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一:全球可持续交通,交通大学的使命与担当!

西南交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系列一:全球可持续交通,交通大学的使命与担当!

ZHONGYUAN FESTIVAL

艺考

艺考

10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主旨讲话,提出重要倡议、宣布务实举措、体现中国担当,为推进全球可持续交通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坚强信心。

10月19日,学校党委在犀浦校区召开第十四届第180次常委会(扩大)会议。学校党委书记王顺洪带领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会议指出,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一所交通特色鲜明的全国重点大学,必须要带头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实际行动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立足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建设,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我国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交大力量。

西南交通大学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西南交通大学因铁路而生、因轨道而兴、因高铁而强,125年来始终坚守大学使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交大人必将砥砺初心使命,矢志许党报国,为交通强国新征程,为世界可持续交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交大方案,贡献交大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翟婉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倍感振奋和骄傲。“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作为“国家名片”的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赶超,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自主创新之路。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3.8万公里,运营里程和在建规模均为世界第一。

同时,我深感重任在肩须奋力前行。作为中国高铁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实践者,我认为可持续交通尤其是高铁的发展方向将是绿色和智能。“没有可持续的交通,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中国高铁要在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方面取得突破,我们铁路科技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勇担重任!

我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在轨道交通领域深耕125年,学校也将在轨道交通领域不断突破新技术、支撑大工程,为书写交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作出更多的贡献!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罗世辉教授

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绿色低碳 推动轨道车辆装备自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从全球治理的高度,在主旨讲话中,为发展可持续交通,提出五项基本原则。作为轨道车辆科研人员,令我感到无比振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项原则中非常具体地提到,“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我们团队正在研究的超轻型列车,是“双碳”目标下的一种全新探索,可成为“轻量化交通装备”的代表性成果。该研究集合了团队在轮轨和磁浮两个领域的长期研究成果,经多年艰难摸索,已取得一定突破。

众所周知,轮轨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经济性好等综合优势,经过约200年的发展,其技术潜力已被充分挖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必须有革命性的方式,以创新驱动提供发展动能。磁浮技术可能成为突破轮轨极限的一种技术方式,然而,当前所有磁悬浮方式,其经济性均难以与轮轨相媲美,提升其经济性,在工程实现层面,面临极大障碍。基于团队在轮轨和磁浮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优势,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下对“轻量化交通装备”的客观需求,团队创新提出以磁浮长定子方式驱动轮轨转向架构架的“超轻型列车”全新方案,经初步设计和动力学仿真,并通过多轮专家论证,认为该方案具备技术可行性。对比B型地铁列车,基于“轮轨+磁浮”的超轻型列车,其系统综合成本和能耗均大幅度降低。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导磁浮技术团队,是在轮轨车辆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科研团队,曾主持国内首台机车径向转向架、独立车轮转向架的设计,两种转向架均已成功投入商业运营。自2004年参与上海高速磁浮科研工作以来,团队在常导磁浮研究方面深耕多年,创新提出空簧中置式常导磁浮列车悬浮架,并与企业合作,成功研制时速160km/h和200km/h两款中速磁浮列车。团队在轮轨和磁浮方面的研究经历,为基于“轮轨+磁浮”的超轻型列车研究提供了启发,同时,也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奠定了基础。正如习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提到的“集众智、汇众力”,团队会在学校指导下,通过校内外、国内外合作,尽快让这一轨道车辆装备自主创新开花结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振奋了团队精神,也让团队更加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实现绿色低碳、推动轨道车辆装备科研自主创新、服务交通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土木工程学院 刘先峰教授

让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作为一名从事交通行业的教育者,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旨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瞄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全方位深度参与,输送理念、人才、技术、课程、经验和机会,为国家路网通达深度建设、重大灾害防治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客货流运输、信息和能源四网融合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加强科研投入,提高创新应用。在交通可持续发展方面,一是要加强科研投入,深度聚焦交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与技术瓶颈,带领科研团队进行研究探讨,重点研究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等方面的问题,联合多方资源,打通交通互联互通的“梗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目前在“一带一路”发展的过程中,交通面临很多方面的屏障,传统的国内交通施工技术,在遇到不同条件与环境时,会出现技术“短路”,因此,创新交通技术,是交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交通网。紧盯国家战略需求,突破智能核心技术,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建设智慧交通网,利用北斗卫星系统启用北斗云实时监测预警平台,融合GIS、BIM技术,提高智慧交通建设水平,同时要紧盯国家战略需求,突破智能核心技术,深度挖掘各类实验平台,建设路网危险路段目标跟踪与感知、运行风险辨识与评估防控综合监控分析创新,实现交通的智能化。

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加大新疆交通发展。作为援疆干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结合西南交通大学等内地双一流大学资源,建设新疆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建设交通方向,申请铁道工程专业,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在新疆交通发展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在对口援疆的道路上把科教兴交、人才强交和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专业特色,培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交通运输的应用型人才。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倪少权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国“坚持交通先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坚持创新引领,高铁装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中欧班列全力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铁路运输,特别是高速铁路发展成绩的肯定和鼓励。

列车运行图是铁路行车组织的基础,我们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进行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发与维护,自主研发了基于群体协同的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成为多年来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的技术手段,为我国铁路在路网规模、列车种类及数量、编图难度等大幅度提升条件下,将全路一次编图作业时间由长达半年以上压缩到20天之内提供了支撑,大大地提高了铁路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服务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有力支撑我国“交通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尽管近年来国铁集团在铁路信息化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政策变化较大,团队发展面临很大困难,但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主旨讲话精神为指引,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断深入研究创新突破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和技术,力争研发支撑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和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智能化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以技术创新突破为依托支撑铁路运输组织改革发展,为积极践行“交通强国” “铁路先行”国家战略而努力奋斗!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帅斌教授

作为长期研究交通运输经济的一名学者,通过深入学习讲话,感触颇多、体会深刻、收获满满。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和坚强信心,体现了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路径;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面向未来,紧紧把握住了现代交通发展的前沿方向。这一实实在在的举措将在全球范围集聚智力和资源,为可持续交通的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第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和我们“交通人”未来的奋斗指明了方向。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与新中国的发展相映成辉,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转变,经过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之并行产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先、超前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转变,我们在交通发展理念、交通发展战略、交通规划布局理论、交通运输设施与装备、交通运输组织与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面对未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交通运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无疑是航标和灯塔。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的发展模式和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必然影响交通运输业的深刻变革,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主线,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引领,以安全、舒适、便捷、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指标为导向,交通运输在满足人民需求、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与世界相交、与时代想通的使命,学校要坚定地进行深入的改革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开始,围绕学科层级、学科融合、专业调整、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探索改革途径和方案;学科发展应更加注重挖掘纵深和交叉融合相结合、专业发展应该更加面向未来行业需求变化、科学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研究;应积极组织师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把握未来条件下科学研究前沿热点问题,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加快知识体系的更新,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适应时代变化的节奏。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

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副院长

孙湛博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推进全球交通合作要坚持开放联动、坚持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深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和胸怀担当。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强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博弈越激烈,我们越要在交通行业中讲好中国故事、交大故事,为全球交通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交通基础设施、装备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可持续交通发展经历从“有没有”到“够不够”再到“好不好”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能。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和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共建国内首批智慧交通专业,布局培养智慧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完全符合全球交通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可谓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推进全球交通合作要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交通运输部编制的《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也提出要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我国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交通运输污染综合防治,对此学校可组织相关学科、专业开展交叉研究,为绿色出行、交通领域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积极贡献交大智慧。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

地质工程系主任

赵晓彦教授

坚持和谐人地关系,建设绿色高速铁路,卓越贡献一带一路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已经成为国家的一张金名片。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成渝铁路(1950年开工建设,1952年通车)至即将开工建设的时速350公里以上的成渝中线高速铁路,70年的铁路发展使中国从轨道交通赤贫国家成为了高速铁路网全球最大的国家。为何会有如此人类交通史上的壮举?我们在2021年10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可得答案,“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人有交通强国的勇气;“中方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中国人有交通世界的胸怀;“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中国人有绿色交通的担当。

也正是这样,我国的铁路建设逐步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铁路选线也逐步从地形选线到地质选线到减灾选线,并逐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所谓中国铁路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铁路的建设,正是以坚持和谐人地关系为前提,努力建设绿色高速铁路。从根本树立保护环境才能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立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理念。即使艰险复杂山区的铁路建设,也绝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人类工程的建设,绝不以污染水土为代价换取工程施工的速度。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秉持学校交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我国铁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突破了一个个地质勘察、工程测量、环境保护难题,取得了诸多科技创新,在复杂山区铁路工程地质选线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也积极参与了中老铁路、中尼铁路、孟加拉铁路、俄罗斯高速铁路的勘察和设计研究工作。未来,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将充分发挥地质、测绘、环境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为更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铁路建设贡献交大力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铁路建设贡献学科智慧。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

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龚正君教授

交通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人均GDP的增长,交通运输周转量也在日益提升。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必然给我们带来新的要求和新的规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以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必须让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指标。实现绿色低碳运输和出行,离不开技术以及政策的双重加持。

在技术层面,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以较小的资源投入,实现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来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交通与环境、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环境友好性是绿色交通的显著特点之一,如何能够更大程度的利用新能源,以智能化与数字化的设备设施助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轻量化的交通装备实现高效节能的运转,以综合全面的体系路网构建最为畅通、环保的绿色交通系统,是需要技术层面不断突破的地方。

在政策和消费者端,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规范力度,一方面让更加环保驾驶习惯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倡导居民绿色出行。由于部分驾驶员存在不良的驾驶习惯,因而在行车过程中大大增加了油耗和碳排放。这一方面属于我们技术监测和宣传劝导能够有力介入的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运用技术和宣传手段使得用车环节的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同时,绿色出行作为当下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离不开每一份子的努力,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方能呈现出色成果。

作为可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绿色交通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也必然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要以更加宽宏的视野谋划发展,更科学的技术规划建设,更综合的素质提升思维。利用技术在土地利用和交通装备上的智能化、数字化、清洁化发展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有效引导,让绿色交通在社会劲风潮涌,构建更加和谐、绿色、美丽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崔叙教授

激发站城关联效能,共建可持续交通与高品质城市

古往今来,交通总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是经国济世之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国内分工日益深入和细密化,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强化,交通的关键地位也越发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主旨讲话中提到“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多层次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可以提升地域之间的时空可达性,进而极大拓展人员和资源的交流范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交通的网络构成中,交通综合体是实现多模式交通转换,并融合商业商务等城市功能的交通枢纽,是提升人们全程出行效率和交通网络服务水平、激发邻接区经济发展能力、促进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和关键。那么,如何通过交通综合体和站城空间的规划设计激发、提升站城效能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创新基础理论,解构站城关联效应机理。分析交通综合体系统特征要素及相互关系,探寻交通、经济活动与空间响应的反馈机制,解构交通综合体与站区、城市、城市群多层次关联特性,揭示站城关联效应机理。

第二,协调枢纽布局,形成站城合理空间结构。在规划层面,优化交通综合体规模、类型、选址及布局,促进其与城市、城市群的关联发展,形成站城合理空间结构,实现交通支撑高品质城市建设。

第三,激发集聚效能,实现站城融合发展模式。在设计层面,通过出行活动链和“集聚—发展”机制分析,激发站区集聚效能,促进交通综合体的节点和场所价值的实现,推动站城融合和可持续交通系统建设。

第四,强化整合共享,支撑绿色交通体系构建。依托新技术和新经济,以公交优先、共享交通和MAAS理念为指导,应对气候变化,强化整合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服务,响应交通系统的多模式、一站式、门到门的需求,构建绿色共享交通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应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立足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学科优势,加强多学科支撑与交叉,以需求为导向,突破理论瓶颈,强化工程应用,更好地服务于交通强国、交通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建设。

数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杨晗教授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使世界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事实上,我们国家也一直在践行上述理念。

当好现代化开路先锋,书写基础设施联通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我们坚持创新引领,高铁、大飞机等装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我们坚持交通天下,已经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货物贸易额最大的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远洋货轮昼夜穿梭,全力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体现了中国担当。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书写贸易投资畅通新篇章。中国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为特征的交通科技革命持续发力,推动了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书写了贸易投资畅通新篇章。

推动互联互通再升级,书写文明交融沟通新篇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坚持交通天下,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地球村”才会更加紧密相连。我们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各种交通项目扎实推进,以及中欧班列的开行,为改善当地民众交通出行条件、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获得了所在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高度评价,书写文明交融沟通新篇章。

公共管理学院

成渝双城经济圈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院

戴宾教授

深化交通作用认识 强化交大时代担当

进入21世纪以来,交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引领作用越来越显著,对推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融合通交往作用更为彰显。在支撑保障方面,一是对确立一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中大国地位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交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也是其政治、军事、外交事务的重要支撑保障;二是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镇化等重大战略都离不开交通的支撑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交通运输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并对交通运输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先导引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交通对一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格局、对外开放格局、城镇和人口布局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先导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突出。在融沟通交往方面,交通密切了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了贸易投资、人文交流,以设施联通促进了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西南交通大学是以交通为特色优势的研究型大学,过去为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在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更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需要把交通学科的建设、交通技术的创新、交通人才的培养当作每一个师生员工的事业、当作学校的事业、当作国家的事业、当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更加努力奋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展现交大的现实作为,体现交大的时代担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熊俊教授

在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认可和鼓励了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关键装备技术自主研发水平大幅提升,取得了以高铁、大飞机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其重要原因在于交通运输行业积极践行创新引领的发展。

作为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校,西南交通大学为国家、民族乃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特殊贡献。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研成果举世瞩目。今天的中国,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普惠。倡导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为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支持,促进共同繁荣。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对此感受颇深,10月16日,中老铁路首列动车组正式交付,中老铁路的开通使老挝从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为老挝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中国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高校教师,为能赶上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感到幸运,同时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交通人才,为交通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当前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着眼于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金属材料与先进连接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用材料科技创新支撑中国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高铁焊接技术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端轨道车辆产品走向海外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时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也必定不辱使命,继续扎根本专业把工作做好,以扎实的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可持续交通的发展。此外,我们也将倾尽全力,努力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西南交通大学,努力为党、为国家培育好一代代优秀的先进材料加工人才,为我国交通强国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相强教授

坚持创新引领,加强人才培养,为可持续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和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阐述了可持续交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向全世界发出了行动倡议。我感触最为深刻的两点包括:一是从国内来看,建设可靠和可负担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减贫脱贫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通过交通先行,我国贫困地区的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贫困地区经济民生因路而兴”;二是从国际来看,我国坚持以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据了解在我国签署的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大部分都涉及交通互联互通合作,许多基础设施项目为改善当地民众的交通出行条件、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获得了所在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高度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对此感受深刻。创新在可持续交通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是我国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正在与交通行业深入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有效促进了交通领域的重大变革。作为交通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建设学校,西南交通大学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出击,凝聚全校的力量在包括但不限于轨道交通的大交通领域精准布局、找好突破口,做好引领交通业新技术发展的排头兵。作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我们需要结合自身学科和科研特点,积极与交通运输领域融合,在先进材料物理、新能源技术、智能传感和检测技术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根基在于高质量的具有交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西南交通大学参与举办了全球交通青年英才研修项目,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作为基础学科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将会更加注重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并突出交通特色,为学校一流学科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同时,物理学科会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促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增强文明交融沟通,为可持续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 陆绍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讲话强调了交通的重大使命,指明了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明确了发展交通的实施原则。作为以交通事业为核心战略的百年老校,更应勇担使命、不忘初心,认真学习、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系统全面,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交通的坚持原则。这里仅结合高等学校的定位和特长,对“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的要求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有一系列原创性技术成果,又要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活动,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状态。

相对于技术创新的专业性,创业更依赖于社会活动,这为以交通为特色方向的商学院提供了宽广舞台。根据资源编排理论,组织在制度设计上需要构建侧重于交通领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要素和资本投入规则,促使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具有鲜明的方向标签。学者们也要主动走出象牙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深入社会,广泛调研,努力成为交通领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节点。

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其复杂性系统的本质和非线性过程决定了相关业绩的模糊。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广大师生特别是党员同志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做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思想准备。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学校所在的金牛区被誉为“铁半城”,也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线,汇聚了众多建设单位而得名。前辈们已经筚路蓝缕,开启了交通大国的山林。作为新时代的交通建设者,更应主动接过旗帜、奋发图强,为我国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的转变不懈努力。

外国语学院 俞森林教授

以交通为载体助力全球制度规则“软联通” 外语人不能缺席

《周易·泰·彖传》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交通不仅是“经济脉络”,更是“文明的纽带”。两千年前,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帆影,开启了中西交流的大幕,大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促成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当今,高度发达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体系,使世界成为紧密相连的“地球村”,旨在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全球正式落地。我们新时代的交通,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硬联通”,还是“制度规则‘软联通’”、是“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交通先行”“创新引领”,经过几代人的顽强拼搏,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已经进入交通大国之列,正在向交通强国挺进。我们坚持“交通天下”,体现了中国担当。在中国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助力“全球制度规则‘软联通’”,如何以交通为载体,讲中国交通故事,向世界提供中国交通方案,我们交通大学外语人大有可为,我们交通大学外语人不可缺席;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主动参与,这是新时代赋予交大外语人的神圣使命。

“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交通是文明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深刻阐述,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致力于全球治理变革、提升人类共同福祉的决心与勇气,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交通大国和交通强国的“联通”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诉求,面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我们既要“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也要“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还要“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真正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交通建设的倡导者、开拓者与实践者,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学校“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将聚合文科学术力量与学术资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努力在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等交通命题上持续发力,推动交叉学科与互融领域共同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徐小军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强调,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坚持开放联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多边主义;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并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党员,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交通对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未来更长时期国际发展提供了思路、方向、着力点;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大势下推动交通合作是实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交通为载体,实现互联互通,强联强、强带弱,可更好地加快国家发展以及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达到互利共赢局面。此外,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各个国家均面临疫情冲击和经济衰退不同程度的双重挑战,交通运输对于全球团结抗疫、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作为一名高校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应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上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探索并建立鼓励创新机制,让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出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科研上,紧紧依托学校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平台,积极参与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做好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中的“陆”地交通,面向交通领域国家工程重大需求,发挥“工匠精神”,积极投身科研,为可持续交通互联互通添砖加瓦。

最后,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的建立,其意义重大,将可为全球交通“硬联通”保驾护航,为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为引领未来交通标准奠定基础。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经济管理学院 冯琳副教授

坚持“创新当先、人才为本”, 助力建成交通强国

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三五”时期,我国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里程翻了一番,快递业务量翻了两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稳居世界第一。在交通运输高速发展的同时,高质量发展已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业也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工作中,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为建成交通强国做出贡献,早日全面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西南交通大学有百年历史,尤以交通学科独树一帜,为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专业人才。现在是中国交通运输业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培养相关人才,是西南交通大学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作为一名党员,并担任经管学院信息系统与运营管理党支部副书记,更要深刻认识、努力践行我党在人才培养的思想方针政策。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培育人才,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下大气力、苦功夫,形成人才“蓄水池”。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要持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国交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外国语学院 任显楷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讲话最令我感到振奋的方面,是将“交通”二字的内涵从物理意义的海陆空交通拓展到国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各国一起发展、共同进步,以及坚持多边主义的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这一思路赋予了“交通”更为宽广的领域和更加重要的意义,也使得我们作为“交通人”的西南交大师生有了更加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一方面,我们坚持自身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的传统和优势,在轨道交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将中国建设成为交通强国而不断奋斗。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积极进行学科融合,在大交通的理念下思考和探索不同学科对增强我国全球治理能力的可能性与实践力。从我自己所在的外语学科来讲,今天的外语学科更加注重语言服务的应用性能力。在大交通的理念下,外语人将我们的语言优势同其他学科的专业领域结合起来,能够在获取对象国的信息与资源时更加精准,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国际合作和对外交通事务,从而切实为今天中国的大国交通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讲话内容具体,方向明确,鼓舞人心,对于交大人和我自己所在的学科专业发展都具有很强启发和指导意义。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 奥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指出,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对此,作为一名交通人,我感同身受。自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建设“四横四纵”客运专线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张横贯东西,四通八达的高铁网,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红利效应逐步显现。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四横四纵”的完美收官把中国拉入了一张世界最大的高铁网中,高铁网覆盖广阔,将多个地区、城市联结在一起形成经济交流带,带动多个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对拉动地方产业发展,发展区域旅游,促进商业交流等,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的“传播器”。高铁不仅是当今人们出行的主要选择,还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虽然文化不是实物无法“真实”运输,但高铁的开通、速度的提升,可以加速各地区的人才流动。因此,事实上高铁已经成为加速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助推文化创新的有效“介质”。

眼下,正是中国高铁“八横八纵”建设的关键时期,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们,作为一名交通人,作为中国高铁崛起的建设者与见证者,更应在当下投入更多的热血与汗水,将我国的铁路运输网再次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对于高铁技术的迭代与更新,虽然目前我国在综合运营里程以及高铁运行环境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作为一名交通人,尤其是一名公共交通研发者,绝对不能满足于当下的成就坐吃山空,而应立足于当下,把握当前的黄金机遇,继续攻关,继续坚守,继续进步,将我国的高铁技术带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今年1月,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头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正式面向公众亮相,它的出现,不但打破了国外在该技术领域的垄断,也向时速800公里/小时的民用轨道运输工具实用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整个项目的研制充分体现了西南交大广大交通人吃苦耐劳、钻坚研微的优良品质与作风,同时,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的完美体现。在冲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关键时期,我们定当不负党中央、全国人民的嘱托,撸起袖子接着干、加油干,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陈思婷 杨梓淳

头图尾签设计:姜日琪 蒋硕匀

优秀原创

九九重阳

假期交大打卡攻略上线!

交大的速度

今天上新了!

交大新闻

两个全国一等奖!

共同守护网络安全!

劳模对话,共话擦亮中国高铁名片!

全国首届!交大拿了三个大奖!

天边之路!

为交大点赞!!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四川本科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西南交通大学-系列一:全球可持续交通,交通大学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