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分92.09,获牛津大学暑期项目CBL International奖学金、永庄十佳奖学金;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学术会议发表成果报告,成功保研南京大学……
四川大学创意写作培养项目首批成员;创作纪录片、导演戏剧、尝试编剧;钢琴十级、国画九级、软笔书法八级、素描七级、水粉七级;爱好旅行、摄影、美食……
她是鲁婧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朋友眼中的她“很多时候会闪闪发光、让人敬畏,但更多时候她可爱、机灵、也喜欢玩儿,让人觉得很亲近。”
这个活力无限的中文系女孩坚信万物“好玩”:“学业学术、兴趣爱好、与人交往,这些事情的本质都是寻求自己与世界的舒适‘对话’”,而“有趣”是她找到的最佳“话语”。她说川大四年,就是一个个有趣故事的不断接力。
即使不擅长,也要咬紧牙关坚持
鲁婧瑶一直向往中文系,“只要有中文系,就不会想读其他专业”。然而最初却事与愿违,尽管138分的高考语文成绩出色,她仍未能进入心仪的专业。遗憾之余,她内心坚定:“既然喜欢中文,而且觉得自己适合,那就转呗。”
大一在修习本专业课程之余,她旁听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整理了4万字的文学知识体系资料。她说转专业成功得益于稳扎稳打的努力,“细水长流,只要方向没问题,水到渠成就是自然。”
谈及原专业,鲁婧瑶说她喜欢高等数学、经济、管理的学习。她认为这些课程拓宽了自己认知世界的视角,它们其实与文学相通。
对于不擅长的课程,鲁婧瑶有着极强的韧劲。修习微积分时,她期中考试不及格,“挂科直接就‘挂’起了我的斗志”,从那以后她把每天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给了微积分,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开馆进,闭馆出。
坐累了,她就去湖边走走,边看风景边听英语。“秘诀是认真做时间管理大师,见缝插针地学习;再就是当日问题当日清,不懂就请教室友们。”她笑说。如此半学期下来,她微积分最后考了96分,从不及格跨越到将近满分。
既然知道要转中文系,为什么还要为微积分那么拼呢?鲁婧瑶说单纯是想战胜它,这个愿望太强烈了。“我觉得一件事情,我想做,那就放手去做,让自己沉浸,让自己筋疲力尽,一直达到能力的极限。生活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擅不擅长怎么了?把牙关咬得够紧,会好的。退一步说,就算最后没那么好,也不会后悔。”
跟随兴趣的指引,找到自己的方向
转专业成功后,鲁婧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舍自己的课余生活。她说:“当时我要从三件喜欢的事情里删掉两件。”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做取舍曾一度令她迷茫。
鲁婧瑶书法及扇画作品
对鲁婧瑶来说,最充实的放松方式是美术和音乐;她也笑称自己“是个超级贪玩、贪吃的人”需要花不少时间逛街、拍摄、旅行,她需要足够放松,使自己保持活力。
初中她曾接触辩论,后来参加国际比赛,鲁婧瑶热爱比赛时肾上腺素、理性、逻辑思维、言语同时迸发的刺激感,“我觉得辩论会激发小小的英雄主义,它让我畅快”。
高中担任校学生会主席,鲁婧瑶对学生工作有着习惯性的眷恋,她向往近距离参与到学校的诸多活动中:“你会觉得,学校像你一样是在成长的,他有人格有灵魂,如果他自由且精彩,你会因此更自由、精彩。这很温馨。”
“可能别人很难理解我对这些事的喜欢程度。我真的什么都很想留下,但我清楚我不能。所以会很沮丧的。”
最后帮助鲁婧瑶做出决定的,是一次走进学术研究的契机。转专业时,鲁婧瑶经朋友推荐进入了川大学姐的课题组,学姐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带领她接触了学术研究。
“围绕一个好玩的问题去钻研,这对我来说是很有趣的。”从此,鲁婧瑶将课余重心放到了学术研究上,转入中文系的第一年,就去旁听了感兴趣小方向的博士毕业答辩。
发现自己对学术的兴趣后,鲁婧瑶搜集关注了一些学术公众号以获取学术资讯。遇到有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她就去旁听。一次旁听诗歌研究会议时,参会学者曾鼓励她大胆尝试投稿。
而在此前的牛津大学CBL暑期项目中,鲁婧瑶与英国文学老师讨论过哥特文学、女性形象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老师鼓励她做进一步研究。两件事一起促成了她尝试投稿学术会议。
鲁婧瑶参加牛津大学CBL暑期项目并获奖学金
看到中国人民大学“作家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高端专题研讨会”刊发征稿通知,鲁婧瑶便投了稿。“发完邮件就忘了这事了,因为期待值是零。结果有一天突然收到邮件,扫一眼看到说,恭喜欢迎之类的,就有点懵。”
鲁婧瑶反复确认后才相信自己投稿通过,立刻请教老师,完善修改成果,在会议上做了学术报告。她也成为与会发言的唯一本科生。
鲁婧瑶在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此后,鲁婧瑶参与了2项校级大创项目;担任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与团队成员创作纪录片电影、文学摄影集《踏入凉山之外》。在指导教师梁昭的带领下,鲁婧瑶进入四川大学扶贫报告文学项目组,前往甘洛,进行田野调研,跟随余孟庭导演协助拍摄川大的扶贫主题纪录片。
受邀分享大创项目经验
生活有很多维度,每一个都十分有趣
川大四年,有四条主线贯穿鲁婧瑶的大学生活:学习、学术探索、创作、朋友。她说,所有事情其实都被两个字概括:有趣。
课余时间,鲁婧瑶跟随兴趣旁听了英文系、法律系、历史系的部分课程;周末也全部填满,用来学习法语,只因为想要阅读《小王子》法语原著。在此基础上,转专业的她用两年时间修完三年的课程,均分92.09。
空闲时间鲁婧瑶喜欢创作。目前她创作的小说有《那个星球》,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故事——《星·晴》,嫦娥奔月新编——《死于死去之前》,西游续集——《亦子》。她也曾合作创作电影剧本《烁书》、纪录片脚本《那毕摩那小学》、科幻故事《一个足球有四个平面》。
外国文学课堂编演短话剧剧照
从外国文学话剧《伪君子》和《变形记》开始,鲁婧瑶初步尝试编剧、演戏;川大四年,她逐渐爱上戏剧,“我觉得,戏剧=情感+艺术+文学,这三者是我最喜欢、自认为还算擅长的事情。”
“戏剧是刺激的。导演戏剧,你可能准备好了100分的想法,但你的呈现机会只有一次,最后出来可能是20分,或是120分。这种未知太刺激。它总在召唤我。一群人为了未知,疯狂想把一件事做好,好到极致。这太酷了。”鲁婧瑶说她四年里最幸福的事情,是在大学的最后与很好的朋友们一起完成了戏剧《寻找无双》。
雷雨话剧社戏剧《寻找无双》,鲁婧瑶是导演之一
在朋友看来,鲁婧瑶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学习能力强、学术实践丰富、搞文艺创作、有多样特长……
“她做很多事情,都能做好。你会觉得这个人特别丰富。就拿做朋友来说,她柔软、善良、感性、共情很强;但又很坚强,很可靠,理智而且清醒。”
“她每天都有满格的活力,你会发现她从来不午睡,每天跑来跑去。而且她真的日常不看手机,她的微信都是当留言机用的,哪天秒回你堪比中彩票。她每天都精力旺盛,生活特充实。”
为何有旺盛的活力呢?鲁婧瑶给出的答案是善于发现趣味。“生活有时候挺无聊的,我能做的是自己去寻找生活的好玩儿,然后抗衡无聊。”
她喜欢“从各种角落获取千奇百怪的知识”,享受倾听与体会,喜欢给自己带来新鲜认知的人。“我会有意识地筛选和塑造,让身边的人、事、物都‘有趣最大化’,把自己沉浸在趣味里,然后好好生活。”
川大是片海,任你来遨游
回首大学四年的诸多进步,鲁婧瑶总结为打开与包容。中文系的文本细读、文史互证、作家研究教会她从表象挖掘深层真实;她说,大学最珍贵的一课是大凉山教给她的。
“做贫困调研,这段经历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去了之后我发现,在人性、精神等很多层面,被扶贫的人比我们富有。”凉山所见所闻让鲁婧瑶“不再把自己的认知当做世界的全部。”
大凉山调研期间的鲁婧瑶
“回顾整个本科的成长,这是一条走出狭隘自我的道路,如果说四年光阴,四川大学给我的生命烙下了什么痕迹,那当是四个字——海纳百川……”在不久前的永庄十佳大学生奖学金颁奖仪式上,鲁婧瑶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这样总结自己的大学时光。
在永庄十佳大学生奖学金颁奖仪式上发言
鲁婧瑶说,入校之初对“海纳百川”没什么感觉,四年间不断打开自己,变得更包容多元,才一点点理解这四个字的力量。她谈到了诸多人对她的帮助和影响:老师、前辈、她的室友们、一些重要的朋友们……她说,这些人让她明白了“海纳百川”的真谛。
“有时我会因为看到别人的优秀而焦虑,但我知道我得保持清醒:别人的优秀不可复制。比起一个人的优秀,更重要的是使这个人优秀的原因。”
那是什么使得鲁婧瑶更优秀呢?她笑着环指四周,示意自己的身边:“是这片海呀。”被问及给学弟学妹的寄语,她笑着说:“去找到那片海吧。它就在我们自己身边。”
毕业之际,鲁婧瑶对未来最大的期望是永远“做学生”。她说:“眼睛里永远盛满对这个世界的求知欲,‘学生’是谦卑的,会思考、询问、求证。我想在人生中保持‘学生’这样的简单,才能好好生活。”
祝福婧瑶!
请尽情翱翔,
川大永远是你的家!
|| 推荐阅读 ||
川大物理学院与LHAASO合作组在Science上发表重大科学成果!
川大新生福利!定制公交卡、卡套、摆台等你来领取!
成都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川大华西专家提醒大家一定注意这几点!
大川
采写丨鲁盈杉、荆雨馨、张琳媛
编辑丨张琳媛
责编丨王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