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今年,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新增专业中,不约而同出现了“海洋科学”。未来,更多国际航次考察、海上实习,将出现这个专业学子的身影。
在青年报·青春上海此次的街头采访中,不少学子也畅想着海洋科学专业的出现,必将探索出更多的深海未知,让更多的海洋资源造福人类。“蛟龙号”深潜、海底钻探等一步步的探索,亦振奋着许多青年的求知精神。
同学们的想法是否和高校新设专业的初衷一致?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回应公众的诸多好奇。既懂海洋科学、又了解海洋技术,正是翦知湣期待看到的“能文能武”之才。
是新也非新
海洋专业始终与国家需求同向同行
“人类‘下海’的能力,远远不如‘上天’。至今有3000多人登顶珠峰、400多人进入太空、12人登上月球,但是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至今只有4人”……说起对于海洋的认知和能力,翦知湣首先给出这样一组数据。
翦知湣说,19世纪起,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是从海上开始;21世纪开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投入海上的竞争。对此次同济大学新设“海洋科学”专业,他用“是新也非新”来概括。
海洋科学在上海的出现,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响应国家计委的号召,同济大学就设立海洋地质专业配合国家在东海找石油。此后,同济海洋学科一直随着国家对海洋的重视,学科也由此得以迅猛发展,并于2006年建设我国海洋领域第一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不过,学科是通过陆地上的地球科学家‘下海’而建起来的,学院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海洋石油地质方向,本科专业的名称也一直沿用地质学。” 翦知湣说,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研究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最好的建设时期,更是面临国家需求和国际竞争的时期,我们的地质学本科专业也到了必须正式更名为‘海洋科学’的时候了。更名申请很快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的批准。”在翦知湣看来,正是“是新也非新”的优势,让这个专业与国家战略需求同向同行,又站在原有的优势学科基础上,“赢在起跑线”。
进入海洋内部研究
期待青年学子勇担当
同济大学的校徽图案是一叶扁舟三支桨,在翦知湣看来,这不啻是海洋学科最好的标志。四十年来,同济海洋学科的发展也是“同济精神”最好的诠释。
新的海洋科学本科专业,将涵盖海洋科学一级学科所有的五个二级学科: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海洋、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技术。其中,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在国内外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古海洋学、海洋沉积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大洋岩石圈、油气资源勘探与地球物理等研究方向。
“我们知道,海洋是气候变化的根源,因为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进行全球热量的再分配,调节大气CO2浓度,从而发挥重要作用。海洋也是地球深部与表层的通道,更是地球生命秘密的谜底。” 翦知湣强调, “海洋强国”必须强在科技上,而新一代的海洋科学就是要进入海洋内部研究海洋,依赖多学科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手段,特别是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去发现海洋科学的深邃和令人神往之处。其中,就需要发展“三深”科学与技术——深海钻探、深潜科学、海底观测,
深海研究、国际合作、科学与技术结合,正成为海洋领域各国关注的焦点,而这也正是同济海洋科学新专业的三个重要特色。
“我们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领导了四次国际大洋钻探的南海航次。正是因为以深海研究为主,进入深海必须靠高科技、依靠人工智能,所以,这次新专业将更强调科学与技术结合。” 翦知湣举例,通过参与深潜,他和同事们、科学家们共同在南海发现冷水珊瑚林,那种兴奋,至今难忘。
“深海研究要求既懂科学、又懂技术,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方面,尤其是结合学院正在承担的“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建设,将着力培养既懂海洋科学、又了解海洋技术的人才。” 翦知湣说道。
学习期间,学生们将参加国际航次考察,与国外专家和学生交流,在教学实践环节,则将增加海上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接近海洋,热爱海洋。
在街采中,不少学子也表达了对海洋科学专业的向往,认为这必将探索出更多的深海未知,让更多的海洋资源造福人类。
“的确,海洋科学专业,就是一个可以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的专业,期待青年学子勇于担当,踊跃报考,把科学兴趣与科技前沿结合,应用到探索深邃的海洋。” 翦知湣这样打CALL。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