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格拉斯哥学院2018级本科生高一博、刘昕雯、秦朗、刘祖浩、谢云涛等同学分别以第一作者在人工智能领域期刊Knowledge-Based Systems(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8.038)和工程技术领域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中科院二区,影响因子4.016)上发表4篇关于心电图诊断和分析的高水平论文。继刘祖浩同学去年8月在医学图像分析领域高水平会议MICCAI 2020发表论文之后,近期他们又在即将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43r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上录用论文5篇。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均为上述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科研成果的背后并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督促,也没有固定的实验场所,而是来源于一个兴趣小组的互帮互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秘团队”?他们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2019年,格拉斯哥学院2018级本科学生秦朗、谢云涛与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2019级研究生王欢在一次学术交流中相识,因志趣相投,在王欢同学的带领下开展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在心电图分析和诊断领域的相关研究。随后格拉斯哥学院2018级本科生高一博、刘昕雯、刘祖浩、李宗瑾等同学陆续加入,便组成了包含7名成员的“智慧星辰”学生科研兴趣小组。
“我们没有具体的任务指标,大家因为兴趣聚在一起,就是想要尝试做一些科研方面的工作,相对有研究经验的我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基础的训练和学习来帮助学弟学妹们入门,这也就是我们这个小团队的来由。”小组创始人之一王欢介绍说。该小组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前沿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致力于在医学信息分析、设备状态监测和半导体制造监测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目前已经发表了10余篇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获得了5项重要学科竞赛奖项,申请了1项四川省苗子工程项目。就像小组的名字“智慧星辰”,团队里每一位成员都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在北斗星的引领下聚在一起,不断照亮科研的道路。
“手把手”指导助力科研新手入门
当提到小组中最让自己敬佩的人,几乎每一位成员都说出了王欢的名字。这位像老师一样尽心负责,对待科研严谨认真的老大哥“欢哥”,是小组自成立以来就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欢哥带给我们的帮助是全方面的,在哪一个阶段需要学习什么样的课程,如何进行实验的配置与设计,如何寻找研究创新点,如何撰写规范的论文,欢哥都会手把手进行指导。”
这样的教学费时费力,但对于刚刚接触科研的低年级本科生,却是最快捷的入门方式。“智慧星辰”小组欢迎所有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所以并没有一定的选拔标准,大部分加入的新成员也都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或者科研基础。为了能够让大家尽快进入状态,团队会给每一位新成员提供基础的教程资料,安排三个月左右的学习。学习结束后,便会布置一些简单的科研工作或者项目,让新成员独立或者在老成员的指导帮助下着手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学习的原理知识,并寻找自己的具体的兴趣点与科研的灵感。
虽然目前的王欢已经离开了电子科大,前往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但他也仍然还在“智慧星辰”科研兴趣小组里发光发热。每周的他都会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参加小组的组会,同步组内成员的研究进展,帮助学弟学妹们分析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就像是远方闪亮的北斗星,王欢不仅为小组同学指明了方向,更是用自己耀眼的光芒为组内的学弟学妹做出了“科研人”的榜样。
互帮互助形成浓厚科研氛围
不同于教师团队,学生组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互助。在学习与实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遇到困难或问题都是直接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学长学姐会很耐心的给予解答指导。目前已发表1篇期刊论文,1篇会议论文的2018级本科生谢云涛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投稿的经历感慨万千,“第一次写论文的我们手足无措,于是就去寻求欢哥的帮助。欢哥会在论文上把每一处的问题仔细地标注出来,最后几乎整篇文章都是标注的痕迹。虽然截稿日期在春节,但我们和欢哥随时都在讨论如何修改论文和实验。”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随着小组的成果产出,“智 慧星辰”在格拉斯哥学院越来越出名,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3人。新鲜血液不断输入这个年轻的组织,当年的科研“小白”也开始挑起了“引路人”的担子。
2018级李宗瑾刚加入团队时,完全没有相关知识和技术基础。“我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觉得自己也应该要有一点自我的驱动力,于是我就毛遂自荐,联系了在团队的格院学长。”抱着提高能力的想法,李宗瑾踏出了科研的第一步。
入门阶段注定有很多困难,看不懂代码就是李宗瑾当时最大的烦恼。他找到比他早加入小组三个月的高一博帮忙。一百多行的基础代码,高一博用了两个小时一行一行地进行讲解说明,每讲一行,就补充一行注释,李宗瑾也对整个讲解过程作了录音。而本想将这段录音用作复习资料的他,万万没想到,这段两个小时的音频如今成为了组内几乎每一位新同学的“入门教程”。
简单的资料共享,背后是互帮互助的精神传承。已经入门的队员们帮助新成员迈进科研的门槛,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从而在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学院支持激励创新精神迸发
对于这样一个完全由学生组成的科研团体,自我的进取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驱动能力不可小觑。每个人都鼓足了劲去想要做出一定的成果,并做出相应的努力。在王欢看来,团队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格拉斯哥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的浸润,而这也正是他选择与格院的同学共建科研兴趣小组的原因。
“格院非常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常常安排一些项目让我们来解决。对英语的重视也使得全英文的知识和论文成为我们所熟悉的东西”,秦朗介绍说,“我们早早便被培养了查阅英文资料和设计解决方案的动手能力,而这些除了课本知识的‘硬货’之外、所谓的‘软实力’,恰恰是与科研是一脉相乘,密切相关的。”
格拉斯哥学院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马丽丽介绍说,格拉斯哥学院一直以培养国际化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第一课堂通过“减课时、增自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第二课堂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家讲座引导、学生朋辈分享交流、科研实践特训营等活动为载体,营造科创氛围,形成了师长、朋辈间的传帮带机制。
“每两周我们都会举办一次院级的教授讲座,邀请不同学院团队的老师来为我们的学生介绍研究方向,或者是做一些如论文写作等主题的培训。此外,我们也会每两周一次举办学生交流活动,邀请像智慧星辰小组这样科研科创优秀的同学主讲,与大家分享如何找到合适的科研方向,如何快速入门科研等。”
除此之外,格拉斯哥学院也在不断加强科创激励和支持平台建设,尽力实现全方位对学生科研科创工作的支持。除了现有全开放的实验平台,学院也在加大力度建设学生科创中心,陆续建设一批特色学生科创工作坊,为像“智慧星辰”这样的兴趣团队提供支持。相信在良好的氛围烘托,全面的科研支持下,学院也必将会迎来又一场科研“花园”的大盛放。
文:学生记者团 张碧程 邓婷 任蓝草
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张泽萍
推荐阅读
◇战火纷飞中,他在西南联大投笔从戎,74年矢志不移跟党走!
◇权威发布 | 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65周年!和成电拍张云相片!
◇15岁上成电!他的“秘籍”是……
◇获奖总数全国第一!这项大赛,成电学子表现抢眼!
◇2021年“科学探索奖”揭晓,我电80后教授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