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属于计算机类专业,是信息科学之本。本专业是研究学习和研究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协同开发和设计的能力的专业训练,具有研究、开发、应用和集成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系统的基本能力。
1
专业发展历史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院成立初期首批建设的专业,本专业以“校企协同育人”和“本硕直通”的专业特色为西北地区及全国培养具备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协同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06年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2017年评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
#2019年入选陕西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2020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硕直通”连读生,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国近百所知名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海外导师对接,导师全程指导助力学生牵手世界名校。
2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协同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清晰表达,在团队中发挥有效作用,能通过多种终身学习的途径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教育、企事业等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系统开发与测试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专业核心课
本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模拟、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4
师资团队
本专业以吕建平教授、闫文耀院长为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专业现有专职教授1名,兼职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助教2名。其中副教授以上占3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92%以上。近3年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引进青年教师2名,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及技能培训。
5
科研成果
教师专业方向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等计算机学科主要方向。自2009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参与的科研及教改项目达十五项之多,其中省级科研项目3项;专利5项;发表的科研、教学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EI或SCI检索7篇;主编或参编了《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多部教材。
部分自编教材
部分专利证书
部分获奖证书
6
专业建设特色
1)校企协同育人
本专业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校内制定专业相关教学实验实训平台,采用企业真实案例教学,实行产学联动,教师定期到企业深造。在校外,本专业与北京前千锋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作为实训基地,与大连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协议。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的能力。同时,大力支持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近几年本专业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竞赛奖项。
2)国际化办学-本硕直通
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高层次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实现“海外直通、名校读研"的目标。我校与美、加、澳、英等五大基上百所名校建立合作关系,根据本专业和学生基础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全球知名国际导师和具有丰富留学背景及申请经验的项目导师全程指导与陪伴,助力学生牵手世界名校。
部分海外合作学校名单
7
就业方向
近年来毕业后报考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逐年增多,升学率较高;本专业毕业生在政府机关、科研单位、通讯行业、IT行业、金融保险、生产企业、商业贸易、教育机构,从事计算机开发、应用、教学、科研等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5%以上,就业质量良好,薪资可观。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平均月薪达到7K+,部分毕业生在一线城市月薪1.4w+。根据外界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反映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务实精神,业务能力及学习能力强。
8
专家说专业
Dr Muddesar Iqbal
Senior Lecturer, Mobile Computing
Email:m.iqbal@lsbu.ac.uk
Telephone:020 7815 7437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cs
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UK.
Bio
Dr Iqbal is Senior Lecturer in Mobile Computing in the Divis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cs, School of Engineering. He is an established researcher and expert in the fields of: mobile cloud computing and open-based networking for applications in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community networks; and smart citie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5G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multimedia cloud computing, mobile edge computing, fog computing, Internet of Things,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sation, quality of experience, and cloud infrastructures and services.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Today, the evolving computing technologies are virtually everything we touch. However,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imagine what will computing technology look like in the coming decade. Here are a few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 promise to keep computing performance rocketing ahead.
1)Quantum computing,uses quantum bits (Qubits) to replace traditional binary (0 and 1), which is able to drive very tiny, atom-level quantum computers but can solve highly complex problems, like transform medicine, breaking encryption, analysing genetic data, testing aircraft systems, millions of times faster than existing computers.
2)Nano-computing,uses molecular electronics to build biocomputer that can be swallow inside a pill but can perform parallel computation by moving multiple protein filaments. The small size will allow it to fit into any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human body.
3)Neuromorphic computing, is based on computable neuro and can process and learn from data as soon as data is generated, which train and execute neural networks from deep learning. The neuromorphic computing can emulates the neural structure of human brain.
4)Passive Wi-Fi, is a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at uses 10,000 times less power than the current battery-draining standard. The passive Wi-Fi can significantly save battery live and exponentially increase the connectivity. This technology can enable real Internet of Everything and potentially create entirely new modes of communication. a
Although the emerging technologies can significantly make improvements in our daily live, we need to ensure technologies supports our social infrastructures and never forget those values that make us human.
罗腾飞
东软集团西北大区总经理
背景
东北大学 项目管理硕士
深耕企业/运营商/军工/教育/公检法等行业领域内信息化类业务
公司运营管理经验丰富,所签署的项目是价值营销的典范
善于运用军事思维管理,在项目管理理论方面颇有建树
主持项目
1)西安市健康防疫“一码通”项目
2)解放军“士兵手机合规使用监管平台”
3)航天部智慧总体建设
新生寄语
想象从来没有边界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入
软件让我们的世界更有温度
令你感受更多的奇妙
软件的奇妙是超越技术的。我们将以更敏捷、创新的方式,用软件帮助个人、企业、及众多行业应对万物互联时代的升级。软件是赋能的工具,软件与众多行业、产业融合,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搭建新的平台与生态。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价值创造的路上,赋能新生活,推动社会发展。
9
学科带头人
吕建平,男,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97年首批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曾担任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理事、陕西省高教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等。长期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科研及教学管理工作,主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出版专著、教材各一部;主持并完成多项部级、省级科研、教改项目;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
10
院长寄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学科之本,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科学侧重于研究现象、揭示规律;技术则侧重于研制计算机和研究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术手段。科学是技术的依据,技术是科学的体现;技术得益于科学,又向科学提出新的课题。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二者高度融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突出的特点。它除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因此,它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特征。
在信息化社会中所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是多方位的,不仅需要研究型、设计型的人才,而且需要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开发型的人才,而且需要维护型、服务型、操作型人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中变化最快的产业,因此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我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培养面向工业与信息化建设,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科学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够在政府部门、教育、企事业等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系统开发与测试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形式;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知识、能力、素质是进行高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将这三者融会贯通于教育的全过程,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竞争实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高新技术企业、通信公司、计算机公司、科研单位、教育单位、国家政府机关、金融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工作。随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相关领域会逐渐释放出大量的就业机会,未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空间是相当广阔的。
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极大创造性和广阔发展空间,它是支撑信息社会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在和未来可见的历史时期,它都是一个财富和智慧集中汇聚,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
欢迎报考省级一流专业--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将助你成才!
报考咨询QQ群
电话:029-83113022,8311308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皂河路2号
备注:版权所有,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