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成理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成都理工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重磅!成理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成都理工大学

日前,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公布了ESI最新一期排名情况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新晋入围

这是我校继地球科学、工程学学科后

第三个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

根据此次最新公布的ESI数据(覆盖时间为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显示,成都理工大学在环境/生态学领域,共发表WOS论文619篇,总被引频次4820次,6篇入选TOP论文。全球进入ESI环境/生态学的机构有1462所,我校在国际学术机构排名第1434位。我校原已进入ESI全球前1%的2个学科(地球科学和工程学)排名又有较大提升。

地球科学在所有进入ESI的900所学术机构中,排名第373位,相对位次列前41.44%;工程学在所有进入ESI的1953所学术机构中,排名第1170位,列前59.91%。一个学科是否进入ESI全球前1%,是衡量该学科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环境/生态学成功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以来,学校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得益于学校党政对学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全体师生、科研人员在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道路上的潜心笃志、砥砺奋进。

热烈的掌声送给

在科研路上又创新高的成理人!

成都理工大学

我校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始终坚持坚持系统观念,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享,把握好大局与局部的关系,梳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内掘潜力、外显特色,持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对标竞进,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议、提高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强化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

01

提升站位精细谋划,根植沃土优化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成都理工大学党政立足国家生态环境发展所急需,坚定正确的政治站位,把环境/生态学建设提到空前高度。

2017年,学校瞄准新的学科生长点-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决定组建生态环境学院。然而,2018年之前,我校环境/生态学ESI指数一直徘徊在20%左右,学科发展不成体系,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当年安排6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于支持学科发展,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实施“高峰”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

生态环境学院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根植国家一流学科沃土,依托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提前谋划,与“地质学”国家一流学科相呼应,进行学科优化布局。

学院先后赴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具有相似学科背景高校学习调研,对标一流学校,学习一流建设。基于此,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提出“优势创一流、支撑上水平、交叉出特色”建设思路,突出学校地学优势、区域优势、环境生态优势,加强支撑学科建设。

生态环境学院联合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和地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发力,以“学科+”为主线,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学科整体布局得到优化,形成了“生态环境+地质” “生态环境+生物” “生态环境+健康”三个主要方向。

通过“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地质学”国家一流学科优势互补,形成了“生态地质环境”交叉学科群,带动了学校相关学科发展,促进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共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专业建设,“环境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02

党建引领创新模式,内培外联聚焦人才

规划只是蓝图,要真正落地管用,最终还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抓发展,注重发挥建在学科团队上的教师党支部在教学科研、教书育人中的引领作用,将组织建设、发挥作用和党建创新等工作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推出了系统的改革举措。

■坚持党建引领。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是学院的发展突破口。学院着力在党建和业务工作“结合点”上下工夫,做到党建引领、党政同心,聚全院之力,占据学科发展制高点。学院政治生态、学术生态、育人环境持续向好,做到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助推一流党建。

■完善管理体制。生态环境学院注重团队建设,党政领导直接管理“三大团队”:教学系作为一个管理团队,负责一个本科专业的相关管理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教学运行的质量监督管理以及招生就业工作等。

课程教学团队是针对相同、相近课程教学与改革组成的团队,负责课程教学任务的实施,教材的组织和编写,负责课程教改项目的立项研究,对教学方面需求的人才进行规划引进和培养,所有教师都要进入相关教学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是基于学院学科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领域,结合国家和地方建设需求组成的科技研发、重大项目实施团体,瞄准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增强科研创新实力,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

由此,学院的管理就呈现了减少管理层次而增加管理幅度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让业务干部既能兼顾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得以实现。真正做到让学院干部、教师“围绕中心抓工作,抓好工作促发展”。深度推进学院内部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争创一流学科的共识与氛围;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激发学院发展潜力,增强学院改革创新活力。

■探索学科融合创新模式。生态环境学院围绕“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领域,解决战略性和科学技术尖端前瞻性问题,组建涉及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和地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流学科攻坚团队,创建了生态地质环境交叉学科群。

围绕“青藏高原地质环境脆弱区环境响应过程与修复技术、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原位协同修复关键理论与技术、水环境质量跨介质协同调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高寒区生物-植物联合机理与修复技术、流域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发、生态环境监测与碳中和效应评价、环境污染物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等重大科学问题组建了8个科研攻坚团队。

■完善资源管理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资源配置向学科建设倾斜。按照“统筹协调、重点支持、突出绩效”原则,全面加强建设经费使用管理,经费使用注重“校内交叉、校外交流、国际合作”,主要用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科学研究以及国际交流。

将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权下放到科研创新团队以及重点建设项目,提高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效率,激发学科发展活力。以学科建设目标为导向,学院在仅有的空间资源下、按照贡献度大小向各科研团队集中开放,并实行动态化管理。针对学科群内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优秀成果产出的个人,设立专项基金,在实验室空间、经费使用上等予以倾斜和资助。

学院完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对院内有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在年终绩效分配中予以奖励。鼓励高水平科研和国际交流,利用学科建设经费共资助我校17名教师、1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赴国外访问访学。

■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学院始终坚持“以平台促教学科研”、“以平台促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依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学院20余位教师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强有力支撑单位。

主动融入学校 “珠峰科学研究计划”,瞄准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科前沿研究和国家地方战略需求,采用大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模式,建设重大科教平台,已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地质环境脆弱区生态修复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土壤地下水环境修复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安全重点实验室。

同时,学院搭建了多介质环境污染分析测试平台、环境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平台等。对实验室进行智能化升级和管理,推进实验平台建设规划与智能化管理水平,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初步建成了特色鲜明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人才培养架构。

■实行人才托举计划。依托学校“珠峰人才计划”,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注重“留得住、用得好”,学院人才引育质量大幅提高,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完善。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高度重视人才“外部联动”。从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美国麻省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了18位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作为兼职客座教授,通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开展专题讲座和合作培养学生等方式共同推进学科发展。

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充分发挥校友作用,在本领域高质量文章发表、大级别项目申报做到为学科建设发展所用。重视“内部挖潜、重点培养”,建立健全人才成长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全方位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工作,在机制设计上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成果产出能力。

生态环境学院现有正高级27人、副高级20人,高级职称占比为81%;获博士学位教师55人,占比94.8%。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27人,占比46%。

03

稳中求进成果初显,勠力同心未来可期

评价改革、检验举措的最好标准就是发展成效,没有成效的改革举措就是失败的。各项政策的落小、落细、落实,学科发展的上升势头开始在各种评价体系中表现出来。生态环境学院三年来新承担科研项目107项,合同总经费超2亿元。环境/生态学ESI指数从2018年以前徘徊在20%左右,到现在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这些阶段性成绩的取得是全院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结果。

学院充分认识到,目前学科实力与师生的心理期待相比,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国家一流学科的特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仍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加快建设步伐。

成都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生态学ESI发展指数图


自2016年起,学校图书馆持续跟踪我校ESI数据变动,对我校ESI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深度挖掘,定期发布《成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ESI简报》《成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ESI速报》。通过数据关系映射,分析我校学科发展趋势、学院贡献度以及合作机构和地区,科学评估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现状,为学校学科建设决策提供参考。

环境/生态学首次进入全球排名前1%,不仅标志着我校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也凸显了我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上的优势与特色。图书馆将继续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深入学院开展定向ESI数据分析服务,努力挖掘潜力学科,为学校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ESI是什么?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科睿唯安(Clarivate)公司针对22个学科,统计近10年每个机构被SCIE和SSCI收录的AR论文(即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按被引频次进行排序,揭示每个学科全球排名前1%的机构数据。ESI每两个月更新一次,能够及时体现各个学术机构论文质量与科研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衡量科学研究水平、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成都理工大学

来源丨成都理工大学新闻网

排版丨朱亦轩 赵唯斯

编辑丨万欣悦

校审丨赵一蕾

责任编辑丨张爱艾 王潇

成都理工大学相关阅读:

重磅丨工程学跻身全球前1%,成理再添一个ESI学科

重磅发布丨成理“地球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成都理工大学

↓↓点亮为成理科研人点赞↓↓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四川本科院校-成都理工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成都理工大学-重磅!成理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