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是西安文理学院优秀年轻干部“弘扬延安精神 汲取精神力量”专题培训班在延安培训学习的第三天。
知青纪念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上午八点,在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忠良的带领下,全体学员来到了延安北京知青纪念馆。
一走进延安北京知青纪念馆大厅,学员们就被左右两侧墙面上的巨幅文字深深吸引。左侧的墙上写的是“北京—延安 28000”,代表着28000名正在青春韶华的热血青年在当年离开生活条件优越的北京,来到这艰苦贫瘠的革命圣地。右侧墙上巨幅的延安地图标识出每个地区的北京知青人数。“时光荏苒,50多年过去了,一张张黑白的旧照片上展现着知青们当年的昂扬斗志,一件件生产工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知青们当年在艰苦岁月中经历的砥砺磨练。”培训班班长张力宁感慨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贫穷落后缺衣少食磨练了他们坚强的意志,淳朴厚道的陕北人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的延安精神淬炼了他们的灵魂。从他们的身上,我又一次深刻理解了今日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和精髓,使我更加坚定在党的领导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理想信念。”
路遥故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随后,学员们来到距延川县城5公里的延川县郭家沟村,探访著名作家路遥的故里。
到了这里,你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山村,平凡的是沟口的崖畔平台上有一个简朴的院落,坐落了几孔简陋的窑洞,看不出它和别的院落有什么不同,然后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著名作家路遥就是在这所不起眼的院落里长大成人。从破旧的窑洞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艰苦贫寒的生活条件,然而这些并不能阻挡路遥为了理想而坚持到底的信念,在这里,在当时,他用生命和激情谱写出中国农村历史进程的辉煌画卷,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打动人、启迪人的切实魅力。学员杨森林不禁感言:“路遥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给世人不仅留下了文学巨著,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活在亿万读者的心中。文学家柳青说过‘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口的’。关键要贵在坚持,坚持不懈的为梦想去努力奋斗,为初心去默默耕耘!路遥就是坚持最好的典范。”
参观完路遥故居,学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路遥的事迹像电影一样浮现在大家眼前。学员们深刻感悟到,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只要不忘初心,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梁家河:自强不息、勇于创新
中午时分,全体学员到达了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东维教授在知青井旁边以《知青情知青理知青魂》为主题进行了现场教学。王东维教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使学员们为之感动,深受鼓舞。
随后,学员们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和习近平当年住过的三孔窑洞,了解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种蔬菜、办代销社等,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学员宋瑞娟说:“习近平当年住过的三孔窑洞,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当年条件的艰苦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勤奋与坚强意志,感受到了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的情怀。这7年中,他以坚强的意志和不断学习的态度,“过五关”、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和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最令人感动的是,离开梁家河很多年后,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足以让人感受到总书记款款的爱民情怀。”
学习结束后,深受鼓舞的学员依然激情澎拜,在暮色中进行了热烈讨论。学员们纷纷表示,不管是参观延安北京知青展览馆、路遥故里,还是梁家河和王东维教授的现场教学,都给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这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深刻激发了学员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自觉锤炼党性,不忘初心牢记革命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前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青年干部培训班第二组全体成员
组稿、照片:张彤璞
文字素材:张力宁、杨森林、宋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