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拍肩):嗨,韩梅梅,怎么在这里碰到你了?你也考到华政啦?
韩梅梅(一扭头):啊,李雷,怎么是你!是的,我考到华政了。你也是吗?
李雷:太好了!咱们继续做同学!听说今年咱们入校是直接进“书院”学习,一年后再“分流”到专业学院,这个情况你了解清楚了吗?我还有些困惑呢。
韩梅梅:是的,我也听说了。今年咱们作为法学专业的第一批书院新生,入学后先进入书院的法学分院学习一年,然后大一结束后,自己向中意的专业学院提交转入申请,学院会根据申请学生的“高考成绩+大一书院成绩+个人综合表现”情况,确定哪些学生可以转入。我想在大一时先找找自己的兴趣点,后面就好做决定了。
李雷:嗯,对!大一课程门类齐全,应该有很多好玩的课程,我也要抓紧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我还听说书院除了法学分院,还有政管、经、文三个分院,这四个分院是对应高考大类招生的。咱们的学习过程是“1(年)+0.5(年)+X(多形式、多时段)”模式,你明白这个模式具体是什么意思吗?
韩梅梅:我认真读了书院制的介绍,感觉这个模式是从管理和课程的角度来讲的,具体可以理解为大一在书院接受集中管理和教育,大二到大四都在专业学院学习,不过大二第一学期主要是与书院有个衔接过程,第二学期后就开始接受专业学院的教育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大二后虽然进入专业学院学习,但是还是保有书院身份的,就是说还要继续接受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过程的。我想学校在下很大一盘棋,目标应该是想把我们培养成综合素养超高、专业知识过硬、学习实践能力很强的“华政牛人”吧。
李雷:牛~人~,嗯,好吧,我要把自己培养成“牛人”!让我爹妈在小区里到处吹牛,哈哈。
韩梅梅:怎么能说吹牛呢?到时候你可真是你爸妈的骄傲呀!哈哈。话说回来,讲真,我正要去找书院院长杨忠孝教授了解更多的书院建设情况,未雨绸缪,早点儿为自己规划好四年大学生活,你要不要也一起去呀?
李雷:哇!我今天赚到啦,Let’s go now!
问:书院制是学校“十三五”规划中的一个重点,与学校师生的现实和未来发展切实相关,因此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焦点。您能先介绍下学校开展书院制教育改革的“源起”吗?或者说学校本着怎样的理念和愿景来开展书院建设的。
答:这个问题作为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很好很根本,因为一个新的东西要建立,必定基于一定的理念,怀抱一种美好的愿景。高等教育就是播撒“理念”的种子,生根成“可行”的实践,结出美妙的果实。学校做出建设书院的决定主要是基于三个层面的深思熟虑。
一是坚守初心、回归本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句话要放在大学教育的根本高度和学校办学的历史维度中去看待体味。简单说,就是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现在都认识到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是回归本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咱们学校在这点上也要与时俱进。在历史维度中,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1996年、2002年、2008年三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还是被社会广泛赞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这些都是学校不懈努力后的“收获”。早在复校时学校对人才培养体系就有一个全面的重构,到上世纪末实践教学特色逐渐形成,到本世纪初探索卓越人才的培养,再到“十三五”规划中以书院制教育改革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成才体系支持计划为核心,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改革,无疑都体现了学校坚守初心、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即必须对接社会需求、把握教育规律、积极改革创新,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本着这样的初心,在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发展机遇下,学校理应调整方向,通过全过程的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培养之间的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近期在上海召开的一次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刺猬”与“狐狸”之争问题。多元复杂的社会需要具有更全面的适应能力的未来人才,我们认为,学习能力、选择能力、社会流动能力将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重视的问题。教育不仅要解决从“不知”到“知”的问题,也要解决从“不会”到“会”的问题。因此,以书院制教育改革计划为突破点,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成为学校决策的重要依据,书院制教育改革也是对应学校“社会中坚、专业精英”的社会治理人才培养定位的战略选择。
二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以人为本的成才体系。这句话要放在学校办学的根本目标上去理解就很简单直接了。学校就是以培养学生为根本目标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校要做的书院建设中,可以广泛而充分地发挥学生专业选择、学习内容、成才目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包括了建构更加丰富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与环境互动的机制。
首先,“17岁+”的大学新生刚从高考的指挥棒下解脱出来,面临许多心理、学业等方面的困惑,需要尽快唤醒主体意识,适应自主发展,为生涯发展做准备。换句话说,当前,大学生对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的需求更强。组建书院,可以统筹育人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建立以人为本的成才体系,更好地完成全人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任务。
其次,有一个一直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能忽略,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进入大学后亦有相当比例的新生表现出“专业不适性”,或者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怎么办?过去能转专业的毕竟是极少数。而现在,我们可以赋予学生专业(方向)选择自主权,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让学生切实参与自己未来发展路径的设计中,发挥其兴趣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书院制,以专业大类为单位进行招生,一年后再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同时大幅提高转专业比例,客观上不仅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提供了缓冲期,还为学生发挥自主性奠定了基础。试想你作为学生,能够通过一年努力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该是多么顺心的事情呀!
三是与时俱进,对接高考招生改革政策。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说我们要与时俱进。2017年开始,高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其中大类招生的政策需要高校采取积极的对接机制。书院制的大类培养、基础培养、综合培养的模式能够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有机衔接。
此外,书院制已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且不说西方博雅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至今被许多名校奉为圭臬。中国历史上也有以培养人的学问与德行为目标的书院制度,曾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目前,国内有一批大学开展了书院制的探索,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开展全人教育、提升综合素养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所以,以上三点就是学校建设书院的“源起”之意吧。
问:您刚才的回答层次分明,我听来一下子就明白了学校建设书院的初衷。那么,在书院筹建过程中,咱们学校调研了哪些可行性现实经验呢?或者说学校建设书院的整个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答:这个问题很好,又进了一步,一个主意或者想法出来,不能说就是拍下脑袋那么简单,更何况书院制教育改革关系着学校未来发展、关系着全校师生的未来发展,着实是一件大事,不能我任性我就做。整个书院制的想法、推进、落实,的确是经过两年多的调研论证过程才走到今天这步的。
早在2015年,学校就在讨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措施中提出要加强本科生通识教育,改革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并打算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改革内容。2016年初,发展规划处、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一起到“书院先行者”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调研通识教育改革和书院建设情况,切实了解不同院校不同的书院模式,从而能够探索找到适合华政校情的书院模式。2016年5月以来,学校多次召开研讨会、论证会,达成书院建设共识,形成《关于开展书院制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华东政法大学书院制教育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实施书院制教育改革计划的牵头领导。今年初,学校成立书院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书院筹备工作组,多次讨论书院招生工作方案、社区制建设方案和法学专业培养方案,并形成《关于书院筹备工作的报告》。由此,学校在两年的不断探索中,经过审慎论证,明确了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案。可以说,书院建设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学校一直会扎实地“吾将上下而求索”。
问:是的,“路漫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坚持“吾将上下而求索”,把书院办得越来越理想。说了半天理念和过程,可能还是有师生会问,究竟什么是书院呢?咱们的书院又有什么特点呢?请您为我们普及一下吧。
答:这个问题其实刚刚已经提到过,我再来作个详细的解释。书院制有中西两个来源:一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书院。书院曾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之一。战乱时期,官学衰败,读书人避居山林,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而创立。与官学不同,它的特点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二是西方的博雅教育理念及其影响下的本科生院和文理学院。博雅教育是西方大学教育的传统。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均以书院作为实施博雅教育理念的载体。以威廉姆斯学院、波莫纳学院等为代表的文理学院不仅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甚至在美国本土的排名超过了一些常青藤名校。
顺便提供一点信息,众所周知,华政长宁校区是原圣约翰大学的校址。圣约翰大学在1879年成立是就叫“圣约翰书院”。另外,与华政开展高级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合作培养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就是通识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继承我们中国古代书院的宗旨,吸取西方本科生院、文理学院的经验,国内高校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比如清华大学的苏世民书院、华东师范大学的孟宪承书院、浙江大学田家炳书院、南方科技大学致新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书院等,都是“改良版”书院的代表。但无论书院如何改良,着眼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仍是其显著特点。
结合实际,目前咱们学校确定了书院制教育改革计划的四个关键要素:以实体化新生书院为基础的全过程书院教育体系、因应现代社会青年培养需要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为前提的导师制和以共享空间为基础的社区环境营造,可以说是涉及课程体系、学生管理模式、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的全面变革。
问:原来如此,可以说您刚才最后提到的四个要素就构成了咱们学校的书院框架了吧?那么,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我校书院建设的思路和内容,比如今年新生就要入学的实体化书院究竟是怎样的?
答:是的,四个要素基本构成了学校书院建设的框架内容。所谓实体化书院,简言之,就是成立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书院,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单位”,与其他学院并列存在。今年9月开始,法学专业作为试点先行开展新生书院教育,明年全面铺开。就是说,今年的法学专业新生将在书院进行大一一学年的学习,由书院统一管理与教育。
考虑到与专业学院的对接性,采取“书院+分院”模式。即在书院中,按照法、政管、经、文设立四个分院,新生根据高考志愿分别进入相应分院,整个大学四年期间都要接受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在完成大一学习后,大二通过双向选择转入专业学院学习,拥有专业学院的学生身份。
从管理和课程角度来讲,学校书院采取的是“1(年)+0.5(年)+X(多形式、多时段)”衔接教育方案,具体可以理解为“1(1年新生书院学习)+0.5(0.5年衔接专业学院学习)+X(多形式、多时段的全程书院教育)”。该方案是素养、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本科通识教育方案。再换一句话来说,如果把本科四年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能力提升四个主要阶段,那么,书院教育主要以新生阶段为基础,书院营造的人文与养成教育氛围则需要延续大学的全过程。
问:恩,明白了,也就是说学生在大一时是在书院里,大二后三年在专业学院里,但同时还要接受书院的后续氛围熏陶。您之前提到,要借助书院制教育改革,扩大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权,让学生参与自身的发展路径设计,这点通过什么机制来保障呢?
答:你现在提出的问题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非常关注,“我”到底在四年里该如何发展呢?我们讲首先是“分流”机制。书院学习一年后,学生提出专业(方向)申请,与学院就专业方向开展双向选择。确定依据主要为“高考成绩+书院学习成绩+个人综合表现”。根据试点工作方案,今年,法学专业将分为普通班和卓越班两类招生,一年书院学习期满后,普通班和卓越班内部将实行双向选择基础上的自由“分流”进入专业学院各专业方向。同时,学校将大幅提高转专业的比例,赋予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权。
其次是扩大课程的选择权。结合大类招生体制改革和书院制教育改革,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了大幅度调整,调整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在保持总学分不突破的情况下,压缩必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同时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客观上赋予了学生更多根据发展目标选择课程的自主权。
此外,学校还将结合书院社区制的建设,支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开展自我管理,强化自主发展。
问:谈了这么多,我发现书院制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那么,学校打算如何通过这项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呢?
答:对,书院计划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而书院建设的宗旨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建立以人为本的成才体系。围绕此,学校统筹规划,整合各条线资源,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模式的探索。
首先,书院与专业学院均要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路径。二次“分流”的机制设计,简单说,就是要激励各专业学院,直面学生分流选择带来的压力,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发展方向。
其次,培养方案的大幅调整有利于学院完善办学理念,有效整合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设想,学校将增开近400门课程,构建层次多元、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三是一年级的相对集中教育和管理,也将有利于培养一支专注于新生教育和管理的专职队伍,有利于探索解决高中生转变至大学生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施行导师制,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成长指导,如学业层面、社会实践层面、同辈层面、生活生涯规划和心理辅导方面等等。还能够促进“教学相长”,在引导学生成才的同时,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五是书院社区的建设,不仅意味着学生管理模式的变革,还意味着对环境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探索,对全人教育理念的积极贯彻。
可以说,书院就像蝴蝶的翅膀,行将引发一场综合改革的“春风”,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韩梅梅:谢谢杨老师的详细介绍。我们今天可以满载而归了,接下来就是要努力学习,完成好自己的每一个阶段任务和目标。四年后成为真正的“华政牛人”!
李雷:嗯,期待九月后的新生活啦!
源 | 发展规划处 文伯书院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制图 | 曹婧
摄影 | 李家铭 蔡鑫 桑雨桐 李九思 汤谨泽
责任编辑 | 叶子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