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杨璐铭在川大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做老师的第10个年头。
前不久,她代表四川大学参加了第三届四川省青年教师风采大赛,凭借深厚的实力,最终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这就像是对她10年教学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结束完比赛,杨璐铭稍作休整,回到了三尺讲台。当大学老师并不轻松。“这学期的课很多,每天都要坐地铁去新校区,经常晚上11点多到家,两个孩子都睡熟了,多看两眼,第二天早上七点又会准时出门”,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但杨璐铭毫无怨言,她身上有一种平和的力量,乐观且坚定。
一个顺理成章的决定
年少时期的杨璐铭喜欢远方,2000年高考后,她从家乡烟台,不远千里,来到了成都,和这座城市“纠缠”了小半生。
她在川大皮革系度过了生命中最青春灿烂的几年,想做老师的想法也是在这里萌生的。
据杨璐铭回忆,大学里遇到的老师大多都很和蔼,那时遇到了自己的硕士生导师陈武勇教授,在组里的那几年,陈教授好像从没批评过谁,永远是表扬,他会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发掘其闪光点,给学生以足够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教导,深深的影响了杨璐铭。让她有一种想要把这种育人方式传承下去的冲动。“这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她笃定的认为。
2011年,在欧洲读完博士之后,杨璐铭决定回到川大任教。对于她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决定。
事实上,做老师的开端也并非完全“称心如意”,第一年被分配的课程不是自己最熟悉的课,当时初出茅庐的杨璐铭感到无所适从。她习惯性地找到自己的硕士生导师陈教授请教经验。那天,陈教授和她讲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许多故事,“以前做院长的时候,有的课没老师能上又不能不上,自己就去教,刚刚才备完所有课,讲得很顺手的时候,新老师来了,又会把认真打磨了很久的课件交给新的老师……”两人聊了很久,从满心担忧到豁然开朗,最后,那些困难和纠结都在陈教授的娓娓道来中逐渐消解。
于是,她追寻着导师的步伐,沉下心钻研教学。为了讲好自己在川大的第一堂课,杨璐铭连续四五天备课到深夜12点,为了让学生们得到更好的上课体验,她在ppt中穿插很多有趣的视频,再打印一些辅助课程讲述的课外阅读资料。“真正到登上讲台的时候,却好像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张,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想要输出的期待。”她想把自己在那个年龄里知道的看到的全部传递给学生。幸运的是,她的第一批学生很“给力”,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互动良好,这节课也给她的教学生涯开了个好头。
一件全力以赴的事
做了几年老师,杨璐铭感受到最初的教学热情开始像退潮般逐渐归于平淡。可她不愿就此停滞,取而代之的是随着岁月一起被讲台沉淀下来的教师责任——教书育人是一件需要全力以赴的事。
杨璐铭做了个实验,在课件中有一个《欲望都市》的视频从教学之初就一直没有换,而学生们的反应却是一届有着一届的特色,一开始90后的学生大部分都说看过,到后面00后看过的学生基本只是零星几个。这件事情给了她提醒:学生真的不一样了。如果不持续性的更新自己,是会被学生“淘汰”的。
于是在之后的几年里,她一直在反复的知识讲授中追寻着突破,当把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进修时学习到的新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发现课堂有所提升后,便主动乘着学校课程改革的东风,参与了慕课线上线下互动式课程的培训,再到去年参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轻工学院教学组的老师们一起天天看直播、学习。“新奇地发现教学原来还能这样去设计,原来其他同事是这样来上课的。”她一遍一遍的吸纳着“新东西”,学习新兴的教学手段,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课模式:
每节课只会在高度集中的15分钟内讲授新知识,有时会采用视频或当下的时事热点导入教学内容,而后的时间里更多的会充当着引导的角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主题演讲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去表达自己的机会,而学生们的互相点评也从不只是局限于其所讲述的内容,更包括肢体语言、表达、台风等这些更为直观的东西。贯穿课堂的是,一定会用到手机软件,从线下到线上,同学们都是全程参与,更用弹幕的形式调动同学参与的激情,课堂上一以贯之的是“自由”与“不设限”,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学生就算是站着上课都没有问题。而剩下的一些时间,则留给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时会进行“快读阅读”,有时是“你问我答”,学生直呼,“杨老师的课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利用手机软件进行课堂讨论
杨璐铭想要和每一届的学生们产生共鸣。于是每一门课都会及时接收学生们的反馈,而针对着每一届学生的不同特点,她和教学组的老师们都会与时俱进的更新课件。
今年9月25日孟晚舟回到祖国,第二天杨璐铭所主持的一门新课,四川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华冠丽服:服饰文化与中国精神》,正讲到中国色彩的一章,课程组老师的课件上便出现了身着“中国红”的孟晚舟。触景生情,学生们大多眼含热泪。
这已不是杨璐铭第一次在课堂上谈到文化自信。之前她曾在线上发起了一个关于“东方鞋履品牌”的讨论,评论中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文化和品牌的热爱溢于言表,她顺势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分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当代青年对于自己的民族有着很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一发现着实令她感到惊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及国际课程周中,杨璐铭曾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把蜀绣带进课堂。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为了响应“让非遗活起来”的号召,她打算把蜀绣与设计结合起来,于是邀请了蜀绣传承大师吴玉英老师和周爱华老师在课上示范“衣锦纹”图案的创作过程,并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蜀绣针法,在学生们对于蜀绣这一文化符号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后,杨璐铭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进行融合发展,做了许多创意设计。后期作品受到了四川省非遗办的邀请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实现了教学上的创新,也因为对这一次新尝试的深入总结,课程团队申请到了今年的教育部社科基金。
一个绝不缺席的问题
焦若嫣是杨璐铭的学生,在她的印象中,杨老师的课总是能让人醍醐灌顶。她经常有意引导学生们去探讨那些反思社会的议题。“如在《服装历史与发展趋势》的这门课讲到鞋履的历史发展时,提出了“高跟鞋是否应该存在?”的辩题,从那节课起我才意识到原来简单的一个知识点有可能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变迁的缩影,我也从一开始唯唯诺诺害怕上台发言,变得落落大方。”在她由浅入深的讲授中,焦若嫣感觉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学生,更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高跟鞋是否应该存在?”课堂辩论现场
这与杨璐铭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
在杨璐铭的观点里,未来人才的不可替代性来自美好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她的课堂从不能仅仅只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知识能力素养只是第一层的要求,而她努力的想让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就培养出一定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强烈的想要引导学生们去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而“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也是在杨璐铭的课堂上绝不会缺席的一个问题。前几年杨璐铭曾经教授过新生研讨课,布置了一个关于“未来规划“的作业,交上来的答案中很多都规划清晰,但很少会有人讲到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做完这些之后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一个终极的目标要怎样去奋斗?“人一辈子其实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一定要明白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初心。可以多去尝试,但不能浪费时间。”
杨璐铭(左一)与学生们在一起
今年她正好给2021级新生上了在大学的第一节课,看着整整齐齐坐在台下的青春面孔,一瞬间她想到了很多,好像台下坐着的是多年前对大学课堂充满着期待的自己,她觉得,这节课必须要讲好,不能辜负了学生们对于川大的憧憬。
“那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努力成为一个好老师。”
十年树木,三尺讲台上,杨璐铭像一棵树一样充满生机。
杨璐铭(左三)与学生们在一起
|| 推荐阅读 ||
川大“学霸聚能天团”:1/2国奖得主!300+奖项!
川大,你又变了!
6金2银!这个顶级赛事中,川大学子获奖数创历史新高!
大川
图片 |受访者提供
采写、编辑 |赵星月
责编 |王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