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学以致用
博学于文,六十载杏坛设教,诗书琅琅
义以为质,两千里汉水流声,星辰璨璨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20年招生宣传片
文学院2020年本科招生计划
文学院 博文楼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植根天汉沃土,传承文化血脉,承担教育使命,经过60余年的发展进步,已经成为师资队伍完整、学科专业齐全、办学经验丰富、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在陕西省具有较强实力和良好口碑的中文与新闻传播类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师范性、地域性、应用性的办学特色,为基础教育和地方文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万余名合格人才。
办学历史
1989届校友毕业三十年回访母校
1999届校友毕业二十年回访母校
1977级校友捐赠“问道于斯”景观石
60年校庆校友返校师生座谈
师资队伍
文学院现有教师6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8人,硕士学历以上教师占比达85%。教师的职称与学历层次较高、年龄与学缘结构较好,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具有敬业精神和进取意识,2011年和2016年两次荣获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文学院教师合影
文学院教师职称结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大宏教授受聘为我校汉江学者
中国古代文学创新团队
薪火相传——举办老教授荣退仪式
开展老教授学术成就研讨活动
本科专业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和广播电视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是传统师范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学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汉语国际教育是新兴专业,主要承担推广中华文化、培养适应海外汉语教育师资队伍任务;广播电视学专业适应传媒业发展趋势,主要培养广播电视及网络与新媒体发展的传播类人才。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卓越中学语文教师为主要目标。适应新时代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文化出版、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及其他教育工作、文字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大学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美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语文课堂与教学论、语文课程教学技能等。
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学制四年,修满学分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基础教育语文师资、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党政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及文化出版机构等工作人员。
汉语言文学专业赴汉中名校开展教育见习
汉语言文学院专业赴武侯中学开展教育见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常年开展教师技能竞赛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获西北地区师范生技能大赛二等奖
汉语国际教育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基础,对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外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具备汉英双语会话、跨文化交际等基本能力,并具有语言文字应用潜能,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影视传媒等相关领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高级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与听力、国外汉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外国文化与礼仪、中国历史文化专题、中华才艺专题,赴海外汉语教学实习等。
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学制四年,修满学分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国内文化交流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者。
泰国南部任教的文学院汉办志愿者团队
汉语国际教育2014级对外班考取21名研究生合影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第十四批赴泰实习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生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留学生诵读作品荣获教育部与语工委举办的“中华诵写讲”全国大赛优秀奖
广播电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信息社会新闻与传播行业的发展要求,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广播的文化知识,先进的传播理念,扎实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技能,能在传媒行业、政府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营销传播部门从事新闻采写、视频、音频类节目策划与制作、媒介运营及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史、电视摄像、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广播电视播音、电视画面编辑、融合新闻学、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类型与策划、广播电视评论、After Effects、平面设计、三维动画制作、社会调查与方法等。
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学制四年,修满学分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各级各类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机构、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采访、编辑、制作、节目主持、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传媒工作者。
广播电视学系2014级同学赴汉中电视台开展见习活动
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广告大赛获奖
广播电视学系学生留坝实习
广播电视学系学生实习
学子风采
硕士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是省级优势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7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具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以学术型硕士为主体、以专业型硕士为两翼的发展格局。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600余人。
教学改革
文学院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陕西省特色专业、一流专业,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教学改革硕果累累。
2012年以来,“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卓越教师为目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以应用性为导向的中文专业师范生校地协同开放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探索”三项教学改革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学研究
文学院教师具有良好科研实力,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国家语委项目3项,省级项目20项,厅局级项目40余项。
付兴林《〈长恨歌〉及李题材唐诗研究》《白居易昭君诗的文学审美价值及其启示意义》、陈燕《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再探:现状、问题与趋势》先后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冯北仲长篇小说《遗园》获第五届柳青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
冯北仲老师长篇小说《遗园》获柳青文学奖
获得国家语委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
学术交流
文学院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不断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及全国性学术团体的联系,举办多场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术会议。2015年,举办《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与汉中市档案局共同主办纪念文同知洋州94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7年,与陕西省作协、汉中市文联共同主办长篇小说《母亲河》创作研讨会、纪念《山祭》出版三十周年暨王蓬小说创作研讨会。2018年,举办陕西汉中·中学语文教育论坛、陕西省中文学科首届研究生论坛。2019年,举办全国元代文学研讨会、海峡两岸明清小说学术讲座暨研究生论坛等学术会议。
纪念文同知洋州940周年学术研讨会
举办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举办陕西省中文学科首届研究生论坛
邀请著名作家王蓬作《丝绸之路的文化探访与文学书写》学术报告
举办全国元代文学研讨会
第二课堂
文学院注重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从专业教学到社会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常年举办“太白杯”古诗文背诵大赛、“曹禺杯”话剧表演大赛、“天汉杯”微电影大赛、“情寄理工,诗香满园”诗文朗诵大赛、“汉韵风采”成语听写大赛、“博望”文学论坛、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先后有500多人次在全国高中语文教师读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奖。2007年以来,文学院学生有300多部文学作品、新闻作品、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青春聚力助脱贫”暑期社会实践团荣获2018年全国最具影响好项目荣誉称号
举办旱麓学术论坛
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考察蜀道遗迹
实习实践
文学院与兄弟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广泛联系,建有教学实习基地40余个,可以满足各专业学生实习需要。在泰国建有教育实习基地2个(包含26所中小学、1所高校),每年派出近百人赴泰国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实习。
文学院与渭南师范学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每年组织研究生赴渭南开展《史记》研究等专项考察学习。
赴渭南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活动
与地方融媒体中心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协议
人才培养
近年来,文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问题,每年都有大量同学升学深造。2014年至今,累计有200多名本科生考取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24名硕士考取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博士研究生,70多名毕业生考取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赴泰国、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韩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广大学子正在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成为文化和教育战线的新生力量。
中文系学生西北地区师范生技能大赛获二等奖 | 文学院学子在第七届华文杯获得佳绩 |
研究生参加我校首批赴韩国水原大学国际交换生项目 | 研究生赴日本长崎大学参加学术研讨 |
文运同国运相连,文脉同国脉相牵。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的发展进步,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愿与大家携手同行,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憧憬在连城山下偶遇
期待在天汉湖旁相识
这个秋天
我们在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等着你!!!
——END——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一环路1号
电话:0916-2641900 2641884
传真: 0916-2641884
学校网址:http://www.snut.edu.cn
招生网址:http://zs.snut.edu.cn
招生邮箱:zsb@snut.edu.cn
文稿:李宜蓬(文学院)
审核:李宜蓬(文学院)
编辑:王远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