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吐槽女儿“倒数第一”: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吗?

少儿小故事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北大教授吐槽女儿“倒数第一”: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吗?

看到一句话说,大部分父母也许都不够杰出,但他们倾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条件,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我心里常常涌现另一幅画面:我们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当我们越来越强的时候,每一次侧过头去,都发现孩子永远在我们的肩头。

——凯叔

作者 | 素衣回中原

01

“我小时候是神童,

6岁就把新华字典背下来了。

我和老婆都是北大毕业,

我们俩智商都低不了。

可我闺女跟我们比,

那真是差太远了……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

最近,北大教授丁延庆吐槽女儿的一段话火了。

凯叔讲故事

他说,女儿学习很吃力,

跟倒数第二名还有很大差距。

为此,他一度很焦虑,

也启动过鸡娃模式:

每天接女儿放学之后,

就带她到办公室,

强制学习、写作业、和补课。

一到那个时间,

整个楼道的人都能听见爷俩的大呼小叫。

在他的高压之下,

女儿逐渐跟上了学校的教学,

但却对自己成绩不好这件事很焦虑。

他怕影响到女儿的快乐成长,

就放弃了鸡娃。

有人问:

“您作为北大教授,

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庸的小孩吗?”

他说,必须接受。

不管你多么优秀,

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会发现,

其实每一个孩子,

都有他的过人之处。

女儿小时候,第一次去他办公室,

看到墙上有一个条幅,

就问:“爸爸,那是什么字?”

他回答:“君子豹变。”

女儿听了哈哈大笑:“哈,君子泡面。”

凯叔讲故事

他很高兴,把女儿好一顿夸。

在他看来,这两个字改得很有趣、也很深刻:

君子穷,可能只能吃泡面了。

后来,女儿又把“熟能生巧”改成了“熟能蒸饺”。

调皮的女儿给了他不少乐趣,

他很愿意保留孩子这种特性。

一个有趣的人,

甚至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能力的不足。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她将来会生活得更幸福,

也能带给别人幸福感。

02

育儿专家李玫瑾也有个“学渣”女儿,

女儿上中学时数学成绩很差,

150分的试卷,才考了15分。

女儿也不是不用功,相反她很努力,

但就是学不好数学。

她笑着说:“你数学不好,可能随你爸。”

凯叔讲故事

很多人质疑李玫瑾:

自己的女儿都教育不好,

凭什么教育别人的孩子?

但她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失败。

名牌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

也要让她生活得快快乐乐。”

凯叔讲故事

她没有逼迫女儿死磕数学,

而是开始发掘其他优势。

发现女儿有音乐天赋,

就重点培养女儿学习艺术。

后来,女儿顺利考上了一所艺术院校。

毕业后,成为了一所大学的音乐老师。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

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评断一条鱼,

它将终其一生认定自己是个笨蛋。”

作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子,

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

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接纳他的短处,

找一个最适合他的路径来协助他。

这样,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03

一个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尖子生,

结果儿子上了小学,

经常在全班倒数第一。

家长会上,他总是被老师留下来重点沟通。

他说,这辈子都没想到,

自己的基因这么强大,

却把儿子嚯嚯成了这样?

金融学上有一个均值回归原理:

涨得太多了,就会向平均值移动下跌;

跌得太多了,就会向平均值移动上升。

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对下一代的教育上,

父母都是牛人,

子女也有可能越平庸。

孩子的成就超过高智的父母,是小概率事件。

凯叔讲故事

然而,一个更扎心的现象是,

家长可以接受自己普通,

却接受不了孩子不优秀。

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究竟是世俗意义的成功,还是孩子的幸福?

看了下面这张照片,

相信很多人心中自有答案。

凯叔讲故事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

是下面这四类人中的哪一类?

给身边很多朋友看了这张图,

不出意外,他们绝大多数都选择了:

幸福的普通人。

能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精英,

当然是一种成功;

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

幸福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04

即便是最优秀的教育家,

也无法把孩子们培养得整齐划一。

孩子们各有各的不同,

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郑渊洁说过一句话:

“一个好的教育者,

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

而不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孩子。”

尊重孩子的天赋,

保护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和永不磨灭的好奇心,

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驯兔记》是郑渊洁写给成人的童话,

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第一天上课,老师提了个问题,

“如果皮球掉进一个深坑里,

应该怎么把它弄出来?”

第一个举手的孩子回答:“用网子捞。”

老师让她“想想再说”。

优等生李小曼回答:“倒水让皮球浮起来。”

老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李小曼的回答是“标准答案”。

这时皮皮鲁问老师:“坑有多深?”

“很深。”

“那就让爸爸再买一个球吧。”

小朋友哄堂大笑。

老师生气了:“你故意捣乱是吧!”

凯叔讲故事

皮皮鲁很委屈:

“我没有。

如果是个很深的坑,

我们这么大的小孩去捡球会不会不安全?

要是发生意外怎么办?”

老师气急败坏:

“你的意思是我错了吗?

老师不对,反而你对是吧?

老师会不正确吗?”

接受统一的标准答案,

把孩子们驯服成一模一样的兔子,

是很多大人们希望看到的样子。

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有点不一样,

就会怀疑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可孩子的成长,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05

抗疫英雄陈薇院士曾对儿子说:

“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可以。

第一件事:娶自己喜欢的女人;

第二件事:做自己喜欢的事业。”

王朔对女儿说:

“我不需要你成功,我只要你快乐。”

凯叔讲故事

如今这个时代,

成功的定义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北大数学天才手提馒头矿泉水,

沉浸在数学的世界,

是一种成功。

清华毕业生当保姆年薪50万,

是一种成功。

普通人积极乐观地生活,

也是一种成功。

无论哪一种成功,

能带来幸福感、成就感的成功,

都有意义。

所以,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 End ——

作者:素衣回中原,一个村姑,自由撰稿人。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网址未加载。

也许你还想看

家有0~6岁宝宝,关注【凯叔育儿】

和100万新手爸妈一起,共同成长

关注【凯叔讲故事】

4000 万用户的共同选择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儿童画-儿童画资源-儿童号-少儿小故事-北大教授吐槽女儿“倒数第一”: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