。老人们问项目组,“能不能将这段历史保存下来”,这令项目组感到了自己身肩的使命。
1
2
之后,项目组又前往江苏南通采访技术华工沈彦行的后代,从技术华工的生活了解了这段历史。随后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地的走访,项目组又梳理出了一战期间几大报刊的相关报道,填补了很多空白。山东、江苏、上海等国内各地的走访为小组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历史以一种更为鲜活的样貌呈现在小组成员面前。
想要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国内调研远远不够,还得去欧洲现场看。利用暑假,小组成员前往了原一战西线战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
弗兰德斯战地博物馆里,项目组获得了四百多张原始影像资料等大量史料。在弗兰德斯地区开展的有关华工记忆的专题问卷和访谈,项目组听到了更多华工的故事,他们会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受伤的士兵,会用中国城市的名字来命名挖好的战壕,和当地人的相处很是友好。在一名考古专家的带领下,项目组前往原一战西线战场原址进行考察。郁郁葱葱的树林,已经很难想象出当年化为灰烬的惨烈,但树林里至今还留有很多如篮球场大小的弹坑,历史的创伤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个华工墓地的调研,一排排整齐的墓碑,让这些一百年后的中国青年肃然起敬。墓碑上刻着的名字,项目组感受到14万华工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群体,而是一个个生命,背后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故事。项目组最后共采集了1131个墓碑信息,并按照编号、姓名、籍贯、死亡时间整理成了电子文档,组成了最基础的华工数据库。现在,项目组已与山东博物馆、山东华侨会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以及比利时弗兰德斯战地博物馆取得了合作,正在逐步构建完善一战华工数据库。
从国内到欧洲的实地调研,多地辗转走访,每一步项目组都力求尽善尽美。有些资料上显示的地方,纵然实地已没有人,也能收起挫折,赶往下一个地方;数据库的建立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准确度要求也很严格,项目组也会一步步核查。
03
不懈,努力终有回响,历史在年岁里起舞
过程叙述只三言两语,其中艰辛曲折却是千言难绘。课题负责人告诉记者,最初立项时便受到了很大的质疑,是指导老师一再鼓励成员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做下去,与质疑的各方力量三番五次地“磨”,最终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开始调研后,拦路虎也是层出不穷。人生地不熟、年代久远、推荐信不合格、相关部门不予调查等,都让成员们寸步难行,只能一点点想办法解决,多次登门、多方面寻找、不断补全资料,是又一次次真诚且笨拙地耐着性子“磨”,项目组得以成功的去到了很多实地进行考察。
凭借着扎实的调研,这支学生调研团队一路过关斩将,走上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舞台。
“挑战杯”国赛时恰逢考试周,成员们不得不翘掉一门考试,等待比赛结束回来补考;一连串的展台答辩、PPT答辩,事情排布的满满当当,小组成员每天都要忙到凌晨;就算是忙到连轴转,小组成员们也不忘抽空复习,在行车途中更是疯狂背书。
努力有了回报,这个有关“一战”华工文化记忆的调查研究拿到了特等奖。小组成员表示获奖完全是意料之外,尤其是哲学类特等奖一向较少。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振奋与自豪,欣喜自己的辛劳能化成奖杯上璀璨的光泽,又高兴更多人将了解华工这段历史。
04
思悟,满载一腔热血,方能不负青春韶
从一无所知到完成了三百多页的成果册,前后修改了几十版,从校赛中脱颖而出而出到进入国赛,每一次PPT和答辩稿都精益求精。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一百年前,有一群青年华工,在一战战场上,用奉献与牺牲维护了民族尊严与世界和平。
这个课题的实施,项目组成员无不收获颇丰,查找资料没有头绪,静下心来总会发现要找的东西;实地调研的不顺坎坷,队友们之间互相支持,老师给予鼓励;挤着时间一起复习,一起为考试周努力。少年心性难免浮躁,杨老师对待每一个细节为一丝不苟的态度在无形中成为一种榜样。项目组也鼓励我们大家走出寝室,走出书斋,觅得良师益友,在实践中看到更多的事物,产生更多的思考,在实践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一套独立思考方式,这是别人夺不走的。大学四年倏忽而逝,在实践与探索中度过,方不负青春年华。
华工终究成为史书上的一页,以文字、图片或影像的形式在人们的记忆里永恒着,也静默着。而由此引发的思考感悟与壮志则更加地振聋发聩。也唯此,这段历史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真正地成为“不朽”。
图文来源 | 团聚上大公众号
图文编辑 | 瞿辰阳
审核 | 汪沚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