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声令下,勇往直前,没有命令,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向前的命令。”这是来自工学部17机自C1班的退伍大学生王思远写下的热血信念。在今年抗洪抢险的危难时刻,他和队友们挺身而出、勇敢逆行,从上海奔赴江西九江,加入防汛救灾的队伍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结合自己的抗洪经历,王思远撰写了《向前的命令》一文,文章现已被“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选用刊登。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兵哥哥笔下的这份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一起来看!
【强国征文】:向前的命令
作者 | 王思远
自今年6月以来,长江流域遭受连续强降雨,沿线百姓遭受洪涝灾害,尤以鄱阳湖区域受灾严重。我是一名退伍返校大学生,2016年9月入伍,曾服役于西部战区陆军某部。今年是退伍的第二年,当我看到《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时,我才意识到这次洪灾的严重性。“人手不足”,这四个字一直在我脑子里回荡,我在某论坛里发了帖子《外地退伍老兵紧急寻找抗洪组织》并发了朋友圈。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退伍老兵,前前后后有七八十个战友跟我联系。我本来是寻找组织的,结果我们干脆自己成立一支队伍。江西省永修县当地的一位退伍老班长联系到了我,帮我们与永修县公安局特警大队对接,为我们提供食宿和装备保障。抗洪任务毕竟危险系数较高,最终我们挑选了17名有经验的退伍老兵组建抗洪队伍。
17位勇士有17段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的和生活,都有自己的难处和不便,但看到抗洪消息后,克服了一切困难,星夜兼程火速集结到抗洪一线。没有任何补贴,没有任何荣誉,甚至不敢告诉自己的亲人。我想,我们就是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即使周边人不理解,即使我们的做法有点“天真”,但我们仍然去做了,这是在部队的培养下产生的一种信念和信仰。我们即使退伍多年,但一旦国家受难了,百姓受苦了,我们就是坐不住。
在江西永修的一周内我们执行了很多任务,五加二,白加黑。很多兄弟们说自己当初是抱着用身体堵溃坝的决心前来的,想着“吃住在坝上”,想着“人在堤在”。今年地方政府与部队抗洪神速,牢牢把握着抗洪的主动权。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们与当地消防中队一起执行搜救任务。消防队员们经过连日的奋战,已经疲惫不堪。我们乘冲锋舟到达一个村庄,目之所及,一片汪洋。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被困在自己家中,他靠着撒网捕鱼维持基本生存,但他的心态特别好,看到我们也不惊讶,因为他知道,国家会派人找到他,会救他出去。我问老人就不怕我们找不到他吗,他反问怕啥,98年洪灾时,没有吃没有喝,洪水把二层都淹了一半并还在上涨,最绝望的时候就是解放军搜救到了他。在那之后他就没怕过,他知道有国家有党有人民子弟兵在保护他。
被困的老乡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行动不便,我们便轮流背老人到舟上,并帮他把重要的财产搬到舟上。其实,这些老人的东西也不值钱,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一辈子积攒下来的“财产”,见证了他们风风雨雨的几十年。
我们下水后能够行走,水位到大腿根的位置。水很脏,家里的下水道,猪圈牛圈,还有散养的鸡鸭鹅的粪便和洪水流淌在了一起。我们和消防战士们没有一点迟疑,我想这并不是我们觉悟有多高,而是之前在部队里经历过很多比这种情况还要恶劣的环境,这就是我们当过兵的同志们的优势,哪那么多“讲究”,哪那么多“理由”。
老爷爷很厉害,他抓了很多鱼,从自己的小水池里捡了半蛇皮袋的鱼,非要我们拿到冲锋舟上,送给我们吃。我们哭笑不得,但很感动。我们的冲锋舟这一趟一共搜寻到五位老乡,但舟上最多的还是老乡们“锅碗瓢盆”类的财产,这艘舟就像十几年前的农村乡际班车,在村子与村子间穿梭,除了载着人,还载着他们的人生。
一个星期的抗洪任务有太多感人的故事,有可爱的战友们、特警兄弟们、公安民警们、消防战士们、人民子弟兵们,还有当地的老乡们。其实,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拯救生命的伟大,我们只不过告诉自己一定要高质量地、不打折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还代表着5700多万的退伍军人们。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形容我们再贴切不过。一朝是军人,终身是军人,即便脱下军装,本色仍不改。一声令下,勇往直前,没有命令,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向前的命令。
现在回想一周的抗洪经历,我猛然发现,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和这些普通的事,才构成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于我而言,更是一场人生的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大寄语青年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2020年,我们从校园走向社会,逐渐进入各行各业之中,逐渐参与到各种社会事务之中,用年轻人的方式为祖国做贡献,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来源 | 学习强国
编辑审核 |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