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之声 | “我是黄浦的女儿,在这里耕耘一份爱的事业”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理工之声 | “我是黄浦的女儿,在这里耕耘一份爱的事业”

让海棠花偷偷亲吻你额头,让世界的美好与你环环相扣。听山河把春风酿成千言万语,吹过世间每个角落。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理工之声广播站,我是播音员刘杨。

HAPPY EVERY DAY

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有

“时代楷模”吴蓉瑾:我是黄浦的女儿,在这里耕耘一份爱的事业

9月16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吴蓉瑾的先进事迹,并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作为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常自称是“黄浦的女儿”。在她周围,没有人怀疑这份发自心底的真心和热情——平均每天在校时间超15小时,手机永远24小时开机,信息几乎“秒回”……扎根基础教育的27年里,每一天,吴蓉瑾都带着对事业的挚爱,对孩子的喜爱,实践着教育的初心和梦想,并在这份爱的事业中,找到一份为人师的甘甜。

她是理想信念的播种者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毗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共一大会址。带孩子们参观一大会址,是吴蓉瑾常做的一门“功课”。但有段时间,后来成为“红喇叭”社团负责人的陈丽丽老师,发现他们的校长常常锁着眉头。有一天吴蓉瑾告诉她,在一大会址参观,孩子们总是很开心,但听讲解却不太认真,“开心是因为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而不认真是因为讲解的内容听不太懂。”当时这样的情形还是比较常见的,陈丽丽觉得,孩子们更喜欢去公园、去郊游,去各类场馆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效果确实一般。但让陈丽丽没想到的是,吴蓉瑾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认真去研究了。

2006年,在吴蓉瑾的发起下,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成立了,她带着孩子们,吹响了红色文化传播弘扬的“红喇叭”。他们和纪念馆的叔叔阿姨们一起讨论、磨稿,用儿童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将解说词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

经过发声练习、站姿、走位、语气语调等多方位训练和考核,小讲解员们正式上岗了。场馆里,个头不高、稚气未脱的他们,精神抖擞、声情并茂地为南来北往的游客讲述党史故事。

杨宇,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尤其令她印象深刻:小讲解员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会址里提供讲解服务,一滴滴汗水顺着额头淌到下巴,再流到胸前的红领巾上。“当孩子们讲解完毕,回头望向站在天井里的吴校长时,她总是默默点头微笑,给他们莫大的肯定和无穷的力量。”

寒来暑往。16年来,学校开发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红领巾系列讲解手册,包括儿童版讲解稿、英语儿童版讲解稿、连环画版“兴业路上的曙光”、沪语讲解稿、快板讲解稿等,“红喇叭”社团已培养千余名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场次超过千场。这些平均年龄10岁的“红领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传承路上的小不点”。

而陪伴着小讲解员的吴蓉瑾,放弃了每一个双休日和节假日,十余年如一日地默默守护着学生们的每一次精彩绽放。如今,在她的推动下,“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成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一门覆盖全年级的必修课程,全校1330名学生均可以用普通话和英语讲解。

她是情感教育的倡导者

教有真情,育无止境。2004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开始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的“第一课”应该怎么上?吴蓉瑾与学生们做了一个大胆的约定:孩子们每天把自己想说的话分享在作文里,可长可短;老师不给评分只做评语。吴蓉瑾把这些情感交流的文字叫作“晴雨表”。慢慢地,孩子们发现,不管在作文本上写什么内容,全部都能够得到吴老师的回应。孩子们一天天地写,吴蓉瑾一篇篇地回,经常比孩子们写得还要长很多。

有一位生病请假的孩子在作文本上写了一句话:作业真多,真累。他收到了吴老师的一段话:宝宝病好些了吗?你几天没来,看着你空空的座位,老师真有点想你了……第二天,小朋友又只写了一句话:今天可以折手工纸了,真高兴。吴老师回复:今天为什么可以折手工纸呀?是不是该交代一下呢?这样句子就长了一点点……

在给每一个孩子的回复中,都有这样细致入微的写作指导,有像亲人一样的关心体贴,更有像朋友一样的心情分享。吴蓉瑾开开心心地做着这一切,直到有一天,面对一句珍贵的留言,吴蓉瑾哭了,泪如雨下。

一个叫小雨点的孩子,在学校只有几个月,却因为突发疾病离世。孩子走后,妈妈来学校找到吴老师,说在孩子的床底下发现了很多个叠好的五角星,上面用淡淡的字写着:吴老师,请打开!

吴蓉瑾永远都不会忘记接下来那一刻。她看到每一个打开的五角星上,都写着:吴老师我爱你!吴蓉瑾说:“是孩子让我懂得了爱的意义,当我们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时,孩子们其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爱。”

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吴蓉瑾会利用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他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她开设了上百节示范课,用滚烫的情感建设了一所“爱的学校”。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一个‘穴道’,这个‘穴道’可能是特长,可能是兴趣点,可能是隐藏的情绪,也可能是独特的品质。”吴蓉瑾认为,找准这个“穴道”点下去,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在学校里,孩子们都喜欢亲切地唤她为“云朵妈妈”。新生入学季,“云朵妈妈”都会在每一张入学通知书上写下字迹娟秀的签名,毕业时,每个孩子还会收到一张印有自己联系方式的纪念卡片:“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每逢出差讲课,他们的“云朵妈妈”都会尽量买下午的火车或航班,以最快速度赶回上海,因为她要第二天清晨出现在校门口,迎接她最爱的孩子们。

在“云朵妈妈”的呵护下,孩子们在爱里一天天长大。每当他们看到吴校长,总会情不自禁地拥上前去抱抱她,而吴校长也会俯下身去,亲切地摸摸他们的小脑袋,看看女孩的小辫子有没有散开、男孩的外套拉链有没有拉好。在吴蓉瑾的徒弟贺春秋眼里,吴蓉瑾每天巡视教学楼的那一万多步里,“积攒的全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赤诚。”

她是智慧校园的先行者

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巨变,学校教育应该有怎样的改革实践和行动探索?对此,吴蓉瑾开始了新一轮研究,探索之路是艰难的,但却从未停步。终于,“云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破土而出”,成为全国首创。十余年里,由她领衔的“云团队”探索的智慧课堂,把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教室”概念,随时、随地、随需助力因材施教。

“以前,老师大多是凭经验、观察,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提起“云课堂”,身为“云团队”一员的徐继红老师有说不完的话,“如今‘云课堂’的数据资源,仿佛是为老师提供了‘课堂导航’,让老师能够采取更加科学、适切的教学方法。”

就这样,一朵朵“云”飘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适用于合作学习的“云课桌”、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的“云朗读”、呈现学校历史的“彩云墙”、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云手表”、开展劳动教育的“云厨房”、展示学生手工作品的“云展馆”……这一切,把学习生活与移动应用完美契合。

今天,“云课堂”3.0版也已日臻成熟: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26个指标,勾勒出详尽真实的学生数字画像,让老师们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潜力所在,更全面地来看待孩子的发展。

吴蓉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把为学生勾画的“数字画像”比作“放篮子”,“当一个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各类数据被汇总起来,放进了一个‘篮子’,再经过老师的观察、分析、调整,再运用,便会对孩子成长有了更科学的指导。”

她是大爱无疆的“种子教师”

教育均衡发展是吴蓉瑾的另一个“教育梦想”。3年前,作为特级校长,她受组织派遣流动到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今天,这所乡村学校真正成为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教师谭珂清楚地记得,在那次“我帮妈妈圆个梦”活动中,吴蓉瑾仔细分析每一个孩子的“圆梦卡”,给全校师生示范了一节情感教育课。“其实,吴校长就是想让老师们通过这节课,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让孩子们学会以诚待人,同时也让在场的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吴蓉瑾的这份“用心”,同样被小学生隽潇然的爸爸“沉甸甸”地感受到了。

“想起四年前,看着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大门时我惴惴不安的情景。当时学校空空的墙壁,一群刚刚毕业、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教师,学校的发展会怎样,让我感到非常迷茫与担忧。”四年后,隽潇然爸爸的担忧都化作了放心与感恩。除了“融入情感教育”的现代课程体系,棒垒球、功夫扇、木艺课、军事历史、电子射击、足球、羽毛球等70多门兴趣课程,让他惊叹:“从来没有想到过,孩子们可以享受那么多课程。”看着隽潇然在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渐渐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的女孩,做父亲的不禁感慨:“老师是这个世界上与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用无私的爱盼着他们进步,助他们成长的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黄浦女儿”吴蓉瑾的心中,永远装着一个目标: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成就价值。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我是播音员刘杨,理工之声广播站,今天的播音到此结束。

—精彩推荐—

外语系教学团队喜获佳绩

我校在2021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上斩获银奖

我校教师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举行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动员部署会

-融媒体中心-

播音 : 刘杨

编辑 : 刘丹

来源 :上海学习平台

用温暖和感动为你讲述理工故事

投稿邮箱:cdutetcwx@163.com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四川本科院校-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理工之声 | “我是黄浦的女儿,在这里耕耘一份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