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安苏
最近,知乎上一位妈妈的提问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4岁半的女儿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经常跟在小朋友后面等待机会。
可一旦被拒绝加入团体,她就会焦虑不安。在群体中,她是“被欺负”的存在。
玩角色扮演的游戏,留给女儿的永远是坏蛋的角色,因为最后会被“围攻”。
更过分的是,有些小朋友要求女儿学小狗汪汪叫,才允许女儿一起玩。
女儿不愿意,便被威胁:
“你不学小狗,我们就不带你玩了。”
看着女儿受人摆布的模样,她既心疼又疑惑:
女儿怎么养成了如此“怂”的性格?
孩子的“怂”,可能会有很多方式展现
“怂”,其实可以定义为自卑、胆小、没有主见。
在心理学上,属于卑微型人格。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容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讨好别人,为了加入团体而委屈自己。
但孩子的“自卑”,也并不一定表现在委曲求全上。
也有一些孩子的卑微型人格,隐藏于易被忽略的情境中。
同事接到幼儿园老师的反馈,说女儿萌萌成为了幼儿园中的“边缘”人物。
玩搭积木时,其他小朋友都踊跃上手创造自己的城堡,一起探讨、合作,结束之后相互欣赏评判。
只有萌萌独自待在一旁,手上的积木拿起又放下,呆呆地看着小朋友们玩。
老师问起原因,萌萌低着头说:
“我觉得自己搭不好城堡。”
当孩子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眼神里却充满向往时,或许不是因为内向。
而是孩子觉得“自己做不好很丢脸”,不敢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
这类孩子的自卑体现为不合群、胆怯,向往集体却拒绝加入集体。
他们有一种声音:害怕被比较,很可能我不如别人。
除此之外,自卑的心态也隐藏在性格暴躁、易发怒的孩子中。
比如我邻居家的儿子凯凯是个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发怒的小男孩。
他发起火来要么大喊大叫,要么独自走到一边生闷气,不理任何人。
比如,在凯凯在搭积木城堡时,意识到自己的城堡在一众亮眼的作品中显得有些落后,便突然一把推翻了积木。
随后,还故意损别人的作品。
凯凯的行为看似是好胜心强。
本质上,更是显示出了内心的自卑。
一个强大自信的孩子绝对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否定自己,可内心自卑的孩子却很难接受失败。
懂事,是最大的卑微教育
在儿童游玩区,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幅场景:
妈妈拉着三四岁的小男孩往出口走,男孩一边想挣脱妈妈的束缚,一边央求妈妈继续玩。
可妈妈依旧面无表情地往前走,没有回应男孩的请求。
再一次被男孩拉住后,妈妈大吼道: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叫你走你就走啊。”
最后男孩一言不发,哭哭啼啼地跟着妈妈走出游玩区。
懂事听话这词最常出现在年幼的孩子身上。
因为,父母希望孩子的懂事让自己少操心一些。
可强行让孩子“听话”,其实不仅剥夺了孩子正常的情绪反应,也抑制了孩子生命力的发展。
武志红老师说过:
“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热情和爱;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变成黑色的。”
比如,当一个妈妈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发泄出负面情绪,也没有回应他的请求。
在这种教养环境中,小男孩的自我感则很容易被逐渐扼杀。
当这类孩子进入群体,很容易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也不敢反抗任何人。
就比如马思纯曾就在综艺节目上说过:
自己在任何关系里都是最底层的存在。她习惯取悦别人,委屈自己。
她从小就被要求懂事听话,同学们欢快地吃几毛钱的零食,她很嘴馋,却依旧听从父母“不准碰”的命令。
高考填志愿,顺从妈妈“女孩子要安稳一些”的想法,报考了播音专业。
她从小就被教育不可以反驳大人,不予许有叛逆的自我。
可长时间无视自己的需求,过度讨好别人,只会损耗自己的心理能量:
为了避免恐惧带来的不安,孩子会慢慢回避内心真实的欲望,尽力讨好大人,获得一句“这孩子好懂事”。
任性、调皮、制造麻烦等天性带来的创造力被“懂事”慢慢磨灭了。
一味懂事的孩子,成年后却并不一定能享受成功。
《奇葩说》辩手席瑞曾说过儿时的一段回忆。
小时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家里没钱,你妈养你不容易”。
所以每次逛超市,他都低头看地面,害怕一抬头看见喜欢的零食。
有次姥姥难得给他买了一个喜欢的水果罐头,但在回家的路上,一直不停地说:
“这瓶七块九的罐头钱,可以抵我们一顿饭钱了。”
自此以后,席瑞从未在家人面前提起过自己的欲望,懂事地表示自己不需要任何物质需求。
席瑞的自我压抑不仅没有让他在童年期得到满足,甚至在成年后依旧被“懂事”所裹挟,觉得自己不配成为人群中的C位。
精神分析心理学说,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
当父母不断要求孩子是懂事听话的,才能获得鼓励时,孩子们的人生底色便成了懂事顺应。
当我们看见孩子是亦步亦趋的小跟班,无论提什么要求,孩子都会一一顺从,我们要先反思一下:
孩子不敢反抗,是否是他们不知如何反抗?
是否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原生家庭学会过怎么去表达需求?
想让孩子有更坚实的自我,在于父母的做法
关于孩子自我的教育,明星黄磊和女儿多多算是一个优秀的榜样。
面对一直在风口浪尖的女儿多多,作为爸爸,黄磊一直表现得很淡定: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的价值应该由她自己判断。”
他是这么教的,多多也是这么做的。
染发、戴耳钉,成了别人眼中的“叛逆少女”。
学烘焙、练钢琴、上台演话剧,成了网友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外界声音多种多样,但多多从未被裹挟,她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作为父母,总是希冀孩子们是自信而张扬的,是有力量支撑自己完成梦想的,是与“卑微型人格”远隔天涯的。
但这些期望,却需要父母用心养育孩子:
首先,用拥抱代替批评,以此构建安全感。
当孩子考试考砸了,不小心打碎花瓶了,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生气、批评。
这时孩子得到的反馈是,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我必须达到父母的期望,他们才会以笑脸相迎。
可年幼的孩子最需要无条件的爱来构建安全感与自信心。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
是让孩子意识到,不管自己优秀与否,父母永远在背后支持自己,比如:
孩子考试失利,父母的第一选择是拥抱,而不是埋怨;
孩子不小心打碎花瓶,父母先关心孩子的安全,而不是一味斥责。
孩子在幼儿时期接受到越多无条件的爱,他们就对自己、对父母会产生极大的信心。
既不管自己是失意还是成功,都有人在爱着自己。
从而生出对抗未知的强大力量。其次,尊重孩子异想天开的想法,给予发展“自我”的土壤。
外面冰天雪地,可孩子非要穿凉鞋怎么办?
大多数父母会劝说,劝说无果后会强迫孩子穿暖鞋。
但更好的解决办法,其实是尊重孩子想穿凉鞋的想法,再备用一双暖鞋供孩子选择。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行为。
即使与别人的意见不一致,也依旧被允许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的基础。
“自我”一旦形成,便不会成为亦步亦趋的小跟班,能自己判断这事值不值得做。
最后,不必对孩子的梦想指手画脚。
如同多多和森碟。
前者想延续父母的演艺路,成为一名优秀的话剧演员,后者摆脱了女承父业的期待,向职业网球选手发起冲击。
这两位少女,对自身的喜爱有着正确的认知,没有随大流盲从别人,更没有委屈自己迎合别人。
众人都羡慕她们的父母有养育了如此优秀的女儿。
但黄磊和田亮只不过做到了养育孩子中最该做到的一点: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学会欣赏自己的价值。
父母要做的,便是在重大选择时提供自己的意见。
教会孩子这样一个道理:
即便暂时改变不了别人的想法,但你能通过努力决定自己的体验和未来的结果。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想要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那就先让自己成为学会尊重自己以及孩子的父母吧。
当孩子发展出独立的自我和喜好,即使不是人群中的C位,也不会贬低自己,成为没有个性和自我的人。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点赞】和【在看】噢~
——End——
文章来源:凯叔讲故事。作者:安苏,普普通通的早教老师一枚,喜欢用文字表达生活。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网址未加载。
推荐阅读
(直接点击蓝字,即可查看)
孩子被欺负,比起“打回去”,更重要的是……孩子明明会走路却总要抱抱,真相竟然是……家有0-6岁宝宝,如何科学养育?
关注【凯叔育儿】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育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