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
小
招
说
专
业
人工智能
01
-专业历史 -
2017年12月,陕西省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论坛暨自动化学会八届五次理事会由我院承办;
2018年3月,成立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2019年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设置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方向;
2019年5月,科大讯飞走访调研,双方就“共建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的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方向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2019年12月,获批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西安工程大学分部),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文理学院和科大讯飞西安研究院等单位共建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2020年3月,获批人工智能专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师资力量 -
本专业师资队伍概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以教授为核心、中青年博士为主体、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工程师1人;23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整个教师队伍的92%。专业拥有景军锋教授陕西省劳模工作室、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和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师资队伍中,纺织青年科技奖1人、陕西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第十二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1人、第六届西安市青年科技奖纺织青年科技奖1人,“纺织之光奖教金” 1人,“香港桑麻奖教金” 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1人,“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1人,ACM西安“新星奖” 1人。
本专业核心骨干教师个人信息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教师风采
景军锋
男,197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重点实验室-西安工程大学分部主任,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高校中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陕西省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厅局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论文获第17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2019年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2018年获纺织青年科技奖、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2018年)、第十二届(2018年)陕西青年科技奖、第六届(2018年)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奖、2014年中国“纺织之光”奖教金获得者、2013年香港桑麻奖教金获得者以及西安工程大学首届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获得者、优秀教师、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以及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以及香港桑麻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指导研究生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陕西省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全国“溢达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陕西省研究生成果展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研发的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机器视觉的工业图像表面缺陷检测智能装备二十多种,在复合材料、化纤行业、建筑材料、食品加工以及纺织工业等行业生产线上得到大量推广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控制等。
张凯兵
男,1975年生,教授,担任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带头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工学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后,悉尼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硕士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等资助和一等资助各1项,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近5年来,在IEEE TIP、IEEE TNNLS、Signal Processing和CVPR等国际主流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2014年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获评2018年度ACM西安“新星奖”,2019年“纺织之光”桑麻奖教金。曾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西北赛区三等奖,西安工程大学第十五届优秀硕士论文奖。主要研究方向:影像超分辨重建及质量评价、计算机视觉检测与分析、跨模态人脸合成与识别、智能交通视频分析与理解、机器人视觉控制、深度学习等。
王晓华
女,1972年生,工学博士,教授,担任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带头人。西安工程大学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德国洛特林根大学访问学者。二十余年一直从事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10余门专业课程,多次获得西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荣誉。指导本科生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主编教材4部,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等教学奖励。坚持教学改革,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工程人才培养专项项目、陕西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多项。近5年来,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学术专著一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分别于2010年和2017年获得“纺织之光”桑麻奖教金荣誉。主要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技能学习与智能控制、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异质多机器人协同控制、人-机器人协作等。
卢健
男,1978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水下航行器研究所工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综合自动化研究所工学硕士,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控制工程系主任,人工智能专业骨干教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陕西省自动化学会会员(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委会委员、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委员),陕西省电源学会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分会理事,西安市青年科技协会理事。一直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潜心教学,主讲过10余门专业课程,多次被评为西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指导学生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主持各类教学改革项目6项,实验室项目6项,编写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陕西省科技厅项目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项目3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西安市碑林区科技项目1项,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衢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行人重识别、3D点云分割与重建、人体姿态估计与行为分析、图像检测、识别与分割、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智能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等。
张缓缓
女,1986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工学博士,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获得者,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纺织信息化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陕西省自动化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员。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本科生及研究生10余门专业课程,被评为西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性项目等纵向课题7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Opt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Coloration Technology和纺织学报等国际/国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0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陕西高校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项、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指导研究生获陕西省第五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三等奖1项、陕西省研究生电子竞赛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指导本科生自动化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各1项。现为Textile Research Journal、Journal of Intelligent & Fuzzy Systems及《东华大学学报》等多个国际知名期刊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检测与分析、机器学习、三维点云处理、深度学习等。
张宏伟
男,1983年生,副教授,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工学博士,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硕士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陕西省科技厅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新星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面上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青年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自然专项等纵向课题9项。近5年来,发表SCI和EI学术论文10余篇。2016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7年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称号。2018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9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曾指导学生获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西北赛区三等奖等。主要研究方向: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自监督深度学习异常检测、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
宋玉琴
1972年生,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智能监测及管理系统,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等方面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成功主持研制并完成了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新型织机计算机监测系统研制》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纺织厂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获洛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10多年在教学科研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并于2008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2010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及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年被推选为教学科研示范岗。2012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及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2016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近年来结合科学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ISTP检索1篇,EI检索2篇。指导一届学生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指导3届学生获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主要研究方向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系统研究,嵌入式系统设计,设备参数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信息智能分析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周静雷
1978年生,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声学专业。美国AES声频工程协会会员,中国电子协会声频工程分会会员。2018年7月-2019年12月,任科大讯飞西安研究院副院长;2020年6月,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硬件工程院2012实验室声学工程LAB首席声学专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SC/EI检索收录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持声学领域科研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陕西省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1项,国家级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荣获二等奖1项。指导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毕业之后在国内众多知名电声企业核心部门任职,如华为电子、科大讯飞、哈曼国际、歌尔声学、国光电器、锋火电声、共达电声、常州裕成电子、TCL通力电子、三诺音响和海康威视等。主要研究方向:声频信号处理、深度学习、声学测量、微型扬声器仿真与建模、电声学等。
03
- 科研成果-
专业教师重视基础理论和产业化应用技术的研究,近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2项、厅局级奖励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横向课题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Pattern Recognition、 Neurocomputing、Signal Processing、Journal of Industrial Textiles、Textile Research Journal、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CVPR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向企业转让发明专利5项。
此外,专业教师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发的基于机器视觉智能验布系统、织机在线缺陷检测系统、方格布在线缺陷检测系统、飞机外壳疲劳试验裂纹在线检测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管纱外观缺陷在线检测系统、嵌入式机器视觉断纱在线检测系统等产品已应用在工业生产线上。成果列入《“纺织之光”2018年度纺织行业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目录》。
复杂纺织品图像质量检测系统
玻璃纤维外观质量检测系统
织机在线实时检测
玻纤粗纱织物在线实时检测
化纤丝饼外观检测系统
基于人工智能的管纱外观缺陷在线检测系统
胶原蛋白肠衣检测系统
石膏板缺陷检测系统
多智能体上纱车间工况下的运输交互系统
玻纤方格布缺陷在线检测系统
04
-实验室建设 -
人工智能专业依托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中国纺织工业机器视觉检测科研基地及陕西省纺织印染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图像信息采集与处理实验室和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可容纳一个标准班进行实验教学,不仅能承担人工智能专业有关智能制造方向基础教学实验任务,而且还对全校特定学生进行开放,开展相关创新型研究实验。
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实验室:不仅能满足人工智能专业多种图像信息采集与处理的典型算法验证试验,而且提供模拟现实应用场景中机器视觉应用的拓展训练。实验室建有20套可满足40人同时操作的图像信息采集与处理实训平台,承担人工智能专业的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室开设图像的点运算、图像的几何变换、图像的增强、图像的边缘检测、实时图像采集、控制输出应用等实验,也可以进行图像处理综合实验。
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建于2017年,面积约为75平米,可容纳一个标准班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室一方面承担人工智能专业、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等教学实验任务;另一方面,针对全校特定学生进行开放,开展相关创新型实验。实验室现有设备:HB3-760-C10型可拆装工业六自由度机械臂6套、工业机器人控制器6台、机器人仿真软件(ROBO-DK)6套、机器人拆卸安装台6套、E-ET型电梯仿真实训系统1套、S7-1200PLC 1台、电梯仿真软件(EES) 1套、MCTT型运动控制综合能力实训是系统1套。实验室开设的实验有: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分析;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仿真实验;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实验;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分析实验;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实验;工业机器人搬运、码垛、抛光及打磨;运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电梯控制仿真实验。
人工智能专业拥有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和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系统等三个院级研究所,雄厚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学生参与人工智能前沿理论的学习和学科竞赛提供了平台,包括GPU深度学习静音工作站、机器视觉皮带传送实验开发平台、创新机器视觉训练平台、机器视觉旋转运动控制实验研究平台、机器视觉线扫描系统实验开发平台、工业机器视觉在线检测流水线检测平台、图形工作站、双摄像机3D智能轮廓传感器、多相机集成采集系统(带视觉软件)、自主服装生产机器人智能化平台、开放式可重组工业机器人控制平台及视觉动态跟踪系统、10万米纱线分析仪以及络筒机等实验开发平台50余套,能较好地满足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智能验布系统
智能上纱机器人
机器视觉实验测试台
05
-院长推荐 -
院长寄语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新动力。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是顺应世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适应我国产业发展需要,提升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新举措。培养实用型、交叉复合型和创新型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助力我国“人工智能+X”产业发展,是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选择人工智能专业,你将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就业前景。科技使命,AI赋能。我们热忱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报考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为中国科技发展贡献新力量!
——景军锋
06
-就业形势 -
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先后就业于国家电网、华为、小米、中建集团、中铁建集团、格力集团、美的集团、深信服、歌尔集团、海康威视等知名企业。学院鼓励毕业生积极攻读更高学位,毕业生先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07
-专业带头人推荐 -
专业推荐
人工智能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人工智能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制造出人造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从而减轻人类智力劳动的学科,它与传统的计算机领域有很大的差别。人工智能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专业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较全面的人工智能知识的专门人才,而且需要将人才培养方向与行业领域的创新发展相结合,在交叉领域和创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一方面要注重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和人工智能专业基础的夯实,另一方面,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与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场景应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大胆创新,通过实践课、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和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具有国际化视野,采用多种形式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
——张凯兵
欢迎报考西安工程大学
人工智能专业
招生办公室·“橙小招”工作室
素材来源:电子信息学院
指导老师:车骏马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