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我校基础学院思政部召开“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线上座谈会,探索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如何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此次线上座谈会,共邀请了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美学专家刘悦笛研究员、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李睿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荀渊教授、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邵龙宝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美学专家潘知常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永明教授六位美学和哲学等领域专家,围绕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关系进行分享和交流。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俞振伟,基础学院副院长魏志强,基础学院党支部书记李明,以及思政部全体教师和部分辅导员参加了线上座谈会。会议由魏志强副院长主持。
SIVA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俞振伟致欢迎辞,他说,学校作为上海市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12家重点培育单位之一,近些年,在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思政部不仅承担着全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在课题研究方面也取得很大的进展,比如,以基层党建引领推进思政教育实践正在立项。结合学校艺术专业特色,思政部还开展了中国审美、高雅艺术进课堂、思政课程微创作大赛、红色经典诵读等系列课程和活动。作为一个艺术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大课题。
六位专家分别结合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李睿副教授分享了2014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的关于推荐高校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四个文件,以文件为依据,分享了对德育美育的看法。他说,从文件来看,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途径和载体。当下,对高校美育工作,面临着三个背景: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不同类型的大学都有了新的要求;二是高校培养人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美育和德育发展协同的过程中,其创新有着现实的需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美学专家刘悦笛研究员认为美育不仅是高校教育的一个内容,也是全民应该关注的,即如何用生活美育来打造美好生活。现在大家往往将美育理解为狭义的艺术教育,事实上,美育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去。无论是回归到古希腊,还是回归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真、善和美都是一种品格。将美育回归生活,意味着高校德育和美育需要思考以什么为核心和引领,美育应该超出课堂的范围,它应该在鲜活的日常生活当中被激发出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荀渊教授说,教育最终的指向是人,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整合,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怎么去更好地建构一个教育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去施加影响,使其中的人去思考,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视野下如何去做一个人。这需要整合艺术、美学、社会学、哲学等各领域的知识。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邵龙宝教授指出,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指向灵魂的教育、灵魂的塑造、生命的塑造以及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就要在思政教育中渗透审美的教育。德智体美劳,我们过去最重视智,现在应该多重视美和劳。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美学专家潘知常教授谈了美育和德育的关系。他指出,美育既大于德育又小于德育,从道德的核心建设角度看,美育大于道德。美学是明天的伦理学,因为所有善的东西一定是合乎人性发展的。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它小于德育。美育当它进入德育的领域的时候,它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行了。所以,我们要关注具体教授的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永明教授从东西方美育的对比出发,指出古希腊的三大名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教育是产婆。不断去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争辩问题,然后诞生真理的婴儿。这跟我们古代孔子、老子是相似的。今天总书记讲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将这四个自信落实到美育和思政教育中。
座谈会最后,基础学院副院长魏志强向六位专家表达了感谢。他说,六位嘉宾分别从政策解读、艺术手段、生活美学、东西方教育等角度谈了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内容和实践等,期待思政部全体教研人员对这些话题进行思考、交流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