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在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来自中国铁建的刘争平紧紧握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总书记好,我是陕西省代表,我在铁一院工作,在青藏铁路工作了17年。”总书记微笑着说:“青藏铁路是冻土铁路,你们是做冻土研究的。”……这是发生在“全国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一幕。
(习总书记接见劳动模范代表的合影)
他就是我校1989级校友、中铁一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争平,自1993年毕业后,他不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勘察金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前后两次作为劳模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坚守西藏地区工作18年的他,并于今年一月获得首届“西藏工匠”的光荣称号。
世界屋脊上的活地图
冰雪消融的二月,春回大地的时光里,他让更多人对世界屋脊这幅婀娜多姿的山水画卷愈加触手可及:万里卷云、高原雪域、藏羚羊群、格桑花开。他是刘争平,如果没有像他一样的“西藏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热忱付出,便没有如此轻易就能触摸的西藏美景。
刘争平主持绘制了组织绘制了第一张雅鲁藏布江峡谷区1:1万地温点分布图,为我国冻土勘察设计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铁路地热选线提供了最直观的依据。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中尼铁路、新藏铁路、拉墨铁路……他用一步步坚定前行的足迹,成为世界屋脊上的一卷活地图,见证着西藏网不断向前延伸。
(拉日铁路 )
拉日铁路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是我国目前穿越地热区间最长、区间地热温度最高的铁路,铁路经过地热段长约47公里,探明最高热泉温度达88℃。拉日铁路方案比选、中尼铁路踏勘,他的足迹走过了日喀则地区的13个县市。仅2010年拉日铁路定测期间,他每月全线至少要跑5趟,总共有40多趟,行程近30000公里。踏勘并不是游山玩水,还要爬雪山、过草地,第一张雅鲁藏布江峡谷区1:1万地温点分布图就是在艰难中“走”出来的。
(拉日铁路)
拉日铁路方案的比选中,刘争平通过对现场情况与地质情况的深入研究,为铁路科学经济合理地选线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使得沿雅鲁藏布江方案从四个比选方案中成为最终的方案。他与设计团队一道在沿雅鲁藏布江南北方案的比选中,根据地质成果的意见,最终采用中方案,较南方案节约投资8891万元。
埋头青藏铁路建设 制定中国标准
当我们游览着、或者看着国家地理上的西藏美景,不难感受到一种安宁和纯粹。旅行路上哼着唱着的岁月静好,其实只因有人默默付出,那就是青藏铁路的探路者。
(与美国专家在青藏公路清水河)
2000年,刘争平来到海拔4500多米的五道梁,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开始工作。初到五道梁的第一天,刘争平的6个同事就因缺氧被送下来了。第二天,他在洗碗的时候晕了过去,清醒后发现眼睛余光看不到东西,心里却只想着:如果坚持一下,让人谈虎色变的高原也不仅如此。但是这一坚持就是十八年。破旧的民房、仅仅一部卫星电话、周围含汞量很高的水……能想到不能想到的艰苦环境,这些就是他们的工作环境。
(拉日铁路现场配合施工)
2001年,在他30岁生日的当天的后半夜,窗外开始飘雪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他,就起身蹲在厕所将借来的打火机不断打着、吹灭、打着、吹灭……反反复复,打火机的焰火在眼里亮了三十次,一个三十而立的男人,在心里像个孩子一般默念着“祝我三十岁生日快乐”。
(现场测温)
作为青藏铁路地质专业负责人,刘争平全程参与了青藏线的初测、定测、补充定测、配合施工、青藏铁路总结编撰和通车之后的科研观测,在和同事无数次调查的基础上,成功绘制了首张青藏铁路冻土区的“CT”照片,即1:20万青藏铁路冻土地温分区图,为冻土设计奠定了基础。自2000年起,他主持及参与开展了66个科研课题并担任13个课题组的组长,其中经国家鉴定并应用的科研成果20余项,创造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其中青藏铁路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7年8月主编完成了《高原铁路勘察设计规范》、《高原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原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编撰工作,使得冻土工程技术得以形成国家标准进行推广,实现了技术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形成了高原冻土工程的“中国标准”。
(央视截图)
2013年参加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时,刘争平激动地自我介绍说,“我是陕西省的,来自铁一院,在青藏铁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听青藏铁路,握着他的手十分亲切地说:“青藏铁路,我知道,我十分佩服你们坚持不懈的毅力。”然后又连说了两遍“你们辛苦了,辛苦了!”
(全国总工会第一副主席李玉赋与刘争平亲切握手)
西安矿院的“90后”生活
1989年,风华正茂的刘争平,包里背着录取通知书,难抑欣喜地迈入了矿院的大门,因此算得上是矿院的“90后”。用刘争平的话说,虽然他的成绩一般,但是十分善于举一反三、勤于思考,稍有不解的疑惑,就经常向自己的老师夏玉成等请教问题。上大学时,他非常喜欢微机课,直到在铁一院工作后,他从实践出发用VB编写了一个绘图程序,该软件沿用至今。
(刘争平毕业证)
“90后”刘争平曾担任矿院学生会副秘书长,负责在南院总协调学生文体活动,元旦过节时,他们装潢着南院的活动室,为全体同学敬献节日活动。他带领着同学们在教室钉钉子、拉铁丝,和同学们一起手写字谜,万事俱备,等到其他同学纷纷来到活动室猜灯谜,猜对了的同学可以领取圆珠笔芯……回忆起那段学生干部的生活,他脸上泛起了青涩的微笑。他的学习和工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教过水文班的教师合影 )
“90后”的班级凝聚力特别强,读书时,大家一起学习、参加比赛,他所在班级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优秀班级”,毕业20年聚会时,昔年同窗有24位再聚首,一起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这是很多班级都不会有的。
(水文班师生合影)
“90后”不仅生活是多彩的,甚至爱情也是纯真美好的。临近毕业的时候,一位同班同学找到了他:
“你毕业之后要去兰州呀,我也想去,那我们在一起吧”
“好呀好呀!”
憨厚的刘争平也许当时不会想到,这是命运赠与他半世未拆的礼物。就这样,刘争平和他的同班同学,在大学四年一直羞于启齿的情愫,就在毕业之后生根发芽了,他们开始了彼此的初恋,并且最后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再到日久天长。 此去经年,青藏线上他想着她,青藏线下她等着他;他因为工作而不能顾家,她因为爱理解他。
沿着最美公路骑行,看天空万里卷云、把美丽的青藏高原写进诗里,是刘争平工作之余再简单不过的爱好。乐观、憨厚、像白云一样纯粹,是所有熟识他的人对他的印象。
2017年6月,刘争平劳模创新创业工作室成立。这是雪域高原第一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双创”工作室,也是西藏第一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不断传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青藏铁路尖兵精神,积极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技术革新、技能攻关和创造发明活动,先后攻克了冻土、地热、复杂地质结构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难题。刘争平说,未来的路还很长,他将继续发挥好工作室的创新创业作用,发挥好劳模带头作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服务于企业的科技发展,为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往期精彩回顾
校庆·西科记忆①||遥记当年创业艰 无问西东 但问初衷
校庆·西科记忆②||王仁远:我的前半生和矿院的不解之缘
校庆·西科记忆③||王明瑞:煤炭战线上的巾帼英杰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策划: 李波
文稿: 李波 苏畅
编辑:王一铭 高思奇
鸣谢:校友刘争平
责编: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