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誓师大会之后,高考生的压力倍增。
正在念高三尖子班的堂弟,几乎每两天就在朋友圈诉苦一次。
其中的一条朋友圈,内容很长,配图是一摞厚厚的试卷。
中间有一段这样写道:
“那些试题刷得我想吐,教室里的气氛压抑得就像太平间一样,耳朵里一天到晚都是翻试卷翻课本的声音。
如果有平行世界,我想活在一个没有高考的世界……”
现在的人们,大部分都亲身经历过高考。
高考确实很残酷,每天起早贪黑除了背书,就是做题,非常煎熬。
可如果没有高考,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1
没有高考的世界
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的存在。
本质上来说,即使这个世界上没有高考,也必然会有其他选拔形式。
比如汉代的时候,朝廷为了招募人才推行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就是皇帝公开向全国征求人才,参考群众的舆论选拔。
考察科目主要是“孝廉”和“秀才”,“孝廉”就是要求孝敬父母、清廉勤政,“秀才”就是要求才能突出。
乍一看,挺好。但实际上,世家大族很简单就能掌握舆论。
他们不断把自己的人送去参政,让权力和人才逐渐集中到自己的手里,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机会。
所以,东汉末年的民谣是这样讽刺的: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到了隋唐时候,朝廷推行了相对公平的科举制。
一开始,确实有些庶民通过科举当上了大官,打破了被垄断的上升途径。
然而,世家大族很快就找回了节奏。
因为士族们向来注重文化教育,他们的孩子有更好的老师,有更好的教育资源。
所以,科举慢慢也被垄断了。
垄断教育的后果也很直白,举个例子:
在宰相这个职位上,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共出了27位,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共出了29位……
但世家大族终究还是没落了。
宋朝时,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普及,让平民更容易接触到教育。
世家大族们或许仍有优势,但他们已经无法再垄断教育。
从此往后,越来越多出身贫寒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识脱颖而出。
2
高考时代来临
进入20世纪,纯粹服务于政治的选拔用人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国家的需要。
中国的领导阶层意识到,全方位培养人才,已刻不容缓。
1952年,新中国首次全国统一高考在8月15日至17日完成。
自此,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正式形成,进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新时代。
高考,可以称之为新中国版本的“科举制”,它精准的人才培养、人才运用,最大限度降低了资源浪费。
最重要的是,它重新给底层人们以希望。
即使在1966到1977年高考废除期间,许多知青无论是厂里做工,还是乡下务农,依然在挤时间复习,暗自盼望着“高考”这一公平竞争机会再次来临。
图/《高考1977》
当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复高考,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成千上万人从田间涌向考场。
查了一下数据,当年报考人数有570万人之多,年龄从十多岁到三十多岁不等,很多人是带着孩子参加考试的,师生、父子、叔侄一起上大学的情况也不罕见。
1977年时的高考现场
而针对“如果没有高考,我们将会怎样”这一问题,有媒体曾经专门做过一期采访。
著名作家刘震云说,如果没有高考,自己可能是建筑工地的一个搬砖的;
中国中车科学家忻力说,没有高考的话,自己有可能是在当工人或做打工仔;
“全国技能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维修工黄实现称,如果没有高考,他现在肯定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砌墙、粉刷……
可见,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而这,也是教育公平的意义所在。
教育公平,可谓是古人、也是我们现代人,一直在追求的终极目标。
3
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
如今,每年高考季,高考制度就成了一面活靶子。
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它使得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孩子们被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
图/《高考》
因此有人提出,要废除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代之以西方式的综合素质录取和学校自主招生。
其实,近年来国家已经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尝试。
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素质教育对于目前的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一场有钱人才玩得起的游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学生的父母还在为一日三餐奔波,贫穷的学生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多。
他们想要改变人生,最好的一条路就是去参加高考。
毛坦厂中学的万人送考场景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有必要保持其本来的面目。
因为不管怎样,到目前为止,靠分数说话的高考仍然还是最公平的选择。
是高考,让智商和勤奋本属同一个层次,却因家境差异而分出不同阶层的孩子,都能进入同一所学校,拥有一个平等的共同身份——大学生。
图/《出路》
诚然,高考也并不完美,但只有凭借这个不完美的高考,那些孩子才有机会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借作家莫言的话来说:
谈高考,人人痛恨,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大学。
高考很坏,但没高考更坏。
互动时刻:
大家来说说,如果没有高考,会对你带来怎样的影响?
咨询热线:400-06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