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 | 泸州与西南医科大学携手: 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

西南医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70周年校庆 | 泸州与西南医科大学携手: 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

西南医科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

进入倒计时

回首70年发展历程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

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特别在泸州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与关怀下

学校校地合作取得突出成效

与泸州这座城市共同发展

11月4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

四川日报、封面新闻等以

《泸州与西南医科大学携手:

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为题

聚焦我校校地合作成效

讲述泸州与西南医科大学携手共进的故事

西南医科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

泸州携手西南医科大学

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

西南医科大学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

“今天,我们亲身感受到科技转化的企业需求、政府期盼,用‘三新’理论重塑我们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引领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泸州早日建成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9月9日,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带领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来到泸县医药产业园调研后感叹到。

这只是学校与泸州牵手合作的一个缩影。西南医科大学坐落于川渝滇黔结合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一直与泸州携手同行。

长期以来,作为“地主”,泸州为西南医科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工作、人才队伍集聚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作为高校,西南医科大学是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思想库和人才汇聚地,为泸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力量。

牵手70年后,为继续深化校地合作,5月8日,泸州市政府和西南医科大学共同签订《合作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协议》,双方继续携手深化合作、共赢发展,共同努力增强泸州这座城市的聚合力、创新力、服务力、竞争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信心满满:“学校将坚定走校地共建发展之路,主动融入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与地方政府合作领域更宽、合作力度更大、合作探索更广。”

西南医科大学

帮“筑巢”

基础设施升级,促进学校高效快速发展

“新的大楼交付使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指日可待!”8月24日下午,看着崭新、大气的科技大楼,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研究团队成员心潮澎湃。

这只是泸州市政府助力西南医科大学城北校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之一。

早在2015年,因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两校区办学运营成本过高,西南医科大学发展面临瓶颈问题,加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迫在眉睫。

瓶颈如何解决?2017年,泸州市委市政府创新帮扶模式,与西南医科大学签署《泸州市医教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协议书》,西南医科大学基础设施项目委托泸州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建项目。

西南医科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PPP建设项目新建楼宇

包括科技大楼、城北校区主电源、实验教学大楼、食堂、教学大楼、药学大楼、公卫大楼、人文大楼、校医院、学术交流中心等在内的设施,都由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交付学校使用和管理,学校根据财力以“分年还款回购”的方式支付工程建设费用。

几年来,项目推进高效快速,一大批基础设施拔地而起,并迅速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合作还在升级。

今年5月8日,双方共同签订《合作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协议》,协议明确,泸州将继续支持学校完成总规建设,继续执行 2017 年协议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泸州市石油医院改建项目完成移交西南医科大学使用。

“泸州市委市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助力,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长远发展硬件支撑问题,为学校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科技大楼将成为集聚高端人才、创新推动现代医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为学校和川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西南医科大学校长张春祥说。

西南医科大学

泸州市政府和西南医科大学共同签订《合作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协议》

助“引凤”

专设亿元资金,助力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

人才支撑,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南医科大学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泸州市委市政府秉承“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理念,大力支持学校建设发展。2015年,泸州市为西南医科大学提供了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发展。

西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以及博士后导师肖占刚就是以“引进人才团队”的方式,从香港中文大学来到西南医科大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之一。

“我们团队凭借学校的基础研究平台——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的转化平台,全身心投入到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上面来。与此同时,我们与泸州市农工党,市防癌中心、学校等合作,组织了多场科普活动,对学生、社区居民介绍全球前沿医学技术等。”肖占刚说。

2021年,泸州市委市政府再次决定,每年出资1000万元,连续5年,支持学校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部级专家人才,以及急需紧缺专业博士。

在助力科研方面,泸州也继续大手笔资助西南医科大学。今年,双方明确,将继续设立科技战略合作专项资金,自2021年起,连续5 年,每年支持 2000 万元。

连续投入大量资金的背后,是泸州市委市政府对这所70年老牌医学院校的重视。近年来,泸州市委市政府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亿元支持学校基础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环境打造等,为引才引智创造条件,形成了校地合作的泸州模式。与此同时,泸州市的“酒城人才新政”,西南医科大学引进人才均可享受。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西南医科大学也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作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中一项重点工作,多管齐下引才引智。

面对高层次人才的激烈“争夺战”,位于川南的西南医科大学探索出了一条“学术院长+特聘教授”的柔性引才道路。

西南医科大学

学校附属医院泸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

例如,2017年,在省卫生主管部门的引荐下,德国籍知名专家塔奇曼教授全职受聘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担任中德妇科肿瘤病房主任、中德乳腺疾病综合医疗部主任。他把德国的卵巢癌、乳腺癌手术标准带到了泸州的手术室,吸引了周边地区乃至福建、上海等很多其他省份的患者专程赶到泸州诊治。指导妇科和乳腺外科开展工作两年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便获批成立“四川省妇科及乳腺疾病治疗中心”,这也标志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妇科、乳腺外科的专业技术已居全省领先地位。

柔性人才的引才,有如涓涓细流,为泸州发展注入新活力。2015年以来,西南医科大学已全职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近400人、自培博士近50人、在读博士150余人。截止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超过600人;拥有双聘院士、国家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头衔的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次。

西南医科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到泸县医药产业园调研

谋“共赢”

校地合作提档 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

校地合作,结果是双赢。泸州帮学校成长,学校也以另一种方式回馈泸州。走近西南医科大学,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使命感。这份使命感,让西南医科大学始终在关注社会、服务人民的进程中谋求学校的长远发展。

西南医科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与泸州市联合建立的川南转化医学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2019年,学校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及泸州市龙驰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建设川南医学转化细胞库及制备中心,现已获授权细胞治疗相关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

今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十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结果,西南医科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这将帮助校地合作进一步走进‘深水区’,西南医科大学将为泸州市的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撑。”张春祥说。

截至目前,园区已入园孵化企业达207家,聚集博士、教授等各类创业人才600余人,涉及临床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等多学科领域。

科瑞德便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之一。“近年来,借助学校的研发与人才资源,我们与学校合作建成厅市共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创新驱动泸州现代医药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科瑞德相关负责人曾德兵表示。

在泸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西南医科大学创业孵化园成为“泸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不仅如此,学校还成立了双创工作领导组,形成大学科技园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协作的大学生双创格局。

在推进创新创业的同时,西南医科大学还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服务泸州市地方经济社会。

近年来,学校依托教学资源、学科专业和人才技术等优势,服务泸州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承担泸州市民政局养老护理培训、口腔黏膜病规范化诊断和治疗,2017起,承担为期三年的泸州市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此外,学校积极为地方体育事业发展作贡献,十年来服务体育赛事80余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体育后备人才等体育人才1800余人,开放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锻炼达400万人次,弘扬了体育精神,促进了体育消费,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西南医科大学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学校迅速反应,派出3批69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南医科大学三所直属附属医院全力以赴,筑起了泸州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学校党委书记廖斌担任泸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及医疗组组长,成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泸州市传染病医院,组成联合医疗队对确诊患者开展救治,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在守护泸州、四川的同时,学校及附属医院先后派遣142名医务人员奔赴湖北、北京以及埃塞俄比亚等抗疫一线。

为带动泸州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良性循环,让基层百姓更好地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西南医科大学依托三所附属医院,面向泸州四县三区,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为成员单位的学科建设、新技术开展、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能力提升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为助力泸州建成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建设,西南医科大学加快推进西南医疗康健中心一期续建工程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为川渝滇黔结合区域4000万人口健康保驾护航。

今年,双方又一次牵手,谋求更长远的“共赢”目标——建设川渝区域医药健康中心,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五地一中心”,即川渝医药人才培养高地、川渝医药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川渝医药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高地、川渝医养结合高品质生活宜居示范地、川渝医药国际交流基地和川渝区域医疗中心。

双方将建立定期会商协调机制,确保双方议定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高效推进;按照“清单制+责任制”办法,对各自承担的事项及时转化为具体行动。

“接下来,西南医科大学将充分发挥人才、科研、医疗资源优势,聚焦建设区域医药健康中心目标,与泸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共建事项,挂图作战,确保共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助推泸州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说。

西南医科大学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王友聪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四川本科院校-西南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西南医科大学-70周年校庆 | 泸州与西南医科大学携手: 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