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学科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959年5月,学校派遣5名教师前往北京大学软件学习班和硬件学习班研修;上世纪70年代,学校计算机研究室先后成功研制了中华-102计算机和DJS-130计算机,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1985年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1988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2000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学科取得了快速发展。
学科概括
目前学院已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量子信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软件工程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现代教育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费师范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班)、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软件工程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陕西省重点学科。
人才培养
学院下设科研团队、本科课程教学团队和研究生培养团队;有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教学信息技术工程实验室、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麒麟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和九章大数据算力中心等平台。近年来,学院获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0多项,主持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0多项,主持企业委托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80多项,近5年累计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
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的著名大学互派留学生、交换生进行短期访问学习,聘请外籍专家和企业工程师参与讲授本科生课程。在省内外著名IT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本科生提供实训平台。我院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奖。
学院保送或考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本科生历年保持在35%左右,部分硕士毕业生获得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和中国澳门等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或教育机构,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2%以上,有大批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的决策机构中。
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049人,国内硕士生305人,国内博士生36人,国外来华留学硕士生2人,国外来华留学博士生9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4人。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以知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09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6人),特聘兼职教授3人,副教授39人,副研究员3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26人,有在国外知名大学研修一年以上经历者6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人。
学院教师在《IEEE Trans.》《中国科学》《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自动化学报》等国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登记的软件著作权2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30余部,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
本科专业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费师范生)
本科,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立足西部,服务全国,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师德风范,具备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具备突出的计算思维、计算机编程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沟通交流能力及跨学科知识整合与运用能力,能够在中学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以及教育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未来教育家。
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思维、校园网工程、教育机器人、教育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等。
计算机类
该专业类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班)、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3个专业,学生入校后,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学院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流,具体以当年政策为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班)
本科,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以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拔尖人才为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计算机系统、网络通信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系统研发和工程应用专业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主干课程:
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信息安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Internet协议原理与设计、编译原理等。
人工智能
本科,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以培养“人工智能+X”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现代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教育和统计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能够在智慧教育、文化传播、智能医疗、行业咨询和业务管理等技术领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大数据计算系统、先进计算、数值优化、统计学、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云计算、深度学习应用、大数据应用等。
软件工程
本科,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以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为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工作,以及软件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具备综合运用软件工程和相关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计算机软件技术快速发展的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卓越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
主干课程:
数据结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织与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需求工程、可视化建模与UML、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