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编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爸爸妈妈去参加儿子游泳锦标赛,妈妈开车载着父子俩。
车行路上,突然堵车,车子缓缓前行。
这个时候,孩子突然暴跳如雷:
”我们为什么要选这条路?完了,我没法热身了!哎!我输定了!“
妈妈见状,便信誓旦旦地说:
宝贝,为了防止堵车,我们已经提前40分钟出门了,相信妈妈,一定赶在热身前把你送到好吗?
妈妈虽然这样劝,但孩子还是足足咆哮了10分钟。
慌慌张张地把孩子送到现场,当妈妈满头大汗坐下来时,一旁地爸爸对她说:
“你知道吗,儿子咆哮的样子,像极了以前对我发脾气的你。
亲爱的,你该好好想想,平时你是怎么说话的了。”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孩子怎么样,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平时的样子。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与其希望孩子表现好、不暴躁、不怨天尤人,父母首先需要做好自己!
尤其是,家长首先需要,改掉这四个坏习惯↓↓↓
1
避免易怒情绪
学会情绪管理
许多家长都曾抱怨:
面对熊孩子时,想要不情绪失控,实在太难了!
而且,平时工作太忙,哪有心情与孩子温和说话?
这就说明,很多家长在脾气这一项上,都很“随性”。
比如,发现孩子没做作业,立刻火冒三丈狠狠地批评,其间难免口无遮拦,而且还大翻旧账。
训斥完孩子,还会丢下一句:
“作业是你的,我再也不管你了,你看着办吧!”
这最后一句,很明显就是多余的。
如果家长真不在乎孩子的作业,就没必要如此脾气火爆了。
一定程度上,家长只是发了脾气,却没有解决问题。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家长需要将发脾气,转变为和孩子的有效沟通↓↓↓
谁都会有情绪,但关键在于,当发生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想当然地把问题定性,更不能披头盖脸的一顿臭骂;
而是先冷静下来:
发生什么事情了?——让孩子有机会说话;
说说你的感受?——让孩子情绪有出口;
你想怎么做?——知道孩子的想法;
那你觉得有什么办法——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办法;
你这么做,会有怎样的后果?——引导孩子思考结果;
你决定怎么做?——让孩子思考下一步行动;
你希望我做什么?——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位置;
下次我们该怎么做?——让孩子学会反思;
父母管理好情绪,表面看是为了孩子,其实最终是成全了自己。
当我们真正与自己的情绪共处,你会发现,人生的喜悦和幸福,原来触手可及。
2
减少居高临下
和孩子平等交流
家长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施加影响的过程。
家长对孩子的说话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知乎上,曾看到一位网友分享的妈妈的例子:
在弟弟婚礼上,我没找到果盘,妈妈就当着两个外人的面,指着当时已经30岁的我,破口大骂,说我是废物。
妹妹十分关心妈妈,经常给妈妈买高价的营养品。
可只要一有人夸妹妹,妈妈就会说妹妹又胖又脏又懒,不知道关心人。
反正,在我妈妈嘴里,我们都是一无是处。
我时常觉得:我这一辈子的软肋,就是我的原生家庭。
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如果像这位妈妈一样,不懂得照顾孩子的情绪,贬低孩子的话张口就来,久而久之,只会让孩子觉得不幸福。
蔡康永在《说话之道》中写过:
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说话和表达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基,一个懂得好好说话的人,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不管在家庭还是社会。
有育儿专家也说:
父母的态度和说话方式,会深深融入到孩子的心智里。
父母希望孩子好,但说出来的话总是让人难受。
即便孩子知道父母是好意,也还是会被这些难听的话所伤害。
好好说话,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
只有平等的沟通,才是问题解决之道,贬低的话或愤怒的姿态,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所以,千万别因你说话的方式,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3
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有这样一个事例:
一个男孩很爱玩手机,妈妈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
后来,她开了一个公众号开始写作,因为写作的缘故,她放下了手机,开始看书。
不久之后,她发现之前让自己发愁的儿子,玩手机的次数竟然渐渐减少了;
儿子还学着她的样子,翻出了久违的绘本。
这些,都让她感慨不已。
她说,原来我费尽心思求而不得,却不知这把钥匙就在我自己手上。
以前我就总是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不停歇,却还要求孩子不玩,实在霸道。
董卿说: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父母教育孩子,别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真正做到了什么。
想要孩子做什么,自己就首先要做到什么。
当我们真正拿起书本,放下了手机;
孩子也能在每天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成为一个自觉又上进的人。
4
减少说“下一次”
真正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在节目《儿行千里》里,哈佛博士——何江,讲述了自己寒门逆袭的故事。
他出生在湖南一个农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但他们坚信知识的力量,从小就鼓励他们兄弟俩读书。
虽然家里很穷,但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没有外出打工;
而是守着土坯房,陪伴在两个孩子身边。
父亲每天不管干活多累,都会坚持给孩子讲一些励志的睡前故事,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母亲也不似村里的妇女,常常聚在一起闲聊,更多的时候,她是陪着两个孩子学习。
并且,她也真的是在学习:
她要求两个儿子把课堂知识讲给自己听,遇到不懂的,还会和两个孩子讨论。
父亲也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都要坚持阅读。
对此,何江曾回忆说:
正是家庭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滋润,他才能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
否则,他现在大概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一样,就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打工仔。
是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
而父母言传身教的力量,更源于父母真正用心地做到陪伴孩子。
否则,不陪伴孩子,即使父母做得再好,孩子也看不到。
心理学研究表明:
“0-3岁是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
孩子的安全感和亲密关系都在这段时间里逐渐形成;
也就是说,如果在三岁以前,孩子不能与自己的爸爸妈妈有足够的互动和接触,那么,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都将被埋下隐患。
所以,各位父母,别再以工作忙为借口,对孩子说“下次吧,爸爸一定好好给你过生日”了!
真正用心去陪伴孩子,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想要孩子表现好?
父母得首先做好自己!
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孩子一生的灯塔!
避免陷入这四个“习惯怪圈”,做孩子的表率,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往期文章点击蓝色字体即可跳转
我不是“熊家长”,你也不能做“熊孩子”!这5种高赞的教育方式,值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