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有热度
心中有温度
文理有态度
高考为何强调考察阅读理解能力
随着新高考改革步伐的加速,各科命题改革也越来越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关注,语文命题改变尤为显著。有人预言:今后高考的语文试卷将有可能再次加大阅读理解的比重。因为“理解能力”不仅能考量出考生的文史积淀、生活常识,更能考量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以及创意思维。下面就听小编给你细细分析。
作为一个女演员,小A最近非常苦恼。
自己曾经也是靠着迷人的脸蛋、靓丽的外在和火辣的身材吸引到了众多的粉丝,也曾经小小的“火了一把”。荣耀和名气像雪花一样向她涌来,无数的广告代言和商演来与她签约,数不清的粉丝为她摇旗呐喊。
突然有一天,她发现别人似乎不再“爱”她了。
以前在任何地方看到自己的名字,永远是和赞美的词语挂钩的,什么“少男杀手”、“青春女神”这些词语都不见了,甚至平常最爱找自己合作的广告代言也开始慢慢与她疏离,得到的理由只有一句话:
“我们需要有更好的演技的艺人合作。”
小A不理解,为什么自己演不好戏。
于是,小A开始疯狂地对自己的进行演技的磨练,拜访了很多有名气的表演老师,参加了许多课程,甚至远去世界各地学习,只为了能够改变自己尴尬的演技。但是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精力,她发现自己依旧演不好一个角色,学到的东西也仅仅是如何快速地在三秒钟内哭出来这种没什么用的技能。
可是她是真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于是小A一边学习,一边回忆自己之前的人生,想通过回溯的方法找到问题的根源。突然有一天,她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自己演的人物不像,是因为自己压根就没有读懂剧本。
某一天,小A回到学校,找到了自己曾经的语文老师,跟自己的老师聊了起来。两个人除了聊天叙旧,也开始了对于小A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突然问道:
“你觉得语文的作用是什么?”
“沟通的工具啊。”小A不假思索的答道。
“在我看来,语文作为工具不光是沟通现实中的人物,它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它甚至可以帮助你了解到一个千百年之前的人物。我们通过语言与文字塑造了一个或真实或虚假的人物,但是为了让这个人物更符合时代背景,我们便要从许多方面了解他。有的时候为了理解一个人物,我们不光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事件,以及他的日常。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的理解一个人的多面性与独特性,我们便没有办法去给他一个真实客观地评价。”老师说道。
“你最喜欢哪个剧本的哪一幕”老师问道。
“《甄嬛传》里皇上驾崩那一场戏。”小A回答。
“换做是你,你怎么演?”
“我要演的霸气,因为这个时候甄嬛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但是面对天子的死亡,她还是要哭。所以是霸气的哭就对了。”小A自信的回答道。
“虽然我不是演员,但我还是了解这个故事的。甄嬛在那一刻作为一个即将站上权利顶峰的人,自然是要有一定的气势的。但是你不要忘了,她之前是和皇上是有感情的。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一个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将要离世,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会悲伤,大脑一片空白,也许会流泪,也许不会。”小A有些犹豫了。
老师继续说道:“是的,所以哭不是重点,而是眼泪背后情感的流露。当然你也有着恨,这个恨是对皇上直接或间接杀死了你的爱人、家人。所以你的情感一定是爱恨交加的复杂,最终你什么都有了,也什么都失去了,只留下了你和你的余生葬送在紫禁城的繁华巍峨之下。但这样的故事,又何止在一代人身上上演呢?所以作者希望表达的,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忍压迫,女性的无法抗争。看着是一出宫廷戏,更多的是对封建社会与其落后制度的反思呢。”
“那么小A,你在演戏之前,是否真正的了解过这个故事,这个剧本,以及这个人物呢?你是把演戏当成了工作,还是一次理解?”老师反问道。
小A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原来自己之前的任何一次演出,从来就没有从剧本中读出任何东西,自己只是单纯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行对人物进行了加工。没有站在人物的立场上去体会他们的内心,更没有对于时代背景的了解。所以,所有得演出技巧在这一刻都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花架子,真正的内核被自己忽略了。
从这之后,小A慢慢开始学习阅读。她开始学着去了解整个故事,翻阅大量书籍找史料,了解时代背景,理解人物性格,她为了塑造好一个人物,会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剧本,从语言中品味一个又一个不同方式的表达,她开始慢慢相信,只有自己先通过语言和文字了解一个人,才能够理解这个故事的核心,把握剧情和角色的定位,最终用自己的演出,将这个故事传递给所有的观众。
终于有一天,小A这个名字终于和“演技”这个词语挂钩了,重新面对着镜头,别人问道:“你是怎么提高自己的演技的?” 小A平静回答道:“我读懂了作者的心里话,理解了导演的艺术创设,与角色产生了深刻的沟通和共情。”
这里讲述的只是一个小演员的成长故事,却道出了行业层级的金字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