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前身为2007年成立的环境与生命科学系,2011年与原化学化工系合并组建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5年更名为化学与环境学院,2019年7月成立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下设资源环境系、生命科学系。现有三个专业,开办有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3个本科专业。学院确立“1123”人才培养模式,以需求为引领,遵循三全育人理念,构建2个评价保障机制,积极建设3个平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0年学院元旦晚会
卓宇书记带领省委党史学习
教育巡回组检查指导工作
校长赵曼教师节慰问学院
“优秀教师代表"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教师人数60%以上,博士(含在读)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学院2人享受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1人被评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3人入选渭南市“科技百人”计划,1人入选“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多人先后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渭南市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4人被宁夏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院坚持“人才优先,服务发展,重点突出,整体提升”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采取“借智、培养、引进、转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术团队、科研团队、专业团队和课程团队的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近年来逐步培养了多名学科专业领军人物、学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发挥了高层次人才在学院建设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享受者、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卢爱刚教授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奖者吴逸群教授
陕西省“春笋计划”高校专家、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奖者王志平教授
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人物、
渭南市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亚琳教授
渭南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胡庆玲副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博士后科学基金获得者蒋缠文副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杨晓菲博士
国家“新农科”项目获得者
胡明副教授
学院师资队伍
硬件设施
学院现有14个实验室,分别为植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理学实验室、人体组织与解剖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土壤实验室、大气监测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模型标本实验室、测量实验室。此外,还有挂靠在我院的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隶属陕西省科技厅。我院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约2000余万元。大型仪器设备包括:气象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量PCR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空气自动监测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水汽同位素分析仪,土壤元素快速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气-质联用仪
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ICP-AES光谱仪
实验室开展“开放日科普活动
常青林副校长检查指导实验室安全工作
教学科研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教育教学渠道,以学生道德品质、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生物科学、地理科学专业获“校级一流专业”称号,教师在“课程思政大赛”、“课堂创新大赛”、“微课大赛”等各级教学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生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20余项。
近年来学院共获得厅局级以上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权威期刊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科研成果获厅局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3项、陕西省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2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学院制定了完善的科研育人培养方案,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学术活动60余场。
陕西省第十一届动物生态学研讨会
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获奖证书
教师科研获奖
学院领导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洽谈研究生联合培养
实践教学
学院重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坚持以赛促教,通过试讲、说课等方式全方位促进师范生综合技能提升。学院先后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级5项。近年来学院共建设教育见习实习基地10个,聘请校外专家指导实践15人次,组织开展“三笔字实训”、“环生杯教学技能大赛”、“微平台栏目建设”等多个第二课堂活动。学院专业技能训练以实验教学、教育实习、专业见习等形式组织开展,建设有成熟的少华山、柞水溶洞、红河谷、榆林、牛背梁等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领导赴“中垦华山牧乳业有限公司”
实习基地参观考察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见习
学生参加“华文杯”比赛
办学特色与就业
学院为适应社会职业需求变化,积极调研并科学调整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探索出一条以“考研引领”的学风建设机制。坚持开展“加强学风建设、提升学生考研率”系列活动,采取多措并举,取得显著成效,连年在考研中名列学校前茅。2021届考研人数74人,上线37人,其中生物科学专业14人、地理科学专业6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17人,上线率达到50%。
学院通过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学科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产学研合作能力,使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学院已和10多家单位建立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训合作关系,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020考研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开展“为考研学子助力加油”暖心活动
专业介绍
● 生物科学(师范类)
专业代码:071001
专业简介
校级一流特色专业。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分要求:168学分;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生物教学及管理的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
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人体组织解剖学等。
● 地理科学(师范类)
专业代码:070501
专业简介
校级一流特色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分要求:172.5学分;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课知识和技能,具备适应新时代地理教学、育人能力的教师素质,毕业五年后能够成为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或其它区域性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
地质与地貌学、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生态学、地理学科教学论等。
●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专业)
专业代码:090201
专业简介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分要求:166学分;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及熟练的化验分析监测能力,能够在农业、土地、肥料、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信息利用、科学施肥与农田水分管理、农业环境监测和保护、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
土地资源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农化分析、地质地貌学、水土保持学、土壤改良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质量评价、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技术等。
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0913-2133389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