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
专业历史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已有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获批国内第一个服装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先后获批“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 试点、“陕西省一流专业”,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纺织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设置了成衣设计与工程、服装商学、内衣设计与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和并行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本专业培养适应服装和时尚产业发展需求的,具备人文科学、美学与职业素养、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基础、服装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在服装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制造、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质量控制、贸易管理等工作,能够解决复杂服装工程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服装和时尚行业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品牌策划、技术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
▼
师资力量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6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助教9人,已形成一支数量满足教学需要,职称、年龄、学位、学缘等结构较为合理、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师资队伍。其中,“纺织之光”奖教金获得者2人,陕西省“千人计划”1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三秦人才津贴享受者1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3人。
戴鸿,男,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中共党员。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被ISTP检索10篇。近三年,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果名称:基于服装专业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陕西省教育厅,2018年2月;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果名称:以培养服装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7年11月;荣获第一届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旭日杯”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指导作品名称:《创绘——打造创作类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管理教育学会,2017年5月。
任军,男,1973年2月,中共党员,服装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3篇。参与和主持科研项目12项,包括:2.《古长安服饰研究与展示》、《宝鸡中北职业技校校服开发设计》、《福建地区人体号型测量研究》、《成年人人体尺寸测量--陕西省(09KJ-065)》、《基于互联网的三维人体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中国未成年人人体尺寸测量(陕西省)》等、智能化服装结构设计系统研究及开发、个体防护服装3D定制系统、陕西东方新闻出版研究所信息化系统的建立2012KJ-271等。
徐军,女,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多年来,主要在功能服装与材料及其检测评价技术研究、人体工学与计算机辅助服装舒适性评价与预测等方面做潜心研究。先后承担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创新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教学和科研领域荣获多项荣誉,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陕西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部委级优秀教材奖1项,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业学会等厅局级奖多项。曾被评为西安工程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青年科技标兵”及荣获“教学名师”等称号。
刘静伟,女,1983年毕业于西北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三级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是设计思维的研究、纺织服装的评价与标准的研究、服装与服装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多年来,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近23项,发表的高水平论文60多篇。撰写的《服装材料学》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将、《酶洗纺织品及应用研究》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服装材料学〉及配套教材》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进步三等奖、《科学与艺术双引擎驱动下臻美教学模式的建构》获中国纺织服装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西安工程大学特等奖、《[手工艺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获纺织总会教学成果三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汪秀琛,女,1972年10月,中共党员,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新型功能性服装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防电磁辐射服装、自发热自发电服装、纳米抗菌自清洁服装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近三年的科研项目包括:⑴基于弹性节点三维结构模型的电磁屏蔽服装屏蔽性能理论研究,2017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⑵基于空间多尺度多特征等效介质模型的电磁屏蔽织物屏蔽效能变化规律分析及快速预测模型构建,2019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三;⑶多层多介质电磁屏蔽织物吸波特性的机理研究及功能设计,2019年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⑷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电磁屏蔽服装未封闭区域屏蔽效能空间分布研究,2019年完成,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主持人。近五年,发表SCI论文9篇,2013年至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
蒋晓文,女,1968年5月,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性研究,服装智能制造与管理。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以及“纳米技术的安全性研究进展”、“日本女学生的着装”、“流线化生产系统在我国服装企业应用的可行性”、“经编间隔织物文胸罩杯的模压性能研究”、等核心论文10多篇。近年来主持及参加了“陕西秦星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基于材料形状的服装造型模拟研究”、“服装压敏凝胶设计与智能响应研究”、“服装专业图书现状调查”、“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延长油田丰源实业总公司制衣厂设计”、“基于现状分析的服装生产线优化研究”等科研项目,2018年9月,被评为第八届西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2019年8月,主持教学成果“基于成果导向的服装工业化生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评“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年8月,参加的教学成果“服装专业基础课程‘一中心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获得“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邓咏梅,女,1969年02月,博士研究生,高等教育与质量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博士。担任主讲教师的“服装材料学”获得陕西省级精品课程称号。主讲的“设计思维”课程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纺织协会教学三等奖。长期从事服装产品研发与评价、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性、服装数字化工程与技术研究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多年来主持的研究省部级项目1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篇。
刘凯旋,男,民革党员,博士研究生/双博士学位,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3D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服装工业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如3D服装设计、3D纸样开发、服装合体性评估、服装智能CAD软件开发、服饰文字、古代服饰虚拟仿真与复原等。近年来发表SCI论文25篇。科研方面:[1] 2018.01-2018.12,主持,国家级项目,国家文化部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名称:汉代服饰虚拟仿真,在研(15万)。[2] 2019.01-2021.12,主持,国家级项目,国家科技部自然基金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名称:服装合体性感性认识机理分析与建模,在研(26万)。[3] 2018.08-2024.08,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服装设计智能化与古代服饰考古复原研究,在研(110万)。[4] 2020.01-2022.12,主持,省部级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设计——青年科技新星,服装设计中智能辅助与仿真技术研究,在研(10万)。[7] 2019.04-2024.04,主持,厅局级重点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交互体验下的中国古代服饰虚拟仿真与智能设计,在研(50万)。荣获陕西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陕西省“交互体验下的古代服饰虚拟仿真与智能设计创新团队”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
冀艳波,男,1970.01,硕士研究生,副教授。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17篇。研究课题包括:⑴《个体防护装备3D定制设计系统》,2011kj-130,横向课题,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主持人,2011.08-2012.05;⑵《建立服装部件纸样资料库》,横向课题,香港制衣训练局,主持人,2010.03-2010.08;⑶《男休闲夹克衫版型设计》,横向课题,陕西凯沃服装有限公司,主持人,2006.09-2006.12。
薛媛,女,1975年9月,党员,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服装色彩研究,服装感性工学及色彩管理,人体工学与舒适性研究。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24篇。科研方面:1)“基于中国应用色彩体系的服装配色评价模型的构建”(11JK0973),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研究,主持人;2)“好运来-针织呢绒面料图案系统的开发及应用”[2014KJ-048(HYL-201509)],好运来针织呢绒有限公司,主持人;3)“防护夹克及连体服设计制作”(2015KJ-031),襄阳宏伟航空器有限责任公司,参加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用于表示肤色的标准色卡的获取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510109652.3。
吴龙,男,1976年01月,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工程,服装数字化方向。近年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1篇。科研方面:(1).2018年参与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补助协议项目,陕西省科技厅,2018-2020,主要参与者。(2).2017年主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性计划项目“文胸模杯模压成型仿真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主持人。教学方面:(1).指导研究生朱昌琳项目(chx2020011)获得西安工程大学2020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参与的教改项目“关于创新型服装工业化生产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获年得2019纺织之光教改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参与人;(3).指导学生赵琳等参赛项目“功能性温感变色服有限责任公司商业企划书”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银奖。
厉谦,女,1966年7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纺织服装材料应用研究。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11篇。科研获奖:2016年2月,《基于数据的纺织过程质量波动预测模型及系统》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4);2016年11月,《基于数据驱动的纺织过程质量预测模型及其智能监测系统》获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3)。科研项目:1.承担陕西省科技厅“基于大数据挖掘的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研究”,2016年6月~2018年12月;2.承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小学生人体三维测量和服装号型制定要求”(SDBXM48-2018),2018年6月~2020年5月;3.2014年承担项目“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第二)2014KJ-031。2015年6月《我校教务管理系统体系的完善与教学资源优化实践》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
齐静,女,1979年9月,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讲师,研究方向为三维人体测量及数据分析:三维人体测量技术、人体体型分析、三维人体建模、服装号型等。2014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可控约束条件下曲面几何形状可连续变化的女性胸部数字化模型研究”(61303120),2014.01-2016.12。2019年主持“老年人人体数据采集”项目,闽江学院,2019-2019。发表高水平论文11篇。2017年取得一项发明专利《用于表示肤色的标准色卡的获取方法及其应用》(ZL 2015 1 0109652.3)。2018年取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服装屏蔽效能检测暗室》(201821148185.0)。2018年取得两项软件著作权:《基于知识驱动的服装智能制版系统》(2018SR992293);《文胸知识管理原型平台》(2018SR993051)。2017年论文《西安地区中老年女性体型特征及体型分类研究》获得第四届中国服装科技发展会议优秀论文奖。2017年成果“基于知识驱动的西装样板自动设计系统”获得第四届中国服装科技发展会议科技进步奖。2017年成果“服装缝制生产线仿真系统”获得第四届中国服装科技发展会议科技进步贡献奖。
徐咏驰,男,1978年10月,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专业及研究方向:印刷品呈色原理、颜色测量。发表EI论文:1)Xu Yongchi, Zhou Shisheng, Xu Jinlin. Segmentation Methodology for Plate Microscopic Image[C].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SSE 2008).2008,6:233-236(EI:20110713665888);2)Xu Yongchi, Zhou Shisheng, Xu Jinlin. New Algorithm for Ink Trapping Ratio Based on Transmitta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Information and Mechatronics.2012,489-493(EI: 20133416636213)。
刘驰,女,汉族,1966年7月,博士,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原型、上装、下装、领袖结构、工业样板、立体裁剪等)、服装造型与服装结构研究、服装结构与运动功能性研究、服装舒适性和适体性研究、人体体型调查及服装结构研究、非标准姿势三维人体扫描研究、东西方服装纸样比较研究、服装CAD-COAT软件研究及应用、内衣设计、内衣评价等。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自2001年以来,主持或参加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一直在服装工程领域内做深入研究,除完成近10万字的全英文博士论文以外,独著或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篇,其中10篇为英文论文,以第二、三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18篇为英文论文。科研项目如下:1.负责人,服装工程实训中心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400万元人民币,该项目已于2012年2月获准实施。2.负责人,服装制造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省级财政专项资金,600万元人民币,该项目已于2012年2月获准实施。
梁建芳,女,硕士,教授,服装商学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服装市场及产品研发、服装消费行为及虚拟仿真、服装供应链运营与设计、服装新媒体运营与技术。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73篇。科研方面:1. “绿色发展”视域下陕西城市居民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引导研究(2018S41)。2018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项目主持人2. 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7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级重点项目 17BZ037),2017年,项目主持人3. 基于B/C服装网络消费行为的动静态测试及数据挖掘分析——以陕西服装企业为例.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3JK0749)。2015年,项目主持人4. 《服装市场营销》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陕西省教育厅,项目负责人,2019年;5. 省级创新创业课程《时尚品牌策划与创业》建设。陕西省教育厅,2019~2020年 ,项目主持人。6. 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2017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7BKJGLX155)。2017年,项目主持人。获奖方面:1. 教学研究成果 “基于教师胜任力的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获得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 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指导学生成功获批2018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2018年,指导学生获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铜奖;2019年,指导学生获得西安工程大学希望杯一等奖。
▼
科研成果
近三年,专业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共计1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5项、校级8项,见图1;指导“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7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2项、优秀奖3项,见图2;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及行业比赛,共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12项。
近三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共组织实施教学研究项目3项。
近三年,专任教师教学研究项目获奖5项,见图3。
图1 教师近三年指导创新创业项目
图2 教师近三年指导“互联网+”项目获奖情况
图3 近三年专任教师代表性教学研究项目获奖
▼
实验室建设
本专业实验室包括服装工艺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服装材料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服装打板室。专业实验室的场地面积和设备数量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专业实验室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服装工程专业实验总数为69个,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占比为81.2%,实验开出率为100%。
▼
实习实践
实习是服装设计与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工程教育理念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特色的关键环节。
通过生产实践、毕业实习环节,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等有关内容,对巩固所学理论,了解服装流行和发展趋势,服装企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及管理知识,综合大学四年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树立劳动观念、时间观念、市场观念,培养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
行业发展
CFW中国服装人力资源研究机构受中国服装协会官方委托,针对2015-2016以及十三五期间人力资源发展进行调研分析与趋势预测。
据统计,当前行业从业人员约1800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除却流动性较高的技术一线及终端一线人员,人才缺口一直存在。
调研数据显示,对于行业企业更长远的人才计划,未来5年内急需的人才为,研发设计类人才(55%)、销售型人才(48%)、专业型人才(42%)、技术型人才(40%)、经验型人才(35%)、电子商务、渠道类人才(33%)、核心管理人才(23%)、新渠道运营人才(21%)、海外拓展人才(11%)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10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14.28亿元,同比增长3.55%;利润总额779.09亿元,同比增长8.93%;销售利润率为5.48%,比2017年同期提升0.27%。在经***压力加大背景下,行业的运行质量在提升,已从原来的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服装产业以消费者为中心、数据化驱动的全新产业生态,正在快速构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贯穿在从消费感知、产品创意,到柔性化、智能化制造,再到管理、营销和服务的全产业链过程之中,企业的技术禀赋、数据化思维和信息化应用程度已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服装企业普遍需要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具有适应新时代的经营管理思路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服装产业正在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在产业经济中低速发展的形势下,区域结构调整加快,在组织原有的产业集群提升的同时,培育和扶持新的产业集群。
纺织工业作为陕西省传统支柱产业,曾是陕西省第一产值、利税和创汇大户。经过《陕西省纺织行业三年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纺织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咸阳、西安、宝鸡老纺织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通过退城入园、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已焕发出新的生机;眉县常兴镇、乾县城关镇的一批民营纺织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以装备换市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榆林市多年来大力扶持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产量占到全国羊毛防寒服总量的70%,榆林已成为国家羊毛防寒服名城。同时,以西安、咸阳、宝鸡为主的关中地区,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职业装生产基地。目前,陕西省已形成一个以棉纺织为主体,包括服装家纺、丝绸、印染、纺织机械、科研院校等配套的纺织工业体系。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通过加快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改造,推动纺织服装企业创新升级;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纺织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功能型面料、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织机械以及服装的个性化定制等方面形成特色;打造高精尖产品,做好品牌升级;进一步加大对陕西纺织服装行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陕西省纺织服装行业的良好发展。
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陕西省是军工大省,历次国庆大阅兵所展示的新式武器装备的一半都是陕西生产;陕西省也是航空产业大省,占有全国四分之一的航空专业人才和高精尖设备,是我国大中型飞机设计、研发、试飞、生产的重要基地。2018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以更专业的组织推动军民融合工作。军用纺织品服装的研发,需要具有科学、工程素养,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结合国家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综合服装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分析,本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时,坚持适应我国服装行业发展需求,构建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就业形势
2019年4月-5月,通过网络渠道以实名制的方式,对本专业2013年及以前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的调查的对象共106人,其中有效问卷103份。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部分毕业生目前都就职于陕西(37.74%)、广东(24.53%)及上海(7.55%),占总调查人数的约70%。
毕业五年毕业生就业地理分布图
在企业性质方面,我校大部分毕业生目前都就职于大型民营企业(31.13%),学校(18.87%)及其他(23.58%),有部分继续学习深造同学选择这两项(共8位),其中,学校主要包括在各大专院校担任于本专业相关的教师工作;其他中主要为涉及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个体产业。
毕业五年毕业生调查样本企业性质
岗位级别中层(43%),基层(31.13%),高层(11.32%)(图4-2-4),主要就职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岗位及管理岗位,这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符,也说明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良好。
毕业五年毕业生岗位级别
除此以外,调研同时对毕业五年学生培养方案达成度进行了调查,数据见下表:从调查结果看,各培养目标达成度均超过0.91,综合评价达到了0.96,这表明本专业毕业五年学生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其中,尤其认为自己能力基本完全达到预期,这也证明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END
招生办公室·“橙小招”工作室
图文编辑:何洛
指导老师:车骏马全海
▼
往期精彩回顾
▼
西安工程大学2020年陕西各区县招生宣传咨询会来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用最少的能源,造最宜居的环境。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驱物代人,智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