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李毓灵,医学博士,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生物组织工程与数字医学研究室负责人。
研究方向为骨与软骨再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项、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3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四川省医学科技(青年)奖三等奖1项、全国骨科专业技能奖项合计8项。《Bioactive Materials》、《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等权威期刊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合计12篇;任《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Journalof Biomaterials Applications》等期刊审稿专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
科研感悟:聚焦学科交叉,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会:自2017年加入川北医这个大家庭,来自各方面的关怀使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学校搭建的发展平台也使我的个人价值得以体现。鱼知水恩,未来我将用努力的工作与川北医共同成长进步,为她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个人简介:张蜀敏,理学博士,生物化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2018年在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遗传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大气PM2.5的致病分子机制研究,致力于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大气污染的健康领域。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Research》及《Chemospher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近三年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项。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大气环境中心合作密切,共同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及《Environment Pollu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科研感悟: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求,对困难的无所畏惧,以及逆境下的坚持!
体会:在学校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下,我获得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得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后回到川北医学院,学校的博士启动基金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初期经费。阔别有年,我惊喜地发现基础医学院科研创新平台已经拥有诸多一流的仪器设备,为我的科研工作创造了完备的实验条件。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为我解决了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获得了宝贵的研究生名额。教研室老师的理解和包容让我能够平衡科研工作和教学。在诸多有利的条件下,我积极进取,广泛合作,紧扣我校科技发展目标,突出自身优势,努力在科研上有所建树。
个人简介:罗荧萍,药学院讲师,博士,嘉陵江英才。
研究方向为:疾病标志物及毒性小分子化合物分子探针的构建、SELEX生物技术。博士期间获CSC奖学金并赴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留学交流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项、参研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在Anal.Chem. ,ACSAppl.Mater.Interfaces,Theranostics,Biosens.Bioelectron. ,RSC. Adv.等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并有美国专利1项(授权)、中国专利1项(公开)。
科研感悟:自然科学类本身就是从理论走向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的过程。在科研上需要不断的自我挑战、自我革新,更需要面对失败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这样才能不断发现自然科学的奥秘。
体会:敬业博爱、求是创新是川北医学院的校训,也是我不断的激励我前行的力量源泉。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它都激励我要做有用的螺丝钉,要敢想敢干、敢闯敢探,重在求是与创新,要向身边前辈靠拢,耐得住清贫,受得了孤独,并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学识,保持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服务社会。
个人简介:刘军,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川北医学院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主要为小分子荧光探针、多模态探针、载药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ics; 网址未加载mun.;Anal. Chem.;Sensors and Actutors B: Chemical等国际一流SCI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一篇为热点论文。以项目负责人正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第一主研参研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4项。
科研感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会:自2016年进入川北医学院,我的身份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一名老师,学校在各方面给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使我工作生活十分愉快,五年的时间,“川北医学院“五个字逐渐融入到自己血液中,在未来的多个五年里,我仍然愿意与川北医学院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个人简介:杨其彬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留美归国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科技专家库专家。
主要从事风湿免疫专业医、教、研工作10多年,擅长常见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皮肌炎/多肌炎、血管炎、脊柱关节病等疾病的诊治2015年11月-2017年2月在美国亨利福特医院进行痛风的免疫调节及其机制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及厅局级课题8项,研究成果已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 其中6篇被FrontImmuno, J Inflamm Res, ArthritisResTher等SCI期刊收录,是J Inflamm Res, Ther Adv Musculoskelet Dis, Mediat Inflamm等多个SCI期刊审稿人。参编专著1项,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及南充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科研感悟:科学研究从来就不是平坦大道,只有甘心奉献、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体会:我与川北医学院的缘分源于18岁那一年,我来到学校开始了5年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在这8年的美好时光中,很高兴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帮助我从一个怀揣医学梦想的学生逐步成长为现在践行医学生誓言的临床医生;在医学科学探索中,尽管充满了无数困难与艰辛,但也有成功的喜悦及满满的收获,使我甘于奉献、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沿着科学这条陡峭山路继续攀登。
个人简介:李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消化系统影像及影像人工智能。现任第十四批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影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医学影像AI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Imaging 中文版青年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重庆市及南充市科技局科研项目评审专家。Eur J Radiol ,Eur J Pharmacol ,BMC Cardiovasc Disor, Clinical breast cancer, Sleep and Breathing 等SCI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卫健委等多项科研项目。目前在Radiology,J Am Coll Cardiol、European Radiology、J Cardiovasc MagnReson、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国内外期刊署名发表学术论文95篇,包括英文论著35篇。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南充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科研感悟:永远保持科研和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好的科研方法。
体会:从2003年开始,我在川北医学院度过了近20年的时光。在这期间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在川北医学院正式开启了科研之旅,也在川北医学院这个平台实现了自我的全方位的提升与成长。感谢川北医,愿母校发展越来越好!
个人简介:吴昌强,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川北医学院学术骨干,南充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磁共振造影剂的设计、开发,及其在疾病的早期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可视化基因/药物/细胞传输体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关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南充市科技局项目的资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SCI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Biomaterials等)上发表,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授权。Frontiers in Oncology杂志编辑。
科研感悟:不盲目跟风,沉下心来思考科学问题,以解决科学问题为导向。
体会:回顾在南充生活的6年,也是在川北医学院工作和生活的6年,付出了许多,也收获满满。由一名刚毕业的博士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成为了丈夫、父亲。见证了南充的快速发展,城市形象不断提升。由衷的感谢川北医学院为我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我们也将为川北医学院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往期精彩
叮咚!校庆主要活动安排新鲜出炉~
"家的记忆”校友投稿|变迁
“家的记忆”校友投稿|始于大学的这段友谊
川北医学院
信息来源:科技处
编辑/排版:李宇桐 责任编辑:李海平
审核:陈飞宇
川北医学院大学生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