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创立时的时代背景及意义。中国近代史从1840的鸦片战争开始,此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两派,即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办“洋务”,兴“新学”,开展了洋务运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王朝大败收场,一些清王朝官员倡导创办新式教育。其中最有名的是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创办的北洋西学学堂,是以西学体用模式运作的大学,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创办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
1909年,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福公司因在河南焦作开煤矿和当时的清政府签订协议而创办了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第一所私立工科高等学校,被公认为是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源头。
从诞生开始,这两所高等学校师生就怀抱教育强国梦想,深深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类进步的坎坷历程中。虽经历了上百年的数次搬迁、合并、院系调整,经历了上百年的艰辛与奋斗、嬗变与发展,却开创了中国现代大学和中国煤炭高等教育之先河,也为新中国孕育出了一批高水平大学。今天的西安科技大学就是以这两所学校的矿冶工程学系为渊源发展而来。
合并建立国立西北工学院时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一些著名的大学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至1938年8月的一年内,全国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所因损失惨重被迫停办。在国破家亡的民族生死关头,为了让中国教育文脉得以延续,使无校可归的师生不致失学当亡国奴,受奴化教育,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102人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本侵略军破坏我国教育机关的罪行,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一些高校迁往内地办学。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并迁往陕西城固。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抗战时期,仅仅存续了1年零4个月的国立西北联大,集中了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工科大学(北洋工学院)第一流的师范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规模极为庞大的综合大学(北平大学),以及颇具特色的矿业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整体植入广袤的西北大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西北高等教育落后的面貌,为中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国立西北工学院在国破校散、颠沛流离的艰难时期,汇聚四校精英,坚持了四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确立了“精英教育”的办学思想。西北工学院从1938年建立到1957年合并总共存在了19年时间,它诞生在西北的陕南山沟,成长在古都咸阳,深深扎根在大西北的沃土。今天,除北京的四所高校有西北工学院分出的专业外,西安有六所高校都与西北工学院专业密切相关。可以说,西北工学院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奠定了高起点的基础,起到了播撒种子的作用其矿冶工程学系----采矿系就是今天的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
西安矿业学院建立时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情况: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发端。其时,西北工学院也在院系调整之列,为了把西北工学建设成国防工业大学,1957年西北工学院部分系迁出,而采矿系迁并为交通大学(西安)采矿系。交通大学西迁及意义。1955年3月30日,国务院二办收到高教部上报中央《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提出加强内地高校的任务,其中就有交大由上海迁往西安。交大的西迁,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西安交大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西北工学院采矿系并入交大的一年中也取得新的发展,教职工人数由26人增加到98人,由采矿系发展为采矿系、地质系,并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矿山机电专业。
西安矿业学院的创立背景及意义。煤炭是工业的食粮,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西北地区又是我国的主要煤炭基地之。但是,1958年时整个西北地区煤炭战线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工程技术干部奇缺。如陕西省从事煤炭生产的职工33964人,而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仅有610人,只占职工总数的1.8%。煤炭教育事业也十分落后,整个西北地区没有一所培养煤炭工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西北地区开始有了第一所煤炭高等学府,有了第一个培养煤炭工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从历史演变看,西安科技大学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从建校之日起,就与祖国煤炭工业同呼吸、共命运。60年来,西安科技大学师生始终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地矿相关行业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形成了“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先后培养了13万余名具有“基础厚实、作风朴实、工作扎实、为人诚实、勇于创新”特点的人才,研发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成为我国西北矿业、安全科技与教育的摇篮与高地,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学校的历史,从大的脉络和重要节点看,学校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源自津豫,出于名门;薪火西传,烽火磨砺;两次迁并,一次独立;两次更名,一次共建;地矿特色,一脉相承;扎根西部,蔚为大观。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来源:校史办
作者:朱旭风 郭连江 王孝云
编辑:郑欣欣
责编: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