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和机械息息相关,机械对现代社会而言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从事机械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运用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与机械工程交叉融合,使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得以升级改造。想成为机械工程师吗?快来和我一起了解西建大的机械工程专业吧!
一
机械工程是什么?我们的专业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任何现代产业和工程领域都需要应用机械,机械是整个工业和工程的基础,是社会的支柱。“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了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大力发展机械行业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机械专业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得以实现的保证,机械工程是工业4.0时代的核心专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新能源等新兴技术又为机械工程专业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机械工程传统专业焕发生机。
机械工程是集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材料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和解决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管理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学科。
二
机械工程专业发展情况是什么样的?
1958年冶金部批准我校设立矿山机械、建筑机械本科专业, 1960年面向全国招生。1993年设立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将以上3个专业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但仍设工程机械专业方向。该专业2005年获校级“名牌专业”,2010年获校级“特色专业”,2011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进一步突出工程机械专业特色,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工程机械”本科专业,同年进行本科招生。2013年根据教育部要求,专业名称再次调整为“机械工程”。
依托50多年的工程机械专业方向办学历史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机械工程专业在建筑机械、矿冶机械等相关行业,特别是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
各种建设工程中的工程机械
三
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机械工程专业知识以及管理学知识,具有创新意思和国际视野、具有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在机械、建筑等行业,特别是工程机械及机器人领域,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设备运用与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预计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可以达到:
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了解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标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能理解并正确评价从事的工程实践活动对文化、健康、安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履行社会责任。
培养目标 2: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与同行及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在项目、产品或科研团队中独立承担任务或作为负责人。
培养目标 3:能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工程机械或机器人领域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领导团队进行设计制造、研究开发、运行维护、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 4:能将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能成为工程机械或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技术骨干。
培养目标 5: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提升知识水平与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四
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在校学习期间具体的课程如何设置?
机械工程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科学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工程机械底盘构造、结构力学与建筑机械钢结构、工程机械电液控制技术、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驱动与控制系统、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概论、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等。
五
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机械有一定的兴趣,其次需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质,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综合应用各种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具有初步的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机械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如何?
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4人为留学归国人员。教师比例为61.5%。
本专业学术带头人有:
贺利乐,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车辆新能源基础理论研究。
李玲,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机械系统动力学。
黄会荣,教授。研究方向:钢结构基础理论。
七
机械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呢?
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多年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面较广。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大中型施工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相关研究单位,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研究院建筑机械化分院、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团、徐工集团、中车集团、中建各工程局、中铁各工程局等。毕业生主要承担机械装备设计与研发、机械设备管理维护、企业管理决策等工作。
八
机械工程专业办学经验与特色是什么?有何科研和教学成就?
机械工程专业依托建筑、机械两大行业,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企业需求,以工程机械为专业特色,注重工程机械技术与新兴电子信息及智能化技术相渗透,专业机械与综合化设计制造控制技术相结合。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有建筑机械和建筑机器人两个专业方向。
机械工程专业形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近年来机械工程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4项,校级与横向科研项目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5篇,授权国家专利18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建设网络平台课程3门,出版教材5部。
九
机械工程专业有哪些知名校友呢?
何吉欢,1987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建筑冶金学院)工程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机械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力学所流体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家数学中心名誉教授,现为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非线性力学与数学领域著名科学家,致力于纺织数学、纺织力学、纳米力学与纳米纺织品、仿生学与自然纤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授权发明专利近40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入选全球12大最“红”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荣获“首届中国卓越研究奖”、“上海万人教师谈创新”征文二等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杨想兵,1992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就职于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3年至今就职于CCDI(悉地国际)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设计副总裁、CCDI结构设计技术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高层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会员、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会员。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查设计与测绘行业优秀人才,2012年晋升为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的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10月获“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称号。英国皇家注册结构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设计人参加了包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济南奥体匹克体育中心”(2009年全运会主会场、一场三馆)、“中钢(天津)国际广场”(358米、创新结构)、“青岛海天大酒店”(369米)等多项重大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并获得多个奖项;全国优秀设计一等奖、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全国优秀结构设计一等奖、第七届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第七届全国优秀建筑结构一等奖等。在完成结构设计工作的同时还参与多个科研项目。参加的科研项目《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研究应用》获2000年“中联重科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济南奥体中心弦支穹顶和复杂相贯节点的实验应用与创新》获2011年济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
赵丁选,1985年毕业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机电系机械工程专业。1992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工程机械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燕山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及仿真,工程车辆自动变速与节能控制、路面谱制取与重现,工程机器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及国防科技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2部,获得专利授权8项。先后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优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荣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省国防建设突出贡献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二等奖,机械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奖,长春市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河北省首届军民融合十大人物,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 |蒋文涵
责任编辑 |孟雅琪
图文来源 |机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