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四史”知上戏 | 至善至美育新人

上海戏剧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学“四史”知上戏 | 至善至美育新人

上海戏剧学院

“至善至美”,是上海戏剧学院校训。

1947年的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两周年校庆特刊上,记载了熊佛西老校长饱含深情的《校庆抒感怀》。

1946年,实验戏剧学校成立不到一周年,就发生惊心动魄的“裁撤风波”,先贤们刚刚创立的戏剧教育阵地面临毁于一旦的险境。所幸在上海各界进步人士的声援以及师生们的严正抗议下,方才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裁撤风波”。之后,熊佛西接替顾仲彝担任校长一职。

写下这篇《校庆抒感怀》时,正是熊先生第一次以校长的身份为这所年轻的学校写下他的所思所想。

上海戏剧学院

文中写道:

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本校的训练体系,不仅是授予学生戏剧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要训练他们如何做人。在陶铸人格的训练上,我们的方法是以具体的行动来表证我们的信念,不以空洞的口号或传统的道德规律来训诫学生。

这段话完整地体现了熊佛西的戏剧教育思想。这样的理念,也是熊佛西学成归国后多年戏剧教育经验的总结。

早在1933年熊佛西在北平艺专戏剧系担任主任时,就写下了自己的信条。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无独有偶,熊佛西校长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更进一步地介绍了他的戏剧教育思想:

我们知道,要做人,该先学习一个做人的条件,要做个艺人,那绝对不是会演会唱就够了,一个演剧者本身应有的磨练,是先予以一个公民的学习,如果不能做个知识公民的话,那就难以有较深的影响,而将来所学习的艺术,也不能有力量去影响这个社会,所以,要训练一个艺术家,得先训练一个比艺术家还要伟大的工作。如果他的做人还不够,再去学什么艺术,那简直是笑话,一个艺人,他应该具有一个中国青年应有之知识,如中国的历史、地理及中国的文学等,这是一个至要的基础,打下基础稳固了以后再上台去,那才是一个健全的艺人了!

上海戏剧学院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可见,早在建校之初,熊校长就清晰地为上戏师生指明了教与学的方向——做戏先做人。要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戏剧艺术家,就得通过老师们身体力行的垂范、孜孜不倦地言传身教,使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学识完备、爱国爱人、敦品励学的现代青年,同时引导并督促学生专注于戏剧艺术专业上的精进。

1995年,上海戏剧学院在筹备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时,有关人员在学校档案室的资料中发现了熊佛西先生的这段谆谆教诲。2003年春,经院长办公室决议通过,将这段话镌刻在学院教学楼红楼入口的墙面上。

上海戏剧学院

进入21世纪,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并融合当今时代精神,上海戏剧学院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在熊佛西关于“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这一论述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成“至善至美”的校训,其中包含德艺双馨、追求卓越、脚踏实地三个层次。“德艺双馨”,是指坚持艺术人才培养德艺并重,着力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格和高超艺术技艺的优秀艺术人才;“追求卓越”,是指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艺术人才培养的高标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脚踏实地”,是指把艺术生产链和人才培养链有效贯通,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推进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上海戏剧学院

“至善至美”承载了熊佛西老院长奠定的上戏精神,春风化雨般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上戏学子。

上海戏剧学院

责编:刘佳奇 黄墨寒

图文:顾振辉顾 颖

排版:赵宗卉

来源:《凌霜傲雪岿然立--上海戏剧学院:民国校史考略》(有改写)

上海戏剧学院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上海戏剧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上海戏剧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上海戏剧学院-学“四史”知上戏 | 至善至美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