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饺子的传统习俗
浅
谈
“
世间千百味,唯有饺子香。今天,我就和大家来絮叨絮叨中国传统面食里的饺子。相传,饺子最早源自于中国传统民俗里的“交子”,又叫“角子”或者“扁食”,仅从光武帝刘秀规定民间使用干支纪年法开始,已经有接近2000年的历史。由于食用范围广泛、历史悠久,其形状和吃法颇为讲究。
1.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过年吃饺子,可是有讲究的,不仅为了寓意“团团圆圆”要把包好的饺子一圈一圈摆的整整齐齐,还要把饺子包成“交子”的形状。因为,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腊月三十夜的23时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时,正好为亥时向子时过度的时刻,俗称交子之时,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故而,在大年三十夜吃饺子,既有祈求早生贵子、人丁兴旺的美好夙愿,也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等寓意。通常是将调制好的面团擀制成薄厚符合标准的圆面后,几经对折,切成正方形,上好馅,对折锁边,并把经过对折而形成的两个角叠压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角子”,俗称“扁食。
2.赤狗之日琐事多,捏住嘴巴无人说。
大年初三,又称为赤狗日,意思是容易招惹疯狗上门的日子。在中国传统民俗里,赤狗是愤怒之身,寓指小人,一旦遇到必将会有口舌之争。因此,在大年初三这一天,家里的老人一般都不会让自家的小孩子出去参与社交活动,以免与人发生口舌。故而,在此日吃的饺子,有一种特定的包制手法,叫做“捏小人嘴”。左手四指托住饺子皮,略加弯曲,上馅后利用左手大拇指挑起下边饺子陷下边的饺子皮,叠压在肉馅上方,再利用右手使劲一捏,便可成形。
3.捡柴生火煮饺子,招财进宝鸿运来。
大年初五吃饺子,则显得更为有寓意。据说,此日吃饺子,有新年发大财,元宝滚滚来的寓意。因为大年初五是迎接财神爷的好日子,故而,人们常常用饺子来迎财神,并会将饺子包制成元宝形。
通常是将调制好的面团擀制成圆面,用刀切成等腰梯形,再将饺子馅上在靠近梯形顶边的位置,经反卷、叠压后,包成元宝形。包成元宝形并不奇特,奇特的是大年初五的饺子还讲究要用捡来的柴火来煮着吃。因为,柴与财谐音,捡柴即捡财。
4.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据说,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最早起源于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妙手配制“祛寒娇耳汤”的事迹。相传,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正值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洒。返乡途中,看到那些为了生活而东奔西走的乡亲们,因营养不良、衣不遮体而把耳朵冻烂乡亲们,内心伤痛不已。他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就络绎不绝。他虽然很忙,但心里却总是惦记着那些冻伤了耳朵的乡亲们。于是他吩咐自己的弟子在冬至到来之际,将配制好的中草药用面皮包成了耳朵形,搭了个大棚,盘了口大锅,给乡亲们煮着吃。
吃完后,人们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生热,随之那些冻伤了的耳朵也逐渐的康复了起来。这样一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在中国的北方大地流传了开来,并愈演愈烈,最终成为了入冬时节一件非常隆重的过节仪式。
饺子流传至今,虽然吃法、做法和讲究五花八门,但从史学角度考证,据文献记载,饺子最早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工艺多种多样、形状千姿百态、名目各不相同,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更无法考证,但人们在传统节日里的诉求却始终相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诉求逐渐演变逐渐成为了一种时代强音,其呼喊之声越来越大。
思来想去,在物资过剩的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上升,但每逢传统节日,却越来越怀念“饺子”,这充分说明,人们怀念的不仅仅是一碗简简单单的饺子,而是内化在饺子背后的情怀,说白了就是在怀念一种亲情、一种过往、一种乡愁。比如一个三口之家,每逢传统节日,大家聚集在一堂,一个和面揪挤子,一个执杖擀面皮,一个熟练包饺子,全家人一起动手,共同参与,享受美好的制作过程。
只可惜,这种场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正在悄无声息的退出我们的生活舞台。我今天之所以啰里啰嗦的说这些讲究,就是为了把这种记忆留住、把这种情怀留住、把这种乡愁留住。
来源:焦茂红
编辑:朱晓丽
审核:胡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