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衣、食、住、行,交通工程专业主要解决“行”的问题,包括人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交通工程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地铁控制中心
地铁隧道
公交专用道
智能公交系统
01
专业介绍
本专业依据培养目标构建先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基础课阶段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打下坚实的工科专业基础。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阶段,以交通系统分析、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组织与运营管理等3个知识领域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注重实践性环节,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道路与轨道交通工程方面的科研、规划、设计和管理型人才。
02
历史沿革
1956年
并校之前的工业运输专业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前身;
1999年
正式建立交通工程专业;
2003年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由一个专业方向调整为2个专业方向,即总图方向和交通方向;
2009年
面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形势,我校适时将交通工程专业调整为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交通工程专业。
03
师资力量
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专业教师团队具有奉献教育事业、钻研教学技能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专业所在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专业所在系荣获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先后获得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陕西省教育厅、宝钢教育基金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等中省部门、权威行业组织以及学校授予的各级各类教学奖励和荣誉称号,共计20余项。
教学及科研团队简介
1.交通大数据与出行行为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
陈君副教授
团队成员:李晓伟博士、李晓华讲师、马兰讲师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系统分析和优化、交通行为研究、公交都市规划、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
2.城市交通设计与静态交通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
李聪颖副教授
团队成员:田准讲师、李微助教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交通安全与管理、总图设计与运输规划、城市静态交通规划与设计
3.轨道交通与安全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
雷斌教授级高工
团队成员:曹振教授级高工、王玉萍副教授、张娟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公共交通站点一体化研究(TOD)、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安全与行为、道路与铁道工程
4.智能交通与城市规划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
王秋平教授
团队成员:张琦博士、王肇飞讲师、张逊逊博士、左精力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智能交通
5.场地设计与热环境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
杨秋侠副教授
团队成员:林宇凡副教授、李锐副教授、李睿副教授、李婷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场地绿色基础设施渗水机理研究、绿色基础设施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企业生产物流优化及仿真、场地竖向优化研究
6.智慧城市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
邵小东讲师
团队成员:陈大鹏副教授、林宇凡副教授、李伴伴博士、耿娟讲师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建设大数据研究、总图BIM应用与开发、总图运输设计系统优化研究、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
04
教材、专著及成果
部分成果
05
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
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培养具有扎实土建类知识基础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构建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知识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具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整体性的专业视野和系统性的专业思维;以传统的交通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为基础,打通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的知识体系,形成陆路交通系统知识相贯通的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着眼国家中长期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掌握交通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够胜任道路、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研究等工作,拥有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终身学习的意识,能面向未来,具有良好国际视野的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
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拥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有效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能够熟练应用交通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规范,从事道路、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交通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等工作。
4.能够跟踪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前沿技术,具备研究开发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5.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提升知识水平与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
06
主要课程和专业实践
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建筑力学、工程测量、工程制图、运筹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土力学、水力水文学等。
专业课程:交通运输工程导论、城市规划原理、交通系统分析、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原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专业英语、交通调查与数据处理、交通仿真技术、交通战略与政策、物流学、交通安全工程、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停车场规划设计、城市客运交通系统、运输经济学、交通行为分析、智能运输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工程施工与管理、机场与港口规划、铁路线路与站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信号及列车运行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
专业实践:包括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其中,实验教学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工程测量实验、建筑力学实验、道路材料实验、交通仿真实验、交通流量调查、交通行为调查等。实习环节包括测量实习、认识实习、道路勘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包括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铁路线路与站场课程设计、交通规划原理课程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路基路面课程设计、交通设计课程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课程设计。
参观地铁施工现场
参观高速公路钢筋加工车间
参观高速公路收费站
认识实习
地铁模拟驾驶
参观地铁车辆段
07
学生获奖
交通工程专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近年来,学生积极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各项双创竞赛以及文体比赛,获得多项奖励。
08
大学生生活
面对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形势,交通工程专业将轨道交通研究作为专业特色。大学四年,同学们将从学科知识到专业实践,全方位接触道路、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学术内容,学习专业相关理论、聆听业界前沿学术报告、不断加深对专业的认知水平,培养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在专业培养体系的指引下,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工作安排,将逐步培养同学们成为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历丰富、品德修为优良、心系国家建设的工程师。
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学术报告会
学科竞赛培训
交通科技竞赛
主题观影活动
义务植树活动
09
就业去向
交通工程专业每年招生约60人,在校本科生约240人,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39%,研究生及出国留学升学率到达29%,毕业生的就业与升学率名列我校前茅。毕业生可以在道路与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部门、设计咨询机构、工程建设单位、运营管理企业及教育研究机构从事交通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等工作。
交通工程专业在省级特色专业、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校级教改重点项目“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及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研究”等项目的支撑下,围绕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开展了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实践环节与设置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单位
10
优秀毕业生
王若琳
2011年毕业,现在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作,注册城乡规划师、注册咨询师,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上海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提名奖等。
王思颖
2011年毕业,现在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获得《全运会交通专项规划》—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西安市公共停车场建设规划》—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优秀奖等。
任欢
2012年毕业,现在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获得《西咸南环线规划控制研究》—陕西省优秀规划成果三等奖;《西安市道路实施情况摸查》—西安市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西安市道路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西安市规划院优秀成果。
黄一哲
2015年毕业,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持北大-林肯研究院项目,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十四五”规划等科研项目;发表/在审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SSCI 6篇;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等。
李敢
2015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现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工作,主要参与完成和林格尔新区交通战略规划、雄安新区起步区道路工程及场地竖向专项规划、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等重大项目。
易超
2015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现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工作,参与完成多个综合交通规划、交通战略规划、单元规划、交通研究专题等。
魏贤鹏
2015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现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发表论文3篇,申请国家专利1项,参与昭乌达哲里木路快速路提升改造工程,大同市开发区纬一路道路新建工程、上海市内环高架路面大修整治工程等设计。
邵壮壮
2017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现在北京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10篇(SCI检索3篇,EI检索5篇,CSCD检索2篇),其中一作(或导师一作)论文3篇,获得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
执行编辑|李嘉悦
责任编辑|李丹 李杨 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