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辰教育【辰读时刻】,在这里您将听到家庭教育类的美文音频。
如果您喜欢这个栏目,请让我们听到;如果您有好的建议和意见,也欢迎用文末留言的方式告诉我们。
△点击上方音频,听主播/水杉为你朗读
最近,收到了一位高中生家长的求助消息。
他说,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数学成绩一般都在130分左右,现在只能拿到100分。
成绩下滑,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心态。孩子总说“学习太难了”,一看到难题,就想要放弃。
这种情况下,家长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位家长说的情况,是孩子的畏难情绪在作祟。
畏难,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不光是孩子,大人也常有这种心理。
然而,当畏难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会受限。
这样的孩子,心理脆弱、缺乏自信、懒于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也会越来越差。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畏难情绪?
1、任务难度超出能力太多
所谓畏难情绪,本质上是潜意识里发出的一种信号,它在告诉你,你做这件事情很可能不会成功。
一部分孩子形成这种心态,主要是源于他总是要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太多的事情。
由于目标太高、任务太难,孩子能力远远达不到,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而一旦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孩子的畏难情绪就会加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受挫。
因而遇到事情时,第一反应都会是“我不会,我不行,我做不到”。
2、总是被否定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被挑剔和被否定。
想一想,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孩子尝试、探索和犯错的时候,是否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就不是学习的料!”
“这次你考得好,也许是运气好,别骄傲!”
“别玩了,赶紧看看书吧,别人家的孩子超过你那么多都还在学,你有什么脸玩?”
……
父母总是否定孩子,贴一些负面的标签,会破坏孩子尝试和探索的积极性。
这样的孩子,往往特别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敢走出舒适区,碰到挑战会绕着走,即使试着挑战一下,稍有碰壁也会迅速放弃!
3、家长表扬不当
还有一类孩子,他们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是因为害怕失败。
这些孩子,通常被家长表扬得很多,尤其是被夸奖“聪明”。
然而,家长夸孩子聪明,就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
从孩子的视角来讲,如果挑战了没把握的事情,却失败了,那么就会失去“聪明”的光环。
所以,为了维持聪明的形象,他们永远不会全力以赴,不敢尝试有挑战性的事情。
怎样帮孩子走出畏难情绪?
要让孩子更有信心,走出“畏难”的困境,父母可以这样做:
1、降低难度,拆分任务
产生畏难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任务本身太难了。
如果适当降低难度,对于具有畏难情绪的孩子来说,是建立信心的好方式。
如何降低事情的难度呢。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分享说,他能够每天坚持健身运动,最开始就是从一个简单的俯卧撑做起。
这种超简单的挑战,使他每次都能“成功”完成任务。成功点燃了自信,斯蒂芬渐渐把这种简单的锻炼,坚持成为一种习惯,不知不觉就练就了好身材。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做一件事困难,是因为它太庞大、太复杂,根本无从入手。
所以,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着把一件困难的事情拆分成几个简单的任务,让每个任务不用花费太大力气就能完成。
同时,不断获得的成功反馈,也能提高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
2、夸奖孩子的“具体行为”
孩子天生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为了获得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本来很难做到的事情,他们也会努力去做到。
所以,只要父母细心找出孩子的优点,然后鼓励他发扬自己的优势,便可以缓解孩子的畏难情绪。
在夸奖孩子时,父母要强调孩子的具体行为、细节,而非结果。这样,孩子才能明确认识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并有意识地去保持。
3、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研究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更敢于接受挑战,拥抱失败。
因而,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即: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变得越来越好的。
因此,在帮助孩子分析挫折和失败时,父母要更多归结于“努力还不够、练习不够、方法不得当”等可以改进的原因上,而不是归因于“笨、没有数学头脑”等不可改变的因素。
在孩子面临挑战的时候,告诉孩子不要把成败看得太重要,想办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害怕失败转移到追求成功上。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等他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先去考虑失败的后果,而是考虑应该怎样做才能成功了。
最后,请父母告诉孩子: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人生肯定会面临大大小小的困难,一旦向这些困难低头,困难就会更加气焰嚣张地袭来。
唯有无惧困难,知难而上,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互动时刻:
大家来聊聊,当孩子“遇难而退”时,你是如何劝导孩子的?
往期音频精选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咨询热线:400-06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