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起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设立的铁道管理系,1956年建立铁道运输专业,1998年更名为交通运输专业,专门培养铁路运输管理人才。2007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专业,2012年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先后三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
1
专业定位
交通运输专业以培养具有“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行业为背景的完善教学科研体系,设有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两个方向,服务于轨道交通领域,是学校轨道交通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
图1 唐山铁道学院铁道运输专业首届(运-56)
毕业合影(1961年)
2
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面向交通强国战略和新工科建设,依托交通运输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国家级“金课”建设和四川省教改项目、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改项目等,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和打造专业质量文化,构建和实践了以培养学生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挑战性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践行了“德育+”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
以培养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交通强国重大战略需求、德技并修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为目标,坚持知识传授与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德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实做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解决了“价值塑造”与“宽厚基础、通精结合、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相结合的德能兼备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图2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2.构建了面向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提升的挑战性研究型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核心,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了思政示范课、新生研讨课、学科前沿课、学科交叉课、创新实践课、小班探究式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示范课等课程,拓宽和更新课程内容,增加课程难度,系统化构建了支撑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假设、深度分析、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挑战性研究型课程体系,解决了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挑战度的提升问题。
3.提出并实施了“五课堂、五融合”的混合式研究型教学模式
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模式改革深度融合,以在线教学为革新手段,构建了“线下教学、在线学习、课外创新、实习实践、海外交流”五课堂,实现了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面授与远程教学、真实与虚拟环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五融合,创新了“五课堂、五融合”的混合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的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研究型教学,解决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图3 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结构图
4.建成了以国家级金课为代表的高阶性立体化教学资源
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核心,建成了以系列高铁特色MOOCs、国家级-省级金课为代表的通识类、专业基础类、专业核心类课程全覆盖的优质课程资源群及系列优质教材和教辅材料,打造了3门国家级金课、2门省级金课,构筑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金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十位一体”立体化优质教学资源群,解决了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教学资源建设问题。
图4 交通运输专业十位一体人才培养高地
5.打造了“以学习为使命,以育人为事业”的内生型专业质量文化
从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和精神文化培育两个方面实践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贯彻“价值塑造+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制订专业质量行为准则,完善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教师教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为目标,通过一流专业建设、一流教学团队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树立教书育人典范,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催生学习内驱力和育人使命感,营造专业质量文化氛围,打造了“以学习为使命,以育人为事业”的内生型专业质量文化,以解决专业建设持续改进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问题。
图5 交通运输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
3
一流专业建设成效
1.“德育+”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了“价值塑造”与“宽厚基础、通精结合、强化实践、突出创新”有机融合,辐射作用显著
在高阶性人才培养中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德育思想,从强调基础素质、重视通识知识和德才兼备等理念出发,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创新能力突出为目标,开展了包括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教改项目30项、发表教改论文46篇、培养了4名教育部认证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推出了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在提高学生政治、品德素质中起到了显著效果。
2.挑战性研究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指导性强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了大范围的课程挑战度升级,交通运输导论、新生研讨课等课程中贯穿了“好奇心与学习力”的研究能力培育环节,暑期社会调查、实习等融入了“理论与实践互进”的现场调研分析环节,针对“大课硬课”建立了富有挑战性的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构建了包含国家级金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国家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课程等在内的挑战性研究型课程体系,在同领域同专业中有着重要影响力和指导性。
3.高阶性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丰硕,推广应用效果好
构建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研究的高阶性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建成了“高速铁路概论”“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和“高速铁路列车调度指挥虚拟仿真实验”3门国家级金课,“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基础”和“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虚拟仿真实验”2门省级金课,以及12门MOOCs课程和8门交通运输微专业课程,出版了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的14部教材,开设了大量创新性实验项目,线上课程资源使用人数20000以上,实验资源支撑了22个专业本科学生的创新实验教学任务。
4.“五课堂、五融合”混合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与示范效果突出
创新了“五课堂、五融合”的混合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的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研究型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教学有效性。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00余项、省部级竞赛获奖300余项以及校级奖项1000余项。在第三次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工程教育认证和多个国内教学成果交流会议上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赞扬,在同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示范效果突出。
4
社会影响与评价
经过几代交运人长年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交通运输专业已成为交通运输行业一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成果转化基地、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在国内外同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专业先后培养了7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人才需求量与毕业生数量比一直保持在很高比例,一次性签约率100%,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专业课程以“慕课西行”“专业课援藏”“高阶人才援疆”等方式,将“德育+”理念成功辐射至西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相关事迹在新浪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党建网、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和转载,为高阶性人才培养做出了切实的重要贡献,辐射示范效果显著。
图6 交通运输专业异地同步教学
(
END
)
来源 | 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
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西南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
电话:86-028-66366373
86-028-66368074
86-028-6636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