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一生
”这是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詹书良教授的 QQ 签名, 他的微信、QQ 一直都用“老牛”作为昵称。 他说,喜欢牛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精神。他 是 附 属 医 院 神 经 外 科 的 创 始 人 之一,是修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大师”,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老牛”精神。 如今,72 岁的他仍然坚守在临床、教学一线,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患者救死扶伤雪中送炭。
站好讲台,对学生有求必应
詹书良教授自 60 年代从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毕业后, 就来到我校工作至今。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严谨、求实、创新、探索”的教学理念,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先后获得学校首届泸州老窖“金教鞭”奖、“我的良师益友”等称号。詹书良教授的课堂充满了吸引力, 常常 “塞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还有人站着听课,听课的有本班学生,还有其他班来“蹭课”的学生,甚至不乏研究生和青年教师, 有时从门口路过的学生都会“驻足流连”。老师们、同学们都说詹书良教授的课堂不仅充满知识养分,更富有人生哲理。
成功的课堂源自精心充分的准备
每张解剖图谱什么时候展示、讲解几分钟、互动答疑几分钟,詹书良教授在每堂课前都做到心中有数。 当常规解剖图谱难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他就亲自在黑板上画出模型图;为了画出更加准确的脑部解剖结构, 他以前经常一个人呆在解剖实验室,对照图谱和标本反复练习,每一个细微结构都要完美还原。 繁杂难懂的神经外科学知识通过一张张极具特色的解剖图片和一段段简洁明了的解说文字得以简化,再配上詹书良教授那演说家般的动人男高音,抑扬顿挫间,知识点得到充分内化。 很多同学都说“虽然人体头颅尤其脑部的解剖结构最为复杂, 但听了詹老师的课后,我们课下不用费太多时间复习,就可以轻松掌握神经外科学这门课程内容。 ”
成功的课堂源自孜孜不倦的学习
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为跟上教学要求,詹书良教授始终坚持学习幻灯片制作、多媒体教学等。为了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最新动态, 学俄语的他还自学起英语, 并用英语检索神经外科学最新进展并浓缩为一条条简短的综述,穿插在教学中,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每次课后都有许多同学想来拷贝课件,他却笑着告诉大家:“拷吧,你们永远都拷不到我最新的课件, 因为我每天回家都要更新课件内容。 ”看似一句戏谑的话,但在背后是他挑灯夜读的刻苦钻研和翻阅书海的认真思考。
成功的课堂源自毫无保留地传授
为了让年轻医生、学生尽快成长,詹书良教授常常教导科室年轻医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干神经外科如履薄冰,稍有失误,将酿成大错,他将自己几十年来娴熟的手术技术、 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和学生们,他从来不怕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他说:“讲课不仅仅是传递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递经验,将自己的认识和阅历无私地告诉学生,指引他们少走弯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教学最大的乐趣。”詹书良教授将教学作为人生的一种享受,他认为有幸站在三尺讲台,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承下去,是一种事业,传递精神火炬的事业。詹书良教授的人品、学识等深深地影响和感染了一届届医大学子, 甚至许多学生戏称自己得了“詹老师迷恋综合症”。如今,詹书良教授已年过古稀,却依旧在三尺讲台上“叱咤风云”,他深爱着教师这份工作,并以“严谨、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成为真正的教书育人典范。
站好手术台,对患者有求必应
“詹医生, 您快来看下这个患者的情况吧! ”“詹老师,您看这个问题严重吗,还有其他处理方案吗? ”“詹教授, 我把文件发到你邮箱里, 请查阅。 ”这是詹书良教授办公室的日常场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可他早已习以为常。“号已经挂了,我绝不能让病人失望。”原本要参加大学同学周年聚会, 可考虑到自己的门诊安排,詹书良教授婉拒了老同学们的邀请,匆匆地赶回办公室。 为病人思考、对病人负责,在詹书良教授看来,这是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是作为一名医生的底线。他说,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特殊关系,病人把他的生命交给医生,医生也应倾其全力帮助病人缓解病痛、重获健康,双方谁也离不开谁。
“我会一辈子记住詹医生的好”, 这是一位叫龙崇仙的病人说的。 在 1993 年,17 岁的龙崇仙后颈部长了一个硕大的肿瘤,但是家庭实在贫困,靠乞讨凑了 4000 元医疗费才赶来医院。詹书良教授接诊了龙崇仙,了解到她家境贫寒,在手术时想尽办法为她节省开支、解决困难,又考虑到病情等综合因素, 詹书良教授分两次为龙崇仙实施了肿瘤切除手术,共切除约 6 公斤重的肿瘤,由于肿瘤巨大, 当时在国际上都是罕见的。 辗转十几年过去了,前不久,龙崇仙肿瘤复发,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詹书良教授, 从贵州六盘水来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詹书良教授再次为她实施了手术,当看到龙崇仙再一次被治愈后的笑容时, 詹书良教授也满是欣慰。 詹书良教授经常说:“患者的笑容是对医生最大的褒奖, 要将患者从死神的手中抢过来,需要付出很多汗水,这是用辛苦换生命。”其实,这只是他众多患者中的一位。 不知有多少次,一通电话就把他叫到前线手术台上接过手术刀;一线生机他也要坚持下去绝不轻言放弃; 一句安慰让提心吊胆的患者放下那颗惴惴不安的心……
为了减少不能将病患抢救回来的遗憾, 詹书良教授常常研究最新的医疗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并应用到患者的手术中。 早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詹书良教授就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 “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显微血管神经减压术” 等多项高难度手术。从 1977 年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独立成科至今,詹书良教授作为科室带头人,一直以身作则,不断鞭策自己,勤钻研、勇创新。 时光流转,当时的神经外科, 从 7 张病床发展到目前的百多张病床,一路伴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进步,詹书良教授笑称自己是“给人洗了一辈子脑的人”。其实,脑外科的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每一次都需要精雕细琢、小心谨慎,一次次大胆的突破、一回回勇敢的前行, 是勇气也是自信, 但最终是对病人的守护,更是对岗位责任的不懈追求。
教书育人,看病救人,詹书良教授收获的是学生的敬佩、患者的信赖。 他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满足。
站好两个台子,做到两个有求必应,蔚然成风,常伴君身。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报》
编辑:宋晓青 杨娜