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学校在交流中心210会议室举办初心不改、矢志报国的老党员、原西北农学院副院长、西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毛绳绪教授百岁寿诞座谈会暨秦岭研究院授牌仪式,校党委书记李兴旺,校党委原常务副书记、秦岭研究院院长赵忠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吕卫东等领导和师生代表70余人参加。校党委副书记徐养福主持座谈会。
校党委书记李兴旺讲话
李兴旺代表校党委对毛绳绪教授百岁寿诞表达衷心的祝福。他简要回顾了毛先生百岁人生路,一生爱校情的人生历程,特别是毛先生为筹建西北林学院做出的突出贡献。
李兴旺指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毛先生爱党爱国爱校,献身科教事业,以一生跟党走、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代代西农人“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
李兴旺希望全校师生学习毛先生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向党,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学习毛先生胸怀祖国、勇担重任的担当精神。牢记使命,勇担重任,以实干担当回报祖国、服务人民,自觉把个人抱负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学习毛先生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的崇高风范。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李兴旺强调,当前,学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时期,全校师生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学习和传承毛绳绪先生等老一辈科教工作者的奋斗精神和崇高风范,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校党委副书记徐养福主持座谈会
校党委副书记吕卫东宣读贺信
校党委副书记吕卫东宣读原西北农学院老领导、毛先生同事熊运章教授,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原西北林学院院长陈存根教授,我校校友、国家应急管理部党组成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永利同志的贺信。会上,还宣读了原林业部副部长、原西北林学院院长刘于鹤等老领导、老同志的贺词,转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有冬、中科院赵士洞研究员等校友及毛绳绪教授的学生的祝福。
刘万堂、邵崇斌、赵忠教授、李卫忠教授、崔蓓和毛楠发言
原西北林学院党委书记刘万堂,毛绳绪教授学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改革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杜纪山,原森林经理教研室主任李悦黎教授,林学院赵忠教授,李卫忠教授,林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崔蓓等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毛绳绪教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的事业坚贞不渝、奋斗不息;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西北林业发展勇于开拓、无私奉献;为学校建设发展栉风沐雨、勤耕不辍的宝贵精神和高尚品质。
毛绳绪教授讲话
“从只是慕名当时森林系有四位被誉为‘四大金刚’的名教授报考西农开始,到留校任教与林业结缘,走上了林业教育的道路,并成为我一生的事业和追求,离不开组织的培养,离不开我的前辈几任老院长的言传身教”,毛绳绪教授深情回顾了自己学林、爱林的人生历程,发自肺腑地表达了“一生学林无悔,七十载育人无憾,愿大家为祖国的林业事业继续奋斗,让青山绿水常在,生态环境更好,中国更美丽”的百岁感言。
毛绳绪教授儿子毛楠回顾了父亲低调作人,宁静淡泊,为人宽厚,重亲情、重友情,常怀感恩之心的品格,特别是父亲言传身教,教育他们如何做人、何以处世立根。
毛绳绪教授1922年出生于陕西泾阳,曾在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高中部、西北农学院森林系学习,1948年留校任教,1948年10月参加革命,1993年离休。1947年至1948年间,毛绳绪教授先后参加了我党在全国组织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运动,参加了策反国民党组织的“反苏大游行”和反对国民党把西农迁入四川的护校运动。受中共地下党的委派,先后完成了地下党交给他的多项任务。1948年秋,他被批准加入共青团,1949年6月转为中共党员。
1959年毛绳绪教授获苏联莫斯科林业技术学院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他主动放弃了留京工作机会,毅然回到母校,从事森林经理学、测树学等教学研究工作,讲授测树学、测量学等课程,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油松生产及干型的研究与应用》获1993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9年,毛先生参与筹建西北林学院,在担任西北农学院副院长、西北林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期间,尽职尽责、无私奉献,为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付出了辛勤努力,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
座谈会上,师生向毛绳绪教授赠送祝寿字画、学生代表向毛绳绪教授献花。
与会师生一起观看庆祝毛绳绪教授百岁寿诞纪录片《百年风雨与党同行》。
李兴旺向秦岭研究院院长赵忠教授授牌,标志着我校秦岭生态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秦岭研究院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整合学校优势科研力量,为秦岭生态建设和保护贡献西农力量成立的科研机构。目的是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科学研究、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等综合功能的卓越科研团队,为学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出席座谈会及揭牌仪式的还有学校老领导、老同志代表刘万堂、李广毅、李天葆、刘绪森、刘林鹏、薛德自、邵崇斌、刘悦翠、刘忠阳、王教育、高保山、郭宗昌、孙升辉等及毛绳绪教授家属代表,秦岭研究院下设中心负责人、林学院及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
参加庆祝毛绳绪教授百岁寿诞
暨秦岭研究院授牌仪式的来宾合影留念
百年风雨 与党同行
2021年10月20日,毛绳绪教授迎来了期颐寿庆。作为学校历史的亲历者,从青丝到白头,他在西农生活了81年,“学于斯、长于斯、成于斯”,为祖国林业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虽历尽磨难,却始终无怨无悔:“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李兴旺书记向毛绳绪教授颁发
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并与他交谈
一辈子学林无悔
给学生作报告
“做一名林业教师必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实践技能 。夏、秋两季要多跑山、了解森林,春冬季节多读书、多看资料,丰富专业知识。要多听名师讲课,吸取他们讲课的特点、授课方法和内容。二要下功夫学习外语。三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辛树帜校长与担任助教的毛绳绪先生的这一席话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几十年来,毛绳绪教授亲眼所见我国东北、苏联大片原始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幸福;小兴安岭、秦岭森林惨遭破坏带来的水土流失和气候恶化;尤其是黄土高原因为缺乏森林,风沙弥漫,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的场景,让他深刻认识到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发自内心地热爱林业:为自己“几十年从事林业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出不少人才深感欣慰,感到一辈子学林无悔。”
迎难而上筹办西北林学院
为解决林业技术人才短缺,加速专业干部的培养,1979年,国务院决定在西北农学院林学系的基础上,成立林业部直属高校——西北林学院。
决定筹办西北林学院之初,有关领导层却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怀抱为西北培养更多更好林业人才的强烈愿望,作为西北林学院筹备小组成员,毛绳绪教授和同事们顶住多方压力,克服重重阻力,多次自己垫付差旅费赴北京、西安,向中央和陕西省委陈述在西北地区建立林学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林业部和陕西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79年10月20日,西北林学院正式成立,地址就在原西农二道塬的试验场站。
毛绳绪(左一)与西北林学院筹委会领导小组成员研究工作
要办好这所新型的林业大学,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抱着“培养知识基础厚实、根柢之学扎实的人才离不开基础课和外语教学”的理念,毛绳绪教授与同事们四海招贤。当时学校没有交通工具,他们赶火车、挤公交,奔波于西安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招聘人才,他们“三顾茅庐”,用真心打动,终于将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在云南陆良中学任教的高中名师李炽等一批优秀人才调入西北林学院。
“培养学生就是为党培养储备干部”,在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毛绳绪教授对学生关怀更是切中肯綮。他借鉴苏联大学校舍优点,提出给学生宿舍加装暖气,在他与同事们的多方努力下,终于说服了林业部和陕西省有关部门,建成有暖气、有壁柜、有书桌的学生宿舍,成为当时陕西高校的唯一。
兢兢业业为党做事
“要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认为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党龄72年的毛绳绪教授一生实事求是,从不以权谋私,堪称典范。在原西农任教期间,学校晋升工资,认定给毛绳绪老师一个指标,但他却让给了别的同志,“好处让给别人,自己吃点亏好像才问心安然。”西北林学院建院初期,作为林学院领导成员,他和大家一起参加夏收,中午用一条麻袋作“床垫”,屋檐下躺一会下午继续干。他的学生刘万堂回忆说:“遇有出国考察、晋升职级,毛老师主动把别人让在前,为学校办事请人吃饭,也要自己掏钱。“
毛绳绪教授一生为人宽厚,宁静淡泊。文革中,遭受两次冲击的他顶住压力,理直气壮仍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因为他“从不想做官,为学生教好书,才是我的心愿。”
与妻子原碧霞一起包饺子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了历史沧桑的毛绳绪教授,依然精神饱满,充实乐观。坚持每天看书看报,用来摘抄新闻热点的笔记本积累了厚厚四大本。90多岁时仍然按时过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
今年七一前夕,当校党委书记李兴旺同志为毛绳绪教授佩戴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时,他热泪盈眶、激动万分:“回想一生跟着党献身祖国教育事业,虽默默无闻,贡献甚微,但一直为自己的信仰努力工作,虽然我已近百岁,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我永远不会忘记。”
视频来源:徐 鑫
相关阅读
西。农。生。活。碎。片。
不愧是农业大学!
来西农了!开展!
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作 者:李晓春
付文婷
图 片:支勇平
网络编辑:杨雅淇
责任编审:王 婷
终 审: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