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创办于1998年,2001年招收设计艺术硕士,2005年依托机械工程招收工业设计方向博士生,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注重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和谐号、复兴号、京张奥运高铁等研发设计。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2022年在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居A类。
一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立足于学校的百年交通特色和多学科交叉优势,面向我国制造业创新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行业,定位于建成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国内一流产品设计专业,并已具有较突出的行业影响力。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产品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设计思维,能够整合技术、人因、美学和文化来设计新系统、新产品,以及创造性地通过设计来解决相关服务问题,能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专业设计机构从事产品创新设计、新产品开发、交互与体验设计、服务设计、设计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产品创新设计人才。
二
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01
改革思路
全面贯彻立德树人,以政产学研用、前瞻性设计技术、设计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三类知识(设计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应用;跨学科知识与应用)和三项能力(设计思维与整合创新;设计创作与工程实践;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的复合型高素质设计人才。
图1 具有交通特色的高素质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02
重点举措
1.“交叉融合”推进新文科建设
从专业的特点出发,利用设计专业本身所具备的交叉学科优势,打破专业间的藩篱与其它理工类学科相融合,开设轨道交通装备设计、未来出行方式探索与设计、交互体验与服务设计、智能健康产品与系统创新、非遗及文创设计5个专业方向,政产学研用相贯通,以设计提升企业产品国内外竞争力,并通过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加强新文科建设。主持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与川渝地区的成飞、新筑、民航等互动紧密,以设计服务和输送人才有效提升企业设计质量。
图2 产品设计人才创新能力构成
图3 产教融合设计实践成果
2.“两性一度”强化课程建设
加强思政引领的“两性一度”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促进跨学科融合创新能力的提升,成效显著。《地铁车内空间布局及配色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交互设计》已被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人机工程》成功入选省级一流课程,《交通工具设计》等正积极申报和建设中,《CMF应用与设计》等已纳入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课程建设,出版教材及专著13部,《交互设计》是国内交互设计的第一本新形态教材。
图4 《地铁车内空间布局及配色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国家一流课程
图5 教材建设成果
3.“产学研用”变革教学模式
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围绕行业需求,紧密联系交通装备企业,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结合需求分析和设计表达技术,采取企业设计师入课堂,辅导学生解决综合造型、美学、文化及可实施性等问题,探索技术和需求限制下产品形态和功能的表现,在实践及答辩环节由交通领域专家把关,推动人才设计能力提升。
图6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4.“多维协同”深化实践育人
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分享、共享与协作,提高自主学习动力,同时深化校企、院际、师资、学生多维协同,强化学科竞赛质量与成效,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打造“生态链+方法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行专业教师与项目导师结合的指导模式,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多层次“设计+工程”实践育人平台,构建课内实践、科研实践和工程实践多层次实践育人机制,与中车、广汽、中科院等长期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各类优秀组织奖、指导教师奖励及学生设计比赛奖励100余项。
图7 学生参加实践训练
三
社会影响与评价
近三年本科生升学和就业数一直稳居84%以上,其中就业率已从62.3%增至66.7%,升学率已从21.7%增至26.3%。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制造业(40.9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2.7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3.64%)。
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指数为99.29%,学生就业竞争力指数为86.78%,职业期待吻合度为91.30%,就业满意度达90%以上。学生对就读专业总体满意度为98.14%,对就业单位总体满意度100%,就业单位类型满意度100%,薪酬满意度96.29%。
END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
联
系
方
式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西南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
电话:86-028-66366373、66368074、6636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