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你的身上,当清脆的鸟鸣啁啾在你的耳旁,当芬芳的花儿向着你绽放,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理工之声广播站,我是播音员康承麒。
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有
袁隆平秘书忆袁隆平往事:杂交水稻是他的灵魂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了,一直守护在医院的我,瞬时悲痛万分,泪水湿襟,百般感受齐上心头,往事历历在目,追忆阵阵袭来……谨以此文,缅怀我心中的巨星。
01
袁隆平院士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势头,这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和力量?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通过长时间的了解,我懂得袁隆平院士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的身上写有不墨守成规、好奇心强、从不满足等符号。
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因为当时学校课多老师少,特别是像他这样科班出身的老师更少,他每天的课都排得满满的。安江农校环境优美,他教书育人,不愁吃穿,可以舒服度日。可他偏偏闲不住,课余时间都用来搞科学试验。1961年夏季的一天,他课余来到稻田观察,猛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后来,正是这株奇特的水稻给他带来灵感——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杂种优势本就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现象,这说明水稻也不例外!尽管1926年美国的琼斯已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可事实上,经典遗传学原理表明: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会使旺势消灭,异交一般不表现杂种优势;当时的教科书和业界也已经作了“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杂交无优势” 的定论。他有能力同权威较劲吗?
袁隆平院士说过,搞科研本身就是创新。也许正是因为创新本身具有的强大诱惑力,不安分的他还真是要叫这个板,他义无反顾决定勇闯“水稻等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禁区,因为他深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他认为,他发现的“天然杂交稻”表现了明显的杂种优势;而且接下来,他做了人工杂交试验,杂种第一代表现出了杂种优势现象。他认定,这个自然界反复出现的铁一般事实说明,不必盲从“权威”。既然水稻有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就可以获得增产。于是他从选定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课题开始入手,坚定了培育杂交水稻的信心。经过9年艰辛努力,他终于取得了成功。
前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在袁隆平院士80岁生日时致贺,并高度评价他:“没有人认为自花授粉植物——水稻,能够取得商业化的成功,开发利用其杂种优势,你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02
袁隆平院士常说:“我是个从小就爱跳高的人。现在搞科研,就像在跳高,跳过了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着你。”科技进步永无止境。袁隆平院士怀揣这种对科学探究的天性,在科研的道路上总不觉得满足。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在中国成功地推向生产应用,增产幅度达20%。其实那个时候,他已经功成名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了。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追求,年过50了,又牵头带领全国专家组成的协作组,开展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攻关研究,1995年再度取得成功。他马不停蹄,继续挑起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研究的大梁。
我有幸见证了袁隆平院士指挥研究超级杂交稻的全过程。从1997年踏上攻关超级杂交稻的新征程起,不到20年,他就带领研究团队先后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分别为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标。又到圆满收官时,想必他也问自己:要止步吗?但他选择:满意而不满足!因为他对国外科学家的预测有所了解:从水稻光能利用率的理论来说,太阳辐射量的5%可以变为有机物。他说:“我把这个理论数字打对折,按2.5%的光能利用率来计算,依据在长沙的辐射量,一季稻可达亩产1500公斤。所以,亩产1000公斤实现之后,再向更高的产量攀登,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袁隆平院士始终勇往直前,向着选育更高目标的超级杂交稻努力奋斗!正因如此,他实现了一个目标,又有新的目标刺激他去捕捉。
2018年,在大面积示范中,超级杂交稻产量再攀新高峰:平均亩产突破1100公斤大关。特别是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的百亩示范片实现平均亩产1152.3公斤,刷新水稻大面积种植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院钱前院士曾说:我们得以平视世界,袁隆平功不可没!
03
袁隆平院士说他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怀着初心和使命,他的大脑中长期以来时时紧绷着一根养活人口数的弦。
多年前,他在安江农校第一次任班主任时的毕业生,专程来长沙聚会,他们回忆起1954年遭水灾的情况。当时,湖南灾情尤为严重,粮食严重减产。全国粮食是实行定量供应的,学生们当时正在长身体,每天供应的大米远远不够吃。他们记得,袁老师一边忍受着饥饿,一边安抚着大家的情绪:“这是天灾。目前情况下,谁也无法控制‘天公’。但我们是学农的,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们的天职。”于是,他带领学生们到试验田里一垄一垄地摸索,从改良土壤着手,提高土地的肥力,接着实行精耕、遗传育种……尝试着,一步一步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袁隆平院士却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践行一介匹夫之责。
哪怕是到了粮食在中国已不成问题的今天,袁隆平院士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忧患意识。他提出加快超级杂交稻推广的“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这项工程于2006年在湖南省率先实施。他曾是如此展望的:努力实施好这项工程,国家下达给湖南的到2020年增产稻谷20亿公斤的任务就能圆满完成。湖南省委、省政府极为支持“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分管农业的副省长挂帅,指挥湖南落实“种三产四”计划,进展突飞猛进。到2017年时,“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已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500万亩,增产稻谷17.73 亿公斤。此后,袁隆平院士又提出,在北回归线以南,中、低海拔地区及长江流域,实施“三分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工程”,比如通过种植双季超级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加一季马铃薯等模式,使三分田年产粮食365公斤,足够一个人全年的口粮。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在《农民日报》刊登“大力推广超级杂交稻,为国家增产粮食一百万吨”的文章,激发人们要一手抓抗疫,一手抓生产,重视和加强粮食生产。他的发声使全体中国人吃了定心丸。此后他再一次提出双季稻产3000斤的“3000斤工程”,即应用第三代杂交稻新成果,使双季稻全年亩产达3000斤。长期以来,他都是这样高瞻远瞩地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为重大关切。
2004年,袁隆平被授予“世界粮食奖”时,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这样说:“他以30多年卓越研究的宝贵经验和为促使中国由粮食短缺转变为粮食充足供应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获奖。他正在从事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他的成就和远见卓识,还营造了一个粮食更为富足、粮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稳定的世界。”
04
2019年,袁隆平院士光荣加入“90后”。但他说:“老骥伏枥,壮志未已。我还要实现我的两个梦。”
步入鲐背之年的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奔赴海南三亚,进行杂交水稻的南繁研究,哪怕后来躺在病床上了,心心念念最多的还是他的杂交水稻。或是关于第三代杂交水稻研发,或是杂交水稻某个技术环节,他细致过问与杂交水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关心气温、天气,关心播种、制种,他会说“要开会”“有几点要注意”……他的头脑里像在放映一部杂交水稻电影大片,他就像个总导演,指挥着每一项工作,还要布置杂交水稻的各项任务。
一个视事业如生命的人,他已经置生死于度外,杂交水稻成为他的灵魂,他就像杂交水稻的精神图腾,超越了生死。
同时他也表现得异常乐观和坚强。在他病情越来越重时,我们也难以听到他说哪里不舒服或哪里疼痛。他展现给人们的永远是他良好的状态和乐观的心态。他以超凡的意志力,在过去的岁月中不惧杂交水稻事业追求中的艰难险阻;而在面对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上,他也同样默默承受而从不怨天尤人,表现出从容与淡定。直到生命的最后,他还在病床上和我们一起唱他最喜欢的歌曲《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红色娘子军》《红莓花儿开》等经典老歌。他以一种超凡的力量,化作一种精神,激励着人们,永远向前。
天空中有一颗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如今,袁隆平已经化作耀眼的星辰,高挂天宇,俯瞰大地。他的人生已定格为指路的明灯,照耀我们继续他的未竟事业,实现他“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伟大梦想,使杂交水稻事业永续发展,造福世界。
用声音、讲述国内最新时事;用听觉、展望校园美好生活。我是播音员康承麒,理工之声广播站,今天的播音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精彩推荐—
我校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财会职业能力大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
学校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特辑来啦!快来挑战吧!
你 在 找 茬 吗 ?
-融媒体中心-
播音 : 康承麟
编辑 : 严玉翔
来源 : 湖南日报
审核 :贾玉成
用温暖和感动为你讲述成理工程故事
投稿邮箱:cdutetc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