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如何应用“反向设计法”进行课程设计吗?
你知道什么是“四元教学设计模式”吗?
你想一起探讨师生互动与同伴反馈的有效方法吗?
你的课程是否使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2021年6月,欧亚教师发展中心邀请多位教学设计师,探讨教学设计的科学原理、优化方案等,以下是三位老师的分享内容汇总,与你一起展开教学设计的交流、互动与反思。
01
以学生为中心的反向课程设计思考
卫源
会计学院讲师,美国注册会计师,欧亚教学设计师,管理会计课程负责人
6月8日,卫源老师以《成本与管理会计》为例,分享了该门课程的背景及内容设计,并阐述了教学实施方法,通过“理论演讲+实践辅导”等,引导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化,并转换为实践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课程背景介绍
《成本与管理会计》课程前身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受众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本科专业学生,二是未来将面向社会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在职人员。
通过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课程支持的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定位,课程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理论结合实践、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提升综合素质、根据人才需求推动课程创新等。通过课程建设拟解决之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课程资料缺少时代性和行业性以及课程教学应用型导向不足等问题。
课程内容设计
《成本与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基于OBE教学理念中逆向教学设计思路和五大能力目标结构(建立战略思维、把握企业资本运转、构建全面企业成本管理思维、能够业才融合形成有效支持决策、具备综合职业素养),力求在已有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体系结构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由于课程自身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课程内容的整合依据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三大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能力目标,结合国内外行业现行发展人才需求和当前企业运营管理实践,衔接前置课程《财务会计》及后置课程《战略管理会计》,将课程内容梳理为对标“五大能力的三个阶段”的五大知识模块,即为:运营战略与企业竞争力、现金流量与运营资本管理、全面成本管控与价值创造、运营优化与财务决策支持以及把脉企业运营问题——咨询诊断工作坊,如图1所示。
五大知识模块与传统知识结构不同,遵循由个别到一般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删繁就简,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在逻辑体系形成上相互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其中第五模块以“工作坊”的形式将《企业运营与管理》课程内容在学生脑海中进行全流程串联并实践应用,以达到对知识进行深入内化至思想的终极能力目标。
图1 课程内容模块
教学实施方法
课程的“学习产出”是使学生具备参与企业运营与管理的五大基本能力,即建立战略思维、把脉企业资本运转、构建全面企业成本管理思维、和内部运营与管理活动、具备综合职业素养。为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课本内容转换为实践能力,将知识予以内化,在教学过程中将以“理论演讲+实践辅导”的理念,引导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与理论教学对能力目标培养的支撑
理论演讲
理论演讲,课程基本理论及方法是课程的基础。通过贯穿始终的基本理论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前期对于课程内容和企业运管流程具备初步印象,为后期的实践学习夯实基础。同时在后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案例研讨、软件实操、企业诊断工作坊等学习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再丰富,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库,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
实践辅导
实践辅导,在实践中将课程理论予以深化。实践活动包括案例研讨、软件实操、企业诊断工作坊等内容。
①案例研讨:以案例结合课程内容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如中兴集团的财务变革、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的管理、格力的财务成本控制等,创设学习情境,使案例与观点准确衔接,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能力。
②软件实操:利用“网中网·管理会计实训教学平台”,进一步真实化教学案例,在企业模拟运营软件中,学生能够积极发挥学习自主性,将课程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③企业咨询诊断工作坊:作为课程内容中的综合实训模块,同时作为教学过程中关键一环,是学生学习成果检验的试金石。通过走进企业,触摸真实运营管理数据与信息,给予学生平台与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把脉企业运营问题,用实践来丰富自己的企业运营管理知识库,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咨询诊断工作坊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西部机场实习基地的合作,学生定期前往西部机场参观,近距离观察真实企业的工作环境,与企业员工互动,了解企业内部实际运营与管理活动。同时,定期开展“企业高管进课堂”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为学生带来精彩讲座,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进一步了解行业前沿内容,拓展商业思维。
02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商科专业课四元教学探索
刘可
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曾以《课程与质量》为题在全校年终工作会议上作分享,2020年初疫情期间所授课程《专业英语》被《陕西日报》作为教学典型进行推广。
6月18日,刘可老师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并以《销售管理》为例说明了对课程进行持续持续再设计、不断优化并改进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的界定与新型学习观
最近发展区概念是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1931-1932年将总的发生学规律应用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时提出来的。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Vygotsky,1978) 他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成了三种类别:第一类,学生能独立进行的;第二类,即使借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第三类,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表现出来的。明确指出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促进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传统的教学范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地向学生“传递”教科书的知识,而学生则以记住这些知识的方式来展开“习得”知识的活动。新型的教学范式指出教师要在“课堂”这一学习者共同体中,为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而设计小组活动的“脚手架”。在这种课堂里,学生在对话中建构知识。
以往的学习观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学习观,亦即关注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与理解过程的学习观。认知科学倡导的学习观则强调,通过对话与交互作用,协同地建构理解与知识的协同学习。
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心智首先是从社会活动开始的,而后才是个体。人类是受周遭种种的情境、社会与文化中存在的文化物(语言、艺术、文化与技术等)支撑的。所以,支撑人类心智活动的要素起源于自己也参与的社会活动。
人类心智活动的另一个规律是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教学就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对于学生而言,唯有在同周遭成人的交互作用、与小组成员的协同中,才有可能随着发展的过程产生内在的推进。
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学习与发展通过几个主要的途径实现。首先,不同思维方式引出观点的碰撞从而产生的认知冲突,可以引发自身思考,从而推进知识的获得与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师生产生对话与协同学习的场所,学生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各式各样的。在拥有不同观点的伙伴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相互碰撞或者相互印证,将会产生“震撼”,由此发生自身思考的纠正。其次,在课堂学习中通过任务式的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地向他人解释,从而从主动阐述和解释中获得好处。向他人解释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反思,是主动地对知识加工和输出的过程。运用解释的方式,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寻求更好的解释,从而产生对知识理解的内在动力。
四元教学模式设计主要原理
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认知学徒制”、“精细加工论”、“首要教学原理”和“以任务为中心的四元教学设计模式(以下简称:4C/ID模式)”。4C/ID模式由学习任务、相关知能、支持程序和专项操练四部分组成。
4C/ID模式有别于基于目标的设计方法,它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首先,在以任务为中心的设计中,一系列任务整体构成了课程设计的基础。主要的教育活动由小组研讨组成,在这些小组研讨中,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次,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要求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以便综合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第三, 评估与学习任务同时开发,利用评估驱动学习。在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中,评估不应仅用于判定通过或不通过本门课程。同时,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监督每个学生的进度。最后,学生自己在整个课程设计和学习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参与设计过程可以吸收他们对课程优缺点的宝贵意见,因为他们是课程的体验者。让学生体验有意义且有用的学习任务至关重要,可以说这就是花精力进行课程设计的初衷。
以下以《销售管理》课程设计为例,展示刘可老师持续不断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
《销售管理》课程建设过程
自三年前刚刚站上大学讲台接手本门课任教以来,刘可主动坚持着将课程从粗糙到细致、从纯讲授式到任务式等方式的打磨过程。
《销售管理》作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两个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开在学生的大三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先修知识,系统学习了平台课《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平台课程。
在第一轮任课使用纯讲授的授课形式后,刘可对自己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课堂的体验感等方面并不满意,自然产生了要对课程进行升级优化的想法。
第二轮任课前,刘可在工商管理学院领导和同事指导帮助下,将课程进行了研究与重构。她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销售管理》课程作为国际标杆研究学习,重新梳理了本门课的课程目标,再次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建立授课团队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最后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效果评价。经过此轮课程设计,最终的教学实施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以及教学评价都达到了此前未有的高度。
到第三轮任课时,刘可受到前一轮课程重构所达到的效果的鼓励,对课程进行了再次优化。此轮进行的升级主要体现在:1.针对教育教学的原理进行了文献研究与学习;2.从对一门课的重构,到深入每个章节模块的精耕细作;3.在积累了两年半教学经验、对本门课知识领悟的基础上,提炼独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课程再设计与实施效果
关于本轮课程的再设计过程,接下来将以《销售管理》课程中“渠道管理与商业政策”章节的课程设计为例进行具体描述。
从学生角度分析教学痛点
本课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先国编著的《销售管理》一书作为教材。本书作为本门课传统上所选用的教材,具有其一定的优点。但是作为教科书,本书在案例方面书写简单、数量较少;理论性强,大段文字描述,语言较抽象;并且距离中国商业发展热点、最新趋势都较远:学生看不懂教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刘可发现销售管理的理论以及用语的简明性非常容易让学生与日常用语相混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本门课所教授的一些名词,对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自信导致学生认为本门课程或学科没有深入钻研的必要性,对学科的认知很局限。同时,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短平快的销售厚黑学畅销书,也造成学生想要进行课外阅读却面对良莠不齐的阅读材料无力分辨,甚或收到这些畅销书的错误引导而错误地理解知识。所以第二个教学痛点是学生学不懂内容。
第三,学生关注的只是一些著名的企业,查找资料做企业案例研究也比较容易找到世界500强企业或上市公司。关注的都是遥远的明星,看不到身边的典型。而学生能够找到资料的、经常出现在学生PPT演讲中的大企业,却往往是本门课授课对象在现实中无法通过自身应聘或他人提供的平台、机会而去亲历的企业。学生做企业调研只能纸上谈兵,企业也就不需要这些空想空谈出来的所谓调研结果。第三个教学难点因此产生:与实践脱节。
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学痛点
首先,教学目标难达成。讲授型的课堂与文字描述性的教材造成知识看上去大而空泛。学生听了即忘,学不进去,也容易遗忘。其次,教学效果难评估。《销售管理》课程让学生学会了多少销售管理的知识技能,最终的检验方式只能是学生的实践效果。然而授课教师不参与学生的工作场景,无法在现实中对教学效果加以印证。第三,学习成果质量低。这与学生角度的教学难点原因相同。企业调研难开展,学生经常摘抄他人的调研成果,复述理论或向他人解释时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情况,学生面对真实的商业现象不知道该如何分析。
课程再设计
针对上述教学难点,刘可对“渠道管理与商业政策”章节进行了再设计。授课时间安排、任务安排、教学实施等流程如下说明及图1所示。
图1 课程章节再设计
第一周课前布置预习及案例阅读;第一周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讨论案例;第一周下课后,学生完成小组作业:实地调研企业、查资料、制作PPT、写报告、练演讲;
第二周课前,学生在畅课系统完成所有作业资料的上传,并且各组自行准备现场教学所需的线下材料;第二周课堂上进行现场教学:实地走访、小组汇报、同学提问及讨论、教师点评引导;第二周下课后,学生进行小组间作业互评,教师批改作业并给分,教师在畅课系统上传下周课堂上完成的测试题;
第三周课堂上,上课之初进行10分钟课堂前测,对前两周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
上课第一周布置的预习材料为两种:核心期刊文章和市场营销类公众号阅读量1万+的热点推文。第二周课堂上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带队在校园内走访他们调研过的企业并且负责组织讲解,课上走访了瑞幸咖啡、7-11便利店、合利屋餐厅、肯德基西安欧亚学院店、天猫超市、健康服务中心,如图2所示。
图2 校园走访调研
经过课程的重新设计和实施,第三周课程前测结果表明,本章节在未实施课程再设计时,当时班级的测试成绩与本班的测试成绩相比,本班明显更好。平均分从上一次授课当时班级的74.3分,提升到本班的82.7分。并且参与过前后两次授课的企业导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明显更高。
03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探索
徐威
通识教育学院教师,欧亚教学设计师
6月29日,徐威老师通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分享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进行了说明。
混合式教学典型案例
徐威老师首先分享了以下三篇文献:
文献1:MOOC+SPOC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知识互动研究(刘艳春,2018)
文献2: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刘应好,2020)
文献3: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促进大学生高阶学习的研究(马芸,2019)
三篇论文分别从知识理论学习方面、评价体系方面和高阶学习方面,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递进式研究。徐威老师主要从“他们是怎么混合的?”和“又是如何评价的?”两个层次进行了分享。
文献1中涉及到了四个案例,虽然课程不一样,但是都分别从学习资源支持、学习活动支持、课程导学支持、考核评价支持四个方面展开描述,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案例
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分享,徐威老师总结了混合式教学所具备的以下几个特征:
1.个性化学习指导非常有必要,且多样化教学模式相结合,解决不同的课堂需求;
2.阶段测试、课后作业、协作学习、成果展示四个环节相融合的知识互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
4.评价体系更加系统化与多元化。
如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支撑混合式教学
关于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主要思路如图2所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提出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理论框架,设计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验证,获得结果,不断调整教学。
图2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思路
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指标体系的构建,文献2指出,根据混合式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四类一级指标,包括学习设计、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每个一级指标后匹配相应的二级指标,同时每个二级指标后,又匹配相应的三级指标。
建立的指标是否合适,需要通过德尔菲法邀请10-20位专家进行修正,修正完毕后,通过ANP或AHP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调整教学设计,改善教学质量。
混合式教学促进高阶学习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那么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文献3指出,反思性学习与整合式学习是高阶学习的核心,而混合式教学策略完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和整合式学习。
因此,教师在基于反思性学习和整合式学习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前端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
2.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设计、学习评价设计;
3.教学资源设计:包括线上资源设计、线下资源设计、资源管理设计;
最后,我们给出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促进高阶学习实践框架。
图3 混合式教学促进高阶学习实践框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
为了弥补学生文理科差异、数学基础薄弱和课程学分不足等情况,徐威老师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在兼顾对课程的系统思考后,本次分享是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问题1:本课程的全部内容都要混合吗?
答:No!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模式。
图4 基于教学内容选择混合式教学授课模式
问题2:需要混合的部分,课上做什么?课下做什么?线上做什么?线下做什么?
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设计教学活动。
课下练习计算,课上锻炼思维;
课下基础理论学习,课上应用与拔高;
线上看高手讲课,线下与教师讨论;
线上拓展数学文化,线下分享学习成果。
图5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问题3:教师能提供什么,保障他们顺利完成自主学习?
答:教师帮助学习明确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在线答疑等。
问题4:如何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
简单概念与运算等,通过在线测试去考核学习效果;
知识拓展与数学文化等,通过思维导图和学习笔记去考核学习效果;
知识应用与案例学习,通过小组分享或录制微视频去考核学习效果。
问题5: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真的有效吗?
答: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组对照的方式进行评估。
图6 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回看分享课程
对于这些探讨,或许你也一直在关注,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欧亚教师发展中心诚邀各位老师分享自己在教学中“坚守”与“创新”的教学方法、途径和成果。
各位老师如有需要求助的教学相关问题,可以通过微信、电话或邮箱联系教师发展中心。中心老师会第一时间与大家联系,安排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专职人员,为你解决教上的难题和困惑。
联系方式
微信:图文信息中心畅课交流群@教师发展中心老师
电话:029-88738287 寇燕
邮箱:eurcfd@eurasia.edu
/ 往期阅读/
“云教研”来了!听他们分享专业课双语教学&数学课程一体化设计
混合式教学如何设计?与欧亚3位教师一起探讨
教学设计再思考、商科案例开发……欧亚云教研又有什么新干货?
- END -
品牌传播部媒体中心
供稿 | 教师发展中心
投稿邮箱 | 3332794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