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两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启动的通知》,确定了首批20个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试点期限为2年。根据通知内容,20个试点均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进行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名列其中。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一直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应。学校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长期以来,西安交大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工作理念,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更多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出台《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营造鼓励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构建了“1+2+X”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建设了独具交大特色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种子基金+孵化器+风投”的成果转化全链条,形成了“校友+”新型产学研生态圈模式,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取得积极成效。例如,“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成果定价1.5亿元实施转化,“空天动力智能制造技术”成果定价6000万元实施转化。
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始建于1999年6月,是西安交大从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股权管理、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服务机构。2001年,中心成为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全国6家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21年,纳入科技部和教育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近年来,中心围绕四个层次定位,服务学校产学研体系建设、服务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服务陕西、辐射全国,着力打造一支以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对内深挖、对外开拓,逐步建设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技术转移机构。
今年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并成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作为秦创原的重要窗口,西安交通大学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在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6352”工程,构建校地校企(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和“秦创原”引擎。“6352”工程就是致力于汇聚“政产学研用金”六种要素,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丝路国际学院三大孵化器,打造政策、金融、服务、配套、知识产权法务,构筑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五个生态环境,建成创业投资、成果交易两大支撑平台。
●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方面,西安交大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孵化器),主要以“四主体一联合”模式,与陕西省重要行业龙头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协作,在创新港建设联合研究院、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平台,共同致力于陕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解决“卡脖子”共性关键技术,助力陕西省重点企业做优做大做强。目前,已与秦川集团、陕西建工集团、陕西有色金属集团、陕西水务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以需求为导向、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正在建设。
●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方面,西安交大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孵化器),目标明确,挖成果、用成果和育成果统一,已全面梳理西安交大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拟将市场专业化团队筛选出成熟度高的项目优先向省内地市转化。已完成省内成果转化近10项,千万级以上项目3项。配套校内改革和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学生不断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科研成果产出显著增加,国家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是由于成果转化效率不尽如人意,许多科研成果未能进行产业化应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建设和完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对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高校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而此次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便是突破口之一。
根据通知要求,西安交通大学将以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为工作抓手和突破口,进一步改革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促进学校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着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能,切实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要素供给贡献力量。
内容来源:青塔、央广网、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值班编辑:宁文杰
责任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