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问题上,父母们几乎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不要逼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
有人说,不是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吗?孩子不想做的事,就别逼他了。
然而,总有很多父母“一意孤行”,因为他们深知:现在自己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而且会更残忍。
其实,没有一个父母希望孩子是被自己逼迫着成长的。
但是如果孩子自己无法成就自己,那么父母的逼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成全。
孩子想放弃的时候,请逼他一把
说起孩子的天性,很多人都会说“三分钟热度”。
就像有的孩子,自身爱好非常广泛,今天报了个吉他班,明天又买了画架打算学美术……可最后坚持下来的却屈指可数。
缺少约束的时候,放弃总是比坚持来得更容易。
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不能把孩子想得太自律,因为你不逼他,他很容易就会说放弃;同时也别把孩子想得太脆弱,有时候你逼一逼他,他就能做到很了不起的程度。
曾经有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上映后感动了无数人。
影片中的爸爸在发现女儿有摔跤的天赋后,每天五点叫女儿起床训练,还逼着她们剪掉心爱的长发。
孩子抱怨过、反抗过,可是爸爸的“强硬”,让她们一次又一次坚持了下来。
当她们一次次站上更高的领奖台,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时,那熠熠的笑容和泪水,正是对父亲最好的回报。
可如果当初没有父亲的“逼迫”,她们的天赋或将从此泯灭,她们的人生又怎能大放异彩?
总要经过岁月的历练沉浮,孩子才会明白:那些轻易放弃的机会,会变成长大后的遗憾;而那些暂时感到的委屈,终将化为感激的泪水。
于父母而言,适当地“逼”孩子一把,在每个小的事情上,培养孩子不轻言放弃的品质,未来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他才会选择坚持到底。
孩子输不起的时候,请逼他一把
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一味地想要“赢”。
记得在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中有一集,两位天才少年李云龙与安德烈正面对决。
比赛中,李云龙曾误认为自己输了,当场情绪崩溃,哭得瘫倒在座位上;直到得知自己才是最终胜利者时,才又露出了笑容。
12岁的他,表现出对输的极度恐惧和对赢的强烈渴望。
而安德烈的表现,则让大家看到一个“输得起”的孩子的模样。
在看到李云龙痛哭时,他在一旁也流下了眼泪;得知李云龙获胜时,他过去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说刚才看他哭得那么难受,很想过去安慰他。这让很多网友感叹:安德烈虽败犹胜。
节目中的天才少年李云龙,可谓是无数“输不起”的孩子的一个缩影。
比如《钱江晚报》曾报道过一名四年级小学生因为竞选班长失败而绝食的新闻。
这位孩子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班长,仅因为到四年级时竞选班长落选,他便接受不了,开始闹脾气、不愿去学校、绝食,后来休学一年接受心理治疗。
此外,还有很多青少年因为中高考失利而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新闻。
杨澜曾说:现在输不起的孩子,以后也赢不起。
的确,从小没有直面过“输”的孩子,未来也不会真正的“赢”。
作为父母,如果不想孩子输在未来,那么现在就得在面对失败这件事上,好好逼他一把。
其实,世界上没有输不起的孩子,只有缺少历练机会的孩子,孩子的任何成长其实都来自于体验。
我们父母不能因为爱孩子,就一味地迁就孩子、让孩子赢、保护孩子那玻璃般易碎的自尊心。
相反,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体验“输”的机会,让孩子在失败中,学习如何疏导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缺点,让内心真正地强大起来。
当孩子因为输而郁闷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成长的路本来就是输赢参半。
赢重要、输也重要,但比他们都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每一次的输赢。
孩子享受安逸的时候,请逼他一把
别在该吃苦的年纪里,让孩子选择安逸。事实上,这句话在孩子任何成长阶段都适用。
但有些孩子就像一叶扁舟,漂着漂着,尤其是在漂过了一道坎后,便开始停留在原地打转。
比如有不少大学生,在考入大学后便觉得彻底自由了,恣意放松自己。通宵玩游戏、逃课,然后挂科、补考、学科重修……生活一切乱了套。
这些大学里混日子的学生,正是中了“安逸”的陷阱。
或许你的孩子还没有上大学,但是未来他迟早会明白,在该吃苦的年纪里贪图安逸,将来只会吃更多的苦。
所以,从此刻开始,当孩子享受安逸的时候,请逼他一把。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人生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翻过了这一座山,还有下一座山等待挑战。
就算你很幸运,生来就拥有优越的生活,拥有比别人更高的起点,也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
人生那么多考试,没有一场考试是终点,当你在洋洋得意的时候,无数人已经从你身旁驰骋而过。
无论身在何地,无论处在人生哪个阶段,都不要放弃自我成长。
好的教育,不会完全遵循孩子的意愿,顺其自然。
而父母的“逼迫”,也不是将自己的喜好和意志凌驾于孩子的意愿之上。
所谓的“逼迫”,其实是在孩子懒惰、想放弃的时候,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陪他度过艰难的时刻。
“逼”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是在“逼”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
父母的每一次坚持,都是给孩子未来的成功增添一份底气。共勉!
咨询热线:400-06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