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教育,辛勤耕耘
醉心科研,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教书育人
他就是COTA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长安大学教授荆便顺
2021年12月17日,由长安大学与海外华人交通协会(COTA)联合主办的CICTP2020-2021国际交通科技年会终于在线上如期举行。长安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早期开拓者与奠基人、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首任院长——荆便顺教授获得了COTA终身成就奖。
该奖项表彰荆便顺教授早期参加国家援建也门萨那电工电子学校、两次赴法国作访问学者并在高速公路交通控制模型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表彰他为我国交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的杰出贡献。
荆便顺教授
荆便顺,1942年出生于山西省阳泉市,1965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电机系自动化专业,由国家统一分配至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任教,为中国交通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醉心科学研究
在交通信息领域开疆拓土
荆便顺在我国驻也门大使馆楼前留影(1974)
1970年代,他参加国家对外教育援建工作,受国家教育部委派,两次远赴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参与该国萨那工业学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与建设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学习阿拉伯语、编写教材,无私奉献、辛勤耕耘,与当地师生建立了深厚友谊,圆满地完成了国家援外任务。
1978年,从也门回国后,即投身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交通自动控制专业(国内首个交通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和建设工作,开出了《现代控制理论》、《道路交通控制理论》等专业前沿课程。同时还参与了该校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以及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位点的筹备与一线教学工作。
80、90年代两次赴法国作访问学者
研究高速公路控制模型与应用
1986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法国巴黎道路桥梁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道路交通控制领域研究,建立了巴黎A1高速公路交通控制模型并开发了仿真软件。
1992年,任西安公路学院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主任(正处级),1994年晋升为教授。开展“高速公路动态交通模型及控制系统”项目研究”,获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1995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法国国家交通与安全研究院作高级访问学者,并开展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以及事件检测的合作研究,公开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任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首任院长。
1994年出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7届交通系统大会
荆便顺教授是我国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早期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我国道路交通信息控制领域的知名学者。曾担任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交通控制专业委员会第8、9次大会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
潜心教书育人
为行业输送大批杰出人才
出版的专著和参编的部分工具书籍
出版的专著与参编的交通工程典籍手册
1995年,荆便顺教授建立了巴黎A1高速公路交通控制模型并开发仿真软件。
1995年,荆便顺教授出版学术专著《道路交通控制工程》,在国内首次全面阐述了高速公路静态与动态交通流模型及其优化控制策略与算法,被多所重点大学采用为教学参考书。其中提出的“道路交通脉冲响应”,1999年被香港文汇报、国际经济评价中心评为世界华人杰出学术成果。
1997年,荆便顺教授应邀参加《电机工程手册》第二版编写,此外,还参编了《交通工程手册》、《高速公路系统控制方法》等经典工具书籍。
荆便顺教授长期注重教书育人、言传身教,长期工作在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第一线,特别注重根据专业前沿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交通信息化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呕心沥血、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
关心行业未来
向全球交通运输学者传递梦想接力棒
COTA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荆便顺教授在获奖感言中说:“大会将一份崇高的荣誉授予我,我深感荣幸。我在人才培养、知识创造与传承等方面尽了一个教师的本分,不敢谈有多大成就。在1980、1990年代的二十年中,我致力于高速公路系统动力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为道路交通工程与现代控制系统理论交叉融合做了一些有意思的工作,在业界产生了一定的辐射效应。这离不开我国交通发展重大需求这一“天时”,同时离不开身居公路交通高校这一“地利”,更离不开学校及上级部门大力培养与提携等“人和”因素。”
他还说:“信息化、智能化浪潮的已经到来,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回想五十多年前,我刚步入公路交通教育大门时,就怀揣着公路交通实现电气化和自动化的梦想。如今,这些梦想开始逐渐变成现实,电动汽车已完全实用化,无线充电道路、车路协同纷纷开始进行示范测试。汽车动力及驾驶系统的智能控制、车路之间的能量变换和信息交换、人-车-路-环境交通大系统的优化管理与控制等研究领域如今都开始变得异常活跃、新理论和新技术日新月异。重任在前,前程似锦,希望全球交通运输学者能够一代一代地将接力棒传递下去,奋勇向前,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长安大学官微
编辑:马阳阳
审核: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