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大
有着这样一门全校通识课
教授的是一种我们看过
但从未“说过”的语言
它就是《中国手语文化》
上这门课的
是上海大学文学院的倪兰老师
和她的朋友们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们的故事吧
根据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抗疫原创歌曲《他是最平凡》编配的手语版登陆学习强国平台
学习强国:手语歌MV《他是最平凡》(点击浏览)
“只不过,那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从2003年开始接触手语,多年的学术探索让倪兰老师认识到,手语研究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还涉及聋人教育、国家语言政策、信息无障碍建设等多个领域的问题,在进行学术研究之外,应结合更多的社会应用,要让更多听力正常的人意识到聋人群体的存在,“聋人也有自己的语言,只不过那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既然是一门语言,那就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从2017年开始,倪兰老师在上海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中国手语文化》的通识课。她在课程推荐词中这样写道:也许你早就想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却被海量的单词、头痛的语法所困扰,来试试手语吧!不用抄写单词、不用死记硬背语法,只要你肯动动手指,带上你善于变化的表情包,你就能认识和掌握中国手语。一项特殊的技能、一项成为志愿者的优势、一个了解无声世界的窗口、一套和朋友之间默契的符号……
“将手语课程列为综合性大学全校通选课,上海大学为手语课走进大学课堂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们的《中国手语文化》已经开了6轮,每次限选100人,许多社区学院的同学抱怨经常选不上。”倪老师笑着告诉记者。
走进无声世界,探索语言奥秘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倪兰老师总会向在座的学生们提出类似的问题:“假如你的身边或者朋友有一名聋人孩子,你觉得他应该上什么样的学校?”“聋人的第一语言是什么?”……为了加强对聋人群体和手语的初步认识,第一节课上,她总会向同学们介绍听障者的世界、听力障碍是如何发生的、听力障碍者如何融入社会、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教育等内容。她希望同学们感同身受:通过学习手语、接触聋人以后,更加理解我们这个社会的多元化构成,聋人其实和听人是一样的,只是使用了另一种语言。
“我希望同学们了解这一群体在教育、医疗、法律事务、社会交往中遇到的困境。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该如何与这个群体沟通,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门课就是要让大家认识到手语也是一种自然语言,学会手语,才能与聋人建立起更有效的沟通渠道。”
“同学们的态度超乎我想象”
“上完这门课,我了解到了一些基础的上海手语,比如数字、字母,还有简单问候。我是第一次知道手语也是有方言的。猫老师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的聋人,我觉得他们的世界一样很精彩”“倪兰老师好可爱!而且太厉害了,会中东的语言也会手语,我们和猫老师交流全靠倪老师翻译。”这是学生上完《中国手语文化》通识课的直接感受,猫老师是聋人助教的手语名字,每次上通识课时,都是由倪兰老师主讲语音、构词、语法结构、会话原则等手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助教老师负责进行手语示范,教给同学们常用手势、句型、对话。
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手语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能继续深入学习。倪兰老师也会给出非常中肯的意见,她告诉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和这门语言的使用者去沟通和交流,上海有很多“聋人角”,比如每周三清晨鲁迅公园里都有聋人活动。“这门课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同学们对待聋人、手语的态度非常端正,这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密切相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到语言本来的面貌”
2017年5月26日,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在上海大学成立
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手语、盲文的科学研究以及国家通用手语、盲文的推广工作,倪兰老师担任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该中心获批成为上海市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018年研究中心建成了国内首个国家通用手语比对语料库,形成了包含48,000多条手语常用词汇的语料库,可以进行汉语、英语、音序和手形的检索,并可以进行通用手语与地方手语的比对。2019年在国家通用手语比对语料库的基础上,建成国内首个国家通用手语学习平台,服务于国家通用手语教育培训工作。
研究中心的实验室位于宝山校区东区文学院大楼,由于需要大量采集手语数据,实验室建有专业拍摄棚和工作站,四台专业摄影机可以实现多角度的三维拍摄。倪兰老师展示了正在制作的数据库平台和中心网站,在计算机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平台可以实现多种检索、数据标注和数据管理。这些数据从拍摄、剪辑、标注和后期识别处理,纷繁复杂的研究工作每天都在这个实验室重复着,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手语教学,手语语言学研究,还可以应用于手语识别等信息技术的研发。
语言学的研究需要大量艰苦的数据工作,一分钟的手语数据一般需要200多分钟的标注,一段时长41秒的手语故事,研究中心的4位研究人员就做了整整一个星期。研究过程是漫长艰辛的,但倪兰老师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语言本来的面貌”。
不仅关于爱心,更加关乎专业
多年从事手语研究,倪老师和很多聋人成为了朋友,她为社会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的关注而高兴。“我的研究生入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手语,手语不好是没办法进入聋人群体的,也不可能深入地了解这种语言。”研究中心在进行学术研究、编写教材、采集数据、建立语料库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多聋人的支持,“很多聋人说来这里工作非常开心和充实,聋人和听人在这里互相学习和进步。”聋人的支持配合来自他们对研究中心和倪兰老师的信任,“我们也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提到聋人,人们更多的是感性认识,而在采访倪兰老师的过程中,她一直在用专业角度表达她对中国手语和聋人文化的理性认知,她是一个坚毅的探索者、一个勇敢的实践者,她说:“我们在做的不仅限于爱心,更关乎专业。”
最后,我们还想考考你
你知道“上海大学”用手语怎么表达吗?
↓↓↓
春季学期开始
《中国手语文化》通识课
也将以网上授课的方式与同学见面
倪兰老师告诉记者
她将从疫情中听障人群的手语援助服务讲起
这也是课程思政的一种生动体现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图文来源|上海大学公众号
图文编辑 | 李柏枝
审核|汪沚逸
招生宣传周边征集火热进行中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