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院校如何转型怎么发展,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如是说

上海戏剧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新时代艺术院校如何转型怎么发展,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如是说

新近出版的《艺术教育》第4期全文登载了记者对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的重磅专访。在专题访谈中,结合学习贯彻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黄昌勇院长系统论述了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语境下高等艺术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思想、顶层设计以及关键举措。本公号在这里全文转载以飨全校师生,也借此希望大家活跃业务学习氛围,跟踪教育理论前沿,不断推进全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上海戏剧学院

文化自信语境下高等艺术院校转型发展

——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

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内容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相较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表述要求更高、更量化且更具针对性,持续将教育放在关乎民族未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两会前夕,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 0 2 2 年 )》,围 绕 加 快 教 育 现 代 化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要求、部署了任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在国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在教育中有着特殊位置的艺术教育,该如何发展创新?肩负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重任的艺术高校,需要开展怎样的思考和变革?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请他畅谈相关想法。

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的语境下,

艺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Q1

您提出了新时代艺术院校办学转型的观点,为何在当下艺术院校办学需要转型?从国家大势到社会需求,再到院校自身,哪些形势和因素促使了艺术教育格局的变迁和艺术院校的转型?

A

观察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艺术教育格局的变迁和发展,有几个背景需要高度关注。

一是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 国”,再到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更新,“文化建设是灵魂”已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发展迎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好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峰时代,为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的语境下,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推进,国际交流融合度更高、信息传递更加迅疾的背景下,我国的艺术教育更加有紧迫感、使命感,应当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作为艺术教育从业者、专业艺术院校的管理者,我们应当系统地回顾、反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思考应该怎样面对未来、面向世界。

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对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上世纪90年代肇始于英国的创意产业的 全球化趋势,最先影响到中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城市,这也为艺术发展带来新的机 遇和挑战。艺术本身有经济价值和功能,它对于市场的作用目前在中国已经充分显示出来。

以上两点国际、国内因素,我认为必须纳入目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视野。同时,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格局的发展和变迁,以下三种内在因素影响也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第一,世纪之交,中国高等院校合并对艺术院校和艺术教育的影响。1949年以来,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大致分为两 大体系:教育部所属的普通教育体系和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所属的专业体系。当时文化部所属的专业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艺术人才,院校合并时,文化部所属的专业体系大都归入到教育部的体系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回过头来认真总结和研究的课题。行业办学使院 校与行业的粘合度更高,但现在高等艺术院校似乎离行业越来越远,这种趋势需要警惕。如何重建院校与行业紧密联系的格局,大家也都在思考、在实践。

第二,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扩招。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自然进程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持续高速的扩招中,原有的文化部所属系统的艺 术高校基本保持着相对平稳的状态,对扩招持谨慎态度,比如上海戏剧学院、中央 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 等高校的本科生年度招生,目前基本控制在500人以内,增加的招生数量都是在新增专业上。而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高校形成了艺术教育新增专业和扩招的高潮,这主要缘于艺术招生收费高、门槛低,再加上学校自主权比较大。也就是说,艺术类招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第三,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学科门类独立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像上海戏剧学院这样以戏剧单科为主的艺术院校,在学科建设中遇到了难题。比如把戏剧与影视学归为一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归为一个一级 学科,由此衍生出学科建设和评估问题, 促使有自身特色的单科性院校向综合性艺术院校发展。目前,单科艺术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走向综合,除了扩大规模、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必然要求这些原 因之外,学科的划分和评估也加强了这一趋势。

面对以上谈到的国际、国内宏观背景和三大内在影响,我认为,高等艺术教育应该分层、分类进行管理,目前的顶层设计和分类管理做得还不够。现在应该到了对高等艺术教育开始重构和顶层设计、重新梳理治理体系和管理结构的时候了。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红楼

艺术教育要建立文化自信、

要形成中国学派

Q2

《艺术教育》:您刚才分析到国际、国内的背景给予我国艺术教育的压力、动力和使命,那么从艺术教育本身来说,包括学科建设、办学方向和模式等,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重点?

A

我认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存在三重紧张关系。

第一,专业学科的紧张关系。专业艺术院校的师资结构中,70%的教师应当是教学创作型,30%是教学研究型。这种结构对艺术院校特别是专业艺术院校来说,是比较客观和实际的,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学科和专业分类的问题值得关注,比如欧美的艺术院校,有的大学十分注重学科和学术研究。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它的戏剧专业完全是学术研究,很少编戏、导戏、演戏,其对戏剧的研究是世界顶级的。西方大学中也有不做学术研究,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非常突出的范例。目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逐渐出现了一种重视学科,或者说重视科研而轻视专业教育的倾向,这点值得关注。我在上海戏剧学院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将学校定位为“教学、创作、科研型”高水平大学。我们把教学的功能放在第一位,能否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是检验一所大学最核心的标准,将产生好的创作作品和好的学术成果作为辅助的两翼,而且我们提出学校创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创作来培养人。近两年,上海戏剧学院不再设置科研编制及岗位,所有教师必须开展教学特别是本科生教学。这是基于专业性较强的艺术院校现状,以及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而做出的判断。

上海戏剧学院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

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田沁鑫

排演的学生毕业大戏《狂飙》剧照

第二,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紧张关系。高等教育扩招后,大量艺术生进入学校,专业院校的精英教育模式怎样保存和延续?是否所有院校都要向综合 型发展?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整体上做好艺术教育的布局。综合型院校更注重通识教育,专业院校更注重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的选择也根据自身情况有所 不同,注重专业教育和注重通识教育都 有其可取之处,它们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不同院校培养不同人才,多角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 层面解决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艺术教育更加丰富和完整。

第三,传统和现代的紧张关系。中国 的艺术教育,无论是美术、戏剧还是音乐教育等,大多继承的是西方艺术教育体系。比如戏剧,上世纪50年代留学归国的前辈带回了西方艺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但较为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50年代后,开始系统地接受西方戏剧艺术教育体系,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和西方的交流曾经有过间断。在这期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欧美有了很多新的发展,我们没有接触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戏剧教育重新开始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可以看到,我国艺术教育体系承于西方,但是产生了断层,没有跟上西方的发展脚步。同时,我们没有很好地传承自身的传统艺术,缺乏由自身传统文 化体系所生发和创造的艺术教育体系。这就涉及到文化的民族性问题、身份认同问题和价值取向问题,我们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从根源上扭转意识、认知自身,建立艺术教育的中国学派。

过去的百余年,我们总是跟着别人学,现在我们需要深刻地拷问,西方的是否就是最好的,如何对待民族艺术传统? 其实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早已在世界上得到验证,比如戏剧领域,梅兰芳等前 辈在欧美和苏联演出时,引发了巨大轰动,甚至影响到布莱希特等西方戏剧大师,他的一些方法借鉴了中国戏曲的经验,由此创立了自己的体系。几年前,我访问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 时,提出重新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对方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我很意外,他们希望我们把中国的戏曲艺术带到俄罗斯。这显示出中国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世界关注度和影响力。目前,戏剧教育的 苏联模式以及大量的欧美新流派在国内 仍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对于早已在国外引起巨大关注的我国传统戏曲及其训练体 系,还缺乏认真、系统的总结、传播和融合,西方的戏剧教育反而吸收东方文化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话剧传入中国至今,民族化一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先行者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始终没 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从晚清起,我国社会主流的艺术形式发生了变化,舶来品如电影、话剧、交响乐、歌剧等占据了主要地位,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如何发展似乎成为了问 题,有些艺术比如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保护。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要挖掘、保护,也要创新、 发展,要让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这方面,我认为艺术教育思考得不够多、 不够深入。艺术教育要建立文化自信、要形成中国学派,还应该去进一步影响其他国家的艺术教育。

上海戏剧学院

打造国际一流院校

需要更加完善的机制支持

Q3

《艺术教育》:2015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于同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艺术院校跻身“双一流”,发展成为国际一流院校,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哪些方面发力?

A

我认为人才培养机制、师 资、评价标准、管理体制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改革的空间。

第一,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艺术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被培养 者的艺术及社会实践经验。与理工科有所不同的是,艺术需要观察社会、观察 人生,其学习与人的阅历紧密相关。国外一些艺术院校的本科招生量非常小, 有的一年只招五六个本科生,有些专业甚至不招本科生;一些表演类专业是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培养的,但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入校前都要求有业界实践经验。我国的教育体制、社会氛围、民众观念等决定了我们很难参照国外的模式,如果学生高中毕业先去工作两年可能考不上大学,民众在观念上也不太能接受先工作后接受高等教育。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有很多社会层面的影响。目前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大体上符合国情,也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但还需要不断地前进、探索更好的方式。

第二,需要有更多业界人士加入教学队伍。师资缺乏是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艺术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很多课 程是一对一,甚至几位老师对一个学生进行教学,但艺术院校教师编制有限, 编制内的师资远远不够,需要吸纳社会 上的专业人士来补充教学力量。但这方面缺乏机制的支持,各院校只能根据自 身的情况聘请,报酬大多偏低,一些艺 术家秉着传承艺术的目的,基本上是公 益性地到高校讲课。从学校层面来说, 松散的合作形式难以系统化管理,不利于稳定开展教学。从艺术家层面来看,也很难一直坚持下去。艺术教育需要大量业界的专业人士加入,这是必然趋 势,也是全球艺术教育的普遍现象,但国内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社会氛围、思想意识的问题。国外一些艺术家有到高校从教的愿望,艺术家在考虑转型时很多首选教学,他们 会提前进修、学习教育相关的知识,为转型做准备。但国内这样的意识和氛围还不够浓厚,或者说我们的教育从思维能力到知识储备,没有赋予艺术家这种转型发展的能力,大多注重工具型艺术人才的培养。二是缺乏相关机制。国外艺术学院有大量优秀的行业从业者在进行教学,针对这些教师有科学的考核和进出机制、应聘体系。如艺术家双聘制度是俄罗斯的一项制度,艺术家可以有双重身 份,国家层面和制度层面鼓励并支持艺术家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如果我国能够从机制层面给予艺术家转型支持,建立一套业界人士转换成一名合格、优秀的 教育者的支持体系,我想会对解决艺术院校师资匮乏问题起到很大作用。

第三,对艺术院校的评价要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核心。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需 要重新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思考,需要进 行分层、分类管理。目前来看,我国艺术院校的评价体系相对单一,更多的是用 学科体系评价。只用一个标准进行艺术教育的评估、管理,未来艺术教育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艺术院校在不同时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也贡献了大批反映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这是艺术院校非常鲜明的特点。可以说,艺术院校的核心产品是人,艺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看其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贡献度,而专业人才的价值体现,往往在毕业多年后才能得到检验。有多少论文、多少奖项,多少教师有博士学位、有海外留学经 历......这些也许都不是最核心的指标。

我以为,对大部分专业艺术院校而言,对行业人才培养以及创作的贡献才是最核心的评估标准,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看待这个问题。我本身也是学术型的教师,很重视科研,但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后,我很快意识到,如果让每一个教 师都做科研项目、写高水平的论文,都去争取项目,很多教师则无法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创作中,这对学生的培养会产生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学院可能会失去自身的特点。作为学院的管理者,其实有时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在科研项目获奖上要指标,另一方面又希望教师能够把更多精力用于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将发表论文的量作为唯一评价指标是不科学的,一篇高学术水准的论文价值远远超过10篇甚至更多的普通论文。现在一些学校的考量标准值得参考, 比如论文代表作制,以代表性论文来评定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分类评价对我 国高等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现在的学科评估已经注意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声誉等方面,相信这种状态会逐步改变。

艺术高校的评价标准—— 社会声誉、人才培养需要时间显现。针对艺术院校的特性和实际情况,应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师资引进、考量评估的机制和 体系,这样艺术院校才能更好地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国际大学排名的话语权依然在欧美,我们要在文化自信的立场上深刻思考,究竟怎样的大学才是一流的大学、是好的大 学。一流艺术院校培养的应是我国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对传统 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对我国教育事业和文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进而走向国际、影响世界。

责编:刘佳奇 董峰 黄墨寒

文字:王敏

排版:宋如月

上海戏剧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上海戏剧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上海戏剧学院-新时代艺术院校如何转型怎么发展,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