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都多多少少听过这样的话:
“我不辛苦工作努力挣钱,怎么供你上学,你哪有条件上好学校。”
“一天天净干这些没用的,长大了你能靠这养活自己?”
“你什么时候可以让我省点心啊!”
“还不会挣钱,倒会学着花钱。”
“你就不能学学别人家谁?”
“穿这么少冻坏了关节,等以后老了有你后悔的。”
在为人父母后,不知这样的对话,是否又在你和孩子之间重现。
以传递负能量的形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中国家庭里并不少见。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领会到,这并非只是单纯的抱怨,而是希望借此教导孩子,希望他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努力,学会节俭,有上进心。
殊不知,再“善意”的提醒,一旦披上了负能量的外衣,都将成为伤人凶器。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话的字面意思,要远大于背后涵义。
这些信息告诉他们“自己没有出息”、“是家庭的累赘”、“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等等。
父母的负能量,正毁掉自己的下一代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被父母的负能量淹没的例子还不仅限于此。
有的父母,甚至只是一味地将孩子当成情绪宣泄的垃圾桶,这种父母身上传递的负能量,正在彻彻底底地毁掉自己的下一代。
微博上有个话题,叫做“家长的负能量”。
有网友说,由于父母感情不顺,妈妈经常对她说:“等我死了,你爸爸再找个年轻的吧,他现在什么都无所谓。”
面对这种丧气到极点的话,她无从安慰。
她只是变得不相信婚姻,因为她亲眼目睹了,原本相爱的两个人,是如何走向了互相厌弃。
与此同时,在豆瓣上也有无数以“负能量”和“父母”为关键词的小组讨论,这是长大的孩子在网络上无声的反击。
有人说自己小的时候,听父母说过很多难听的话,但自己都选择性地遗忘了。
只是没想到长大后,每当自己和父母发生争执时,总是忍不住用更难听的话去讽刺父母。
明明知道这样不好,但在大脑做出反应之前,就已经脱口而出。
他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最终不可抗拒地成为了父母的翻版。
情绪稳定,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相反,一个情绪稳定、不一味抱怨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财富。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胡适的大哥败家,欠下一身的赌债,每到除夕,家里总有一群讨债的。
即使是这样,母亲也从不骂大哥一句,甚至连怒色也不曾有过。她总是不气不恼,忙前忙后,料理年夜饭。
等到所有的事都忙完,去邀请本家长辈,给每个债主发点压岁钱请走。
因为在新年里,她想大家都想喜喜庆庆地度过。
母亲和善,但不代表无条件纵容。
小时候,不管胡适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母亲都会记在心里,等到只剩两个人的时候,关起门来,细数他做错的事,让胡适认错道歉。
她教训孩子,从来不是为了给自己出气,更不会当着众人责罚孩子。
胡适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大人,孩子个性的形成,其实就在家长的耳濡目染之间。
如果父母是个乐观的人,孩子遇事也会积极应对,如果父母悲观,孩子在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或消极面对。
无论多累,别把负能量传给孩子
回归到现代人的生活中,绝大多数父母都在为生活奔波。
父母也不是超人,当结束一天的工作,累得话也不想说时,难免有满腹抱怨,而孩子就往往可能成为宣泄对象。
但父母们试想,我们为何如此劳累?除了自我谋生,我们更想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那么,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是家长阴沉的一张脸,听到的是怨天怨地的牢骚和唠叨,以及命令式的:
成绩那么差,还不知道认真!
我这么辛苦,上班累得要死,还不是为了你!
你呢,还给我添堵!
快点吃,吃了马上去做作业。
换位思考,这个家还是你每天放学后,想要回去的地方吗?
当有人用尖利刻薄的声音在你耳边每天不停地唠叨时,你的感受如何?
我想,就算他说得再有理,你也是听不进去了,不是吗?
所以,当你向孩子祥林嫂一般唠叨自己的辛苦,大多数孩子心里想的是:
我又不要你这么辛苦,我又不是你的垃圾桶,我不要你这样的父母。
其他不敢反抗的孩子,则会被家长的坏情绪所绑架。
比如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长在边上指手画脚,孩子就会变得无所适从,越来越不自信。
客观来说,压力和焦虑等负能量必然存在,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是成年人的必修课,而不是把孩子当成情绪宣泄的垃圾桶。
培养一个积极阳光的孩子,需要父母本身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需要父母懂得在自己生活工作中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一个家庭拥有情绪平和的父母,是孩子之幸。
情绪稳定的父母,将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消化自己的糟糕心情,这些东西,对孩子的一生都受用无穷。
总而言之,作为父母,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是大人的影子,为了不让孩子成为一片阴影,还请从今天起,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吧!
咨询热线:400-06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